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 李菲菲, 郭富强, 禹华森, 周家玉, 汪晓赞
    2025,44(4): 1-7. doi: 10.12163/j.ssu.20250161
    摘要 ( ) HTML ( ) PDF (1165 KB) ( )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关键支撑,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为中小学学校体育质量提升提供了目标导向和实施准则。本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CIPP模型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系统构建了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层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该指标体系包含背景质量、投入质量、过程质量、成果质量4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以及57项三级指标。研究表明,背景质量的关键内核体现在价值取向,投入质量的核心动力重在师资力量,过程质量的主要路径指向课程实施,成果质量的直接体现则是学生发展。由此,构建价值引领的治理生态、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化范式、完善质量生成的管控机制以及建立增值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实践转化。

  • 宋爽
    2025,44(4): 8-14. doi: 10.12163/j.ssu.20250460
    摘要 ( ) HTML ( ) PDF (541 KB) ( )

    在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正迎来向高质量跃升的关键期,数字技术赋能成为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此,本研究以教育强国战略为政策导向与价值引领,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数字化转型促进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的困境与逻辑转向,并提出革新路径。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促进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面临深层结构性矛盾,呈现制度保障悬浮化与短效化、数据治理碎片化与低质化、技术应用形式化与割裂化三重困境。据此,构建从行政供给到需求响应的制度逻辑转向,从壁垒阻碍到灵活赋能的数据逻辑转向,从设备堆砌到精准适配的技术逻辑转向;提出启动阶段的共识凝聚与试点破冰、攻坚阶段的体系构建与全面推广、深化阶段的生态环境共生与效能跃升等革新路径,从而实现数字技术与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建设的深度融合。

  • 盛昊民, 王若光
    2025,44(4): 15-21. doi: 10.12163/j.ssu.20250274
    摘要 ( ) HTML ( ) PDF (793 KB) ( )

    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智技术的发展为体育赛事风险治理带来新契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释数智技术融入体育赛事风险治理的优势、困境与路径。研究认为,数智技术打破了信息、设施等客观因素及体育赛事各相关主体的差异性边界,凭借其信息质量优势、算法算力优势、技术理性优势为构建立体化的治理架构体系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呈现协同化、数字化、智能化特征。然而,数智技术融入体育赛事风险治理实践仍然存在技术至上虚化价值目标、场景局限异化治理本质、伦理风险淡化过程理性的实践困境。据此提出优化路径:以科学可行的顶层设计破除技术至上,以内生外联的动力支撑突破场景局限,以系统高效的保障机制化解伦理风险。

  • 彭响, 刘如, 戴俭慧
    2025,44(4): 22-28. doi: 10.12163/j.ssu.20241039
    摘要 ( ) HTML ( ) PDF (501 KB) ( )

    保障数字弱势群体共享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的基本权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实践。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系统阐释数字弱势群体共享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的实践梗阻及赋权增能理论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其权能融合推进策略。赋权策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本位,优化数字融入保障体系;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开发适弱化产品和服务;坚持市场数字友好理念,塑造数字包容社会格局。增能策略:引导社会组织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服务共享可行能力;增强数字弱势群体权利意识,培育服务共享内生动力;支持社区开展数字教育培训,强化服务共享自主参与。

  • 学校体育
  • 郭江浩, 熊文
    2025,44(4): 29-35. doi: 10.12163/j.ssu.20241252
    摘要 ( ) HTML ( ) PDF (460 KB) ( )

    新课标语境下,补偿性体能作为一个非官方概念被引入学校体育,引发了诸多认识误区和操作误差,且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系列负面影响,需要及时澄清并予以纾解。研究认为,当前的补偿性体能并非官方确证的权威概念,从其定义来看,存在语义前后矛盾、表述冗余、缺乏一致性以及上下位概念重复等问题;补偿性体能练习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形成了健康说、均衡说、独立说、考试说4种操作误差,其分别表征为:误将健康作为体能练习的“提高-发展”性主导目标,不当追求心率强度的平均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能练习游离和割裂于运动技术教学,以及体能练习内容与体育中考过度关联、捆绑。相关误差的产生从根源上可归因为对健康第一的误读,包括对“第一”的取义与运动强度的追求均存在偏颇。基于学校体育的健康追求、人文价值及内在规定的三维分析框架,对补偿性体能引入学校体育予以再定位:警惕假借健康之名复归生物体育观,区分且兼顾体育课的不同运动强度类型,谨防补偿性体能练习与体育中考不当关联。

  • 杨瑷宁, 曲波
    2025,44(4): 36-42. doi: 10.12163/j.ssu.20250252
    摘要 ( ) HTML ( ) PDF (605 KB) ( )

