在需求日益多元、全面深化改革、多元主体供给具有的优势等动力因素推动下,我国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主体日益多元化。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在供给方面“缺位”和“越位”并存,其过度介入造成了供给主体的相对单一;市场组织参与供给存在着企业效益和公共目标、资本消费与投资回报之间的矛盾;多数具有法律合法性的体育社会组织独立性差,多数自发性体育社会组织缺乏法律合法身份等问题制约着体育社会组织对供给的有效参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实现路径:完善政府主导机制;分类改革,逐步推进,率先将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市场化;强化社会组织在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构建多元供给主体的协调合作机制;健全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方式支持,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把握需求多样性,丰富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类型。
在界定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基础上,剖析了不同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年份,引导资金的来源及支持方式、引导资金的引导作用、对群众体育产业的扶持以及对申报主体的要求等,并解析了引导资金申报时间与资金执行时间的矛盾、群众体育产业项目所占资金额度小、引导资金信息公开程度低、项目跟踪管理难以实现以及对扶持效果尚未进行合理评估等问题,并进而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使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依法治体是依法治国目标下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现有的体育行政法规内容已经严重滞后,难以适用新形势的要求。为了依法规制体育法律关系,本文从体育行政行为的特点入手,梳理我国现行体育行政立法的缺憾,结合实际提出完善体育行政立法的具体措施:制定统一的体育行政程序规范,完善体育行政救济途径,明确非强制体育行政行为中相对方的拒绝权,完善体育行政资助制度及体育社团章程备案审查制度。
针对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匮乏和水平落后问题而制定的相应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状况,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分析了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政策历史演进,并运用米特—霍恩政策执行模型对青少年足球政策执行的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政策链缺乏连贯性、政策标准缺失、法律效力低下、目标定位不明确,政策执行资源不足,政策执行手段单一、政策执行组织互动不足,政策执行机构自身缺陷,执行者政策认同度不高、执行动力不足和政策环境不利等因素制约了政策有效执行。进而提出改进路径:明晰政策目标、完善政策体系和拓宽政策资源,整合政策执行组织机构,完善执行机制与监督机制和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执行主客体的政策认同。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竞争不足及其影响进行分析。首先依据竞争不足理论阐述了场馆经营竞争不足的成因与表现,其次分析了竞争不足状态下场馆经营的预期结果,认为其结果主要包括合意结果、经营低效和经营暴利,而经营低效和暴利均会产生无谓损失。最后,提出了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场馆产品监管;通过充分调研,稳步实施民营化改革;完善并依托反垄断法,规制场馆的无竞争经营;利用多元化经营主体结构,优化经营结果;积极建档汇总,便于政府购买服务经验等建议。
为确保CUBA联赛在产权归属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能够正常运营及不断完善,运用专家访谈、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对CUBA联赛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CUBA联赛管理系统存在系统构成与产权归属不相符、各环节反馈不足等问题,应当构建双向管理系统,并明确规定系统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为探索大型体育赛事与影响力经济的关系,挖掘大型体育赛事影响力经济的形成要素与实现路径。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以大型体育赛事的商业化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大型体育赛事汇聚影响力及其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型体育赛事所蕴含的影响力经济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注意力拢收、影响力资源、赛事质量和电视传媒等是关系赛事影响力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而以提升赛事受众价值为核心、以拓展赛事传播媒介为重点、以发展赛事中介机构为桥梁等则是促进大型体育赛事影响力经济实现的重要路径。
为了获得体育公共产品及其供给主体组织最佳匹配方式的体制,运用资产专用性理论,结合体育公共产品和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相关理论,对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选择过程和选择标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最后得出了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体制的功能边界和规模边界。
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竞技体育服务理念,使竞技体育由“赶超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和过渡,竞技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相辅相成,以竞带群,以群促竞,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辐射功能,注重竞技体育内涵发展;把部分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以及弱势项目分散到各省市,建立“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基地”,打造“省级特色优势项目”,推动竞技体育优弱势项目协同发展,提高竞技体育活力和生命力。
以730名海南体育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旅游者的概念、特征及海南体育旅游者的基本情况、动机、行为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体育旅游者除了具有一般旅游者的特征还具有旅游方式的参与性、旅游目的的双重性和旅游群体的特定性等;海南体育旅游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体;体育旅游者消费以中等水平者居多,且与收入水平呈显著性相关关系;出游动机多元化趋势明显,通过因子分析发现旅游者的动机可分为求新求异、挑战自我和健身健美等3个类型。提出了海南应开发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体且中等消费水平的体育旅游市场;整合海南体育旅游资源,分重点、有层次、全方位地打造海上体育旅游产品;体育与旅游主管部门应加强合作,明确方向,制定体育旅游专项规划,将海南打造成为热带体育旅游目的地。
上海的老年人数量比例要高于其他城市老年人的数量比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上海市部分区县社区的717个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从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活动场地、休闲体育消费、协会活动组织的参与等不同方面,分析上海市老年人的休闲体育参与现状,影响其参与的主要因素与动机等。希望通过对老年人在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解决老年人在休闲体育参与中出现的一些困惑,为政府制定促进老年人休闲体育参与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探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心理资本构成有利于锻炼群体内部的和谐,进而促进全民健身组织的稳定与发展。基于心理资本理论,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的方式设计了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心理资本问卷,以武陵山片区1 226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5个假设:希望、乐观、自信、感恩、宽容因子均成立。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只在希望变量上差异具有显著性,不同年龄段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在5个心理资本潜变量上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施加运动干预,对大鼠骨代谢指标及骨髓瘦素和瘦素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运动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骨代谢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刚断乳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G),糖尿病对照组(DCG),治疗运动组(ZLG),预防运动组(YFG),防治运动组(FZG),每组各11只大鼠。除NCG组使用普通饲料喂养外,其余各组全程使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YFG组和FZG组在2型糖尿病造模前进行为期6周的游泳训练;造模后对ZLG组、FZG组进行为期6周的游泳训练。各组于运动结束后24 h内,禁食12 h后取样,检测糖、骨代谢相关指标,同时检测各组骨髓瘦素和瘦素受体蛋白表达。结果:1)体重变化方面,ZLG组、YFG组和FZG组与DCG组比,体重均有下降的趋势,其中ZLG组和FZ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代谢方面,与DCG组相比,ZLG组胰岛素显著性下降(P<0.05),FZG组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胰岛素值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P<0.05,P<0.01)。3)骨代谢方面,与DCG组相比,FZG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值显著下降(P<0.01);FZG组骨钙素值显著升高(P<0.01)。4)骨髓瘦素、瘦素受体蛋白表达方面,与DCG组相比,ZLG组、YFG组及FZG组骨髓瘦素含量有下降趋势,其中只有FZG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ZLG组、YFG组及FZG组骨髓瘦素受体含量有升高趋势,其中只有FZG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糖尿病发病不同阶段施加运动干预,可以不同程度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紊乱,促进大鼠骨代谢调整,缓解瘦素抵抗。在糖尿病发病全程施加运动干预效果最佳。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耐力运动对SAMP6小鼠骨骼肌质量及自噬的影响。方法:3月龄雌性SAMP6小鼠随机分为安静组(P,n=5)及高(PH,n=5)、中(PM,n=5)、低(PL,n=5)强度耐力运动组,SAMR1小鼠为正常对照组(R,n=5);运动组小鼠进行8周跑台耐力运动,速度分别为28、18、8 m/min。结果:1)与R组比,快速老化小鼠体重均显著增加(P<0.05),P、PM、PL组骨骼肌重量显著下降(P<0.05),P组肌纤维横截面积降低(P<0.05),肌细胞间隙增大、形状不规则并出现核居中现象,MHC1及MyoD1 mRNA表达下调(P<0.05),MSTN mRNA含量增加(P<0.05);与P组比,PH组骨骼肌重量及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增加(P<0.05),PH、PM、PL组MSTN mRNA表达下调(P<0.05)。2)与R组比,P组小鼠骨骼肌P6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P组比,PM组LC3Ⅱ/LC3Ⅰ比值显著升高并高于PL组,PH、PM、PL组p62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1)SAMP6小鼠体重增加而骨骼肌重量显著降低提示其发生骨骼肌衰减,耐力运动尤其是高强度耐力运动可有效缓解这一现象;2)衰老进程中,降解机制障碍导致自噬水平降低可能参与骨骼肌衰减的发生,耐力运动尤其是中等强度耐力运动可有效提高自噬水平而缓解骨骼肌衰减。
目的:研究补充番茄红素对人体力竭运动后氧自由基内稳态及血液流变内稳态的影响。实验对象与方法:将16名体育系大学男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人。实验组每天补充番茄红素15 mg,连续补充28 d。对照组每天补充同等剂量的安慰剂。检测两组受试者在服用番茄红素和安慰剂前和服用28 d番茄红素及安慰剂后血清总SOD活力、血清MDA含量、红细胞内SOD活力和血液流变性指标。然后两组受试者均在电动跑台进行一次递增负荷的力竭运动实验。力竭运动后即刻再次检测血清总SOD活力、血清MDA含量、红细胞内SOD活力和血液流变性指标。结果:1)一次力竭运动可提高实验组血清总SOD活力(P<0.01)、细胞内SOD活力(P<0.01)和对照组血清内MDA含量(P<0.01),也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对照组和实验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计数,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2)实验组受试者连续补充番茄红素28 d,可提高运动前安静状态下血清总SOD活力(P<0.01),也可以降低全血高切、中切粘度以及高切还原粘度(P<0.05)。另外,实验组运动后,相比对照组血清总SOD活力升高(P<0.01),血清MDA含量下降(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P<0.01),红细胞刚性指数下降(P<0.05)。结论:1)一次性力竭运动会加剧体育系大学生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同时也会造成运动后血液流变性变差。2)通过预先补充一个月的番茄红素,能有效增强大学生机体抗自由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次力竭运动后的血液流变性。
进化上高度保守的FoxO转录因子家族对维持细胞稳态起到重要的作用,该家族包括FoxO1、FoxO3、FoxO4和FOXO6。综述了FoxO转录因子在骨骼肌稳态中的关键作用。FoxO1和FoxO3通过控制糖脂分解及线粒体代谢,起到肌肉能量代谢的核心调控因子的作用。它们同时也调控蛋白质合成、降解,影响肌纤维类型、肌肉量。根据它们的激活水平,FoxO蛋白展示出不同的功能。FoxO蛋白也是机体运动适应所必需的,不同的运动训练方式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FoxO过度激活可能会导致许多疾病,如代谢紊乱、肌肉萎缩等。更好地理解FoxO转录因子的功能,将会对促进防控许多病理条件下(如肌肉制动、去神经支配状态、神经肌肉疾病、衰老、糖尿病、艾滋病、癌症等)肌肉耗费治疗手段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目的:以生物电阻抗法(BIA)为效标,比较皮褶厚度法5种不同推导公式对汉族肥胖儿童少年体脂量的预测结果,探索适合检测肥胖儿童少年的体脂量评估公式。方法:将76名汉族肥胖儿童少年按性别和年龄分为4组,进行身高、体重、身体围度、皮褶厚度及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分别用相关分析与Bland-Altman分析,对Lohman公式、Brozek公式、Siri公式、Slaughter公式及国内公式对体脂量的预测结果与BIA法所得体脂量的相关性及一致性进行比较。结果:1)Brozek公式和Siri公式高估了被试的体脂量,而国内公式则低估了被试的体脂量;2)13~18岁女性肥胖者中Slaughter公式对体脂百分比的预测值与BIA法最接近,且相关性最高(R=0.833),Bland-Altman分析偏倚差最小、limits of agreement也最低;3)Lohman公式高估了7~12岁男性肥胖者的体脂量,但低估了7~12岁女性肥胖者和13~18岁男性肥胖者的体脂量,提示该方法的不稳定性。结论:Slaughter公式所测13~18岁的女性肥胖者体脂量可做出与BIA最接近的体脂间接评估。
当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普遍存在的课时减少、学生厌学、质量下滑等问题,说明了公共体育课教学准备、实施及评价环节有效性在持续弱化,如果不刻意谋求体育教学价值的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收益和体育教学评价的公正,那么不仅难以解决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和怎么学、会不会学的问题,甚至不可能使之通过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一过程予以佐证公共体育课教学有效性。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健康体质的关键时期,而由于体育伤害事故的存在导致中学体育开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学体育伤害事故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从政府、社会、学校3个主要参与主体来考察当前我国中学体育伤害事故保障体系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认为建立中学体育伤害事故保障体系应考虑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并提出了中学体育伤害事故保障体系构建应从制度保障、预警与宣传教育保障、管理与协调保障以及社会保险保障等路径入手的建议。
为适应当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采用心理测量法、教学实验法等方法,在普通高等学校足球课进行了基于隐性课程设计下的微格教学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普通高等学校足球课教学中运用基于隐性课程设计下的微格教学法,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效果显著,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验证了高校“战队探究”理念下的体育创新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传习式体育教学更具优势与实效,即更有利于学生提升乒乓球运动终身意识与能力、激发体育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磨炼自信与果敢的优秀精神品质、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对高校塑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全面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出了有益尝试。
以中国竞走队20 km竞走项目运动员陈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跟踪观察法和实验法,对陈定备战2012伦敦奥运周期中的个体无氧阈值与速度和成绩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氧阈水平的高低能够在速度方面决定20 km竞走项目的成绩,比赛平均速度处于个体无氧阈速度的100%~102%之间,达到了利用无氧阈速度量化比赛成绩的目的。量化比赛成绩与无氧阈速度能够得到一个准确的时间范围,使得备战成绩指标更具有实践性。这也是竞走运动项目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可为竞走运动项目教练员、科研人员训练、比赛提供理论与方法。
为探究身体形态、相对力量、原地纵跳与跳深练习高度的相关关系,为跳深练习设计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测试身体形态、相对力量和弹跳力,对测试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论:体重与跳深练习高度呈负相关r=-0.452,体重越大,跳深练习高度越低;原地纵跳与跳深练习高度呈r=0.609,原地纵跳高度越高,跳深练习高度越高;相对力量与跳深练习高度呈0.425,相对力量越大跳深练习高度越高。
当今社会,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决定国际交往成败的软要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国家形象塑造为时代背景,对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构建进行理论研究。认为在今后的武术文化形象构建中,应当着力打造中国武术“止戈为武”的和平形象、“崇尚科学”的进取形象、“自强不息”的奋斗形象和“以人为本”的伦理形象。具体措施包括:1)增强武术文化输出塑造文化大国形象;2)凸显武术礼仪文化,树立和平外交形象;3)加强武术科研步伐,充实国家科技形象;4)通过武术科学化训练打造国家人文形象;5)善用武术影视展示自强不息的奋斗形象。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以传统蹴鞠运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蹴鞠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柔性的力量,主要表现为文化的凝聚力、自信力、沟通力、协调力,传播力和感召力。提升传统蹴鞠文化软实力的策略主要有教育传承策略、创新策略、文化传播策略和产业化策略。研究的目的是要挖掘传统蹴鞠体育文化软实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服务。研究结论认为随着足球全球化以迅猛的势头在世界范围内推进,传统蹴鞠作为现代足球的鼻祖,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在新的历史时期,挖掘其内在的柔性力量,对于响应时代号召,弘扬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武术语言英译对发扬中国武术、传播中国武术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阐释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研究意义的基础上,追溯了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基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影响因素,提出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三项基本原则,最后构建出中国武术语言英译的路径,以期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播以及中国武术更快走上国际化道路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