    体育师范生职业发展忧患意识关乎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阐释体育师范生职业发展忧患意识的三维建构,表现为拓展国家视野以增强风险预判能力的战略认知,涵养家国情怀以增强使命担当意识的情感认同,以及锤炼实战本领以提升应变执行效能的行为转化,三者共同构成“认知-情感-行为”相统一的意识结构。研究认为,体育师范生职业发展忧患意识仍面临认知偏差、情感挑战、行为低效等问题,其成因在于课程体系失衡、师资价值引领弱化及实践场域脱嵌。基于此,提出以跨学科课程融合推动职业发展战略视野生成,以动态情境教学提升职业情感适应力,以真实场域实训强化复杂问题应对能力等纾困路径。

  • 王桂红, 维克多·亨里科维奇·希尔科, 田英, 王子贤
    2025,44(4): 43-50. doi: 10.12163/j.ssu.20241203
    摘要 ( ) HTML ( ) PDF (527 KB) ( )
    为探讨体育活动参与度对青少年社会适应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辽宁省739名青少年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参与度、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适应力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核心自我评价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体育活动通过提供成功体验与社交反馈,促进核心自我评价的迭代升级,进而增强社会适应力。研究建议:构建“体育课程嵌入-心理评价优化-家校社协同”的多维融合教育体系,开发纵深化的体育干预模块,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社会化实践平台,旨在为青少年社会适应力干预提供参考。
  • 侯玺超, 范尧, 白敬, 王戬勋
    2025,44(4): 51-57. doi: 10.12163/j.ssu.20250393
    摘要 ( ) HTML ( ) PDF (512 KB) ( )

    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师角色转型成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研法,通过政策驱动、目标转型、专业塑造和价值引领阐明中小学体育教师从运动技能“传授者”向全面发展“架构师”转型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型存在机制滞后、理念桎梏、能力约束和价值弱化四重结构性矛盾。据此提出实践路径:推动“评价体系”与“协同网络”的联合共建,促进“技能传授”与“综合育人”的范式重构,深化“学科整合”与“数字赋能”的联动发展,加快“学校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内外交融。

  • 群众体育
  • 赵玉琛, 卢诗卉, 董传升
    2025,44(4): 58-64. doi: 10.12163/j.ssu.20250218
    摘要 ( ) HTML ( ) PDF (812 KB) ( )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全民健康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性要素。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历史性和现实性两个维度阐述体育健康治理与人口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人口素质优良的发展需求分析体育健康治理面临的问题,即传统的疾病防治难以实现人口素质优良的治理目标,体卫融合迟缓难以形成跨部门的协同效应,以及民众对体育健康治理仍然缺乏充分共识。据此梳理体育健康治理问题的成因:传统的疾病防治阻滞了主动健康治理的形成,“领域局限”阻断了跨部门的健康协同治理,“锻炼身体”传统健身观遮蔽了全面健康促进的共识。为实现体育健康服务人口素质优良的发展目标,提出实施路径:探索主动健康理念,全面确立体育健康治理方式;推进协同健康,以“国家-公共治理”为框架推进体育健康统筹共治;促进全面健康,实施体育促进全民健康治理行动。

  • 李志诚, 张立, 夏天
    2025,44(4): 65-71. doi: 10.12163/j.ssu.20250378
    摘要 ( ) HTML ( ) PDF (453 KB) ( )

    我国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分析共同富裕和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现实困囿与实践进路,旨在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加快落实,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研究认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在价值取向与制度层面高度契合:坚持人民性立场,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协调与区域均衡发展;激发社会主体活力,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以法治作保障,推动服务体系规范化与长效化。针对当前存在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反馈机制滞后、基层体育设施供给结构单一、数字赋能服务区域失衡、法规与标准体系协同不足等现实困囿,提出实践进路:构建服务需求动态响应机制,精准适配群众多样化需求;优化基层设施供给结构设计,有效推进多场景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推进数字赋能服务均衡发展,充分整合城乡资源共享利用;强化法规与标准体系协同建设,全面提升服务的实施效率。

  • 李芃松, 朱焱, 赵阳
    2025,44(4): 72-79. doi: 10.12163/j.ssu.20250450
    摘要 ( ) HTML ( ) PDF (595 KB) ( )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转型是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探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转型的动力构成、现实挑战与发展路径。研究认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转型的动力由国家政策导向、科学技术赋能、社会发展需求所产生的外源动力与社区管理效能提升、服务体验升级、组织模式变革所形成的内生动力协同联动构成。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转型政策执行的传导性不足、数字技术赋能的适配性矛盾、需求升级与服务供给错位、协同治理的制度缺失等问题形成系统梗阻,给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转型带来严峻挑战。据此提出发展路径:完善政策协同执行体系,强化智慧化转型导向力;优化技术转型应用结构,释放数字赋能驱动力;建立供需精准匹配模式,提升社区服务响应力;健全协同治理制度框架,增强转型发展保障力。

  • 王随芳, 黄权威, 李扬, 剧冰纯, 陈草
    2025,44(4): 80-86. doi: 10.12163/j.ssu.20250219
    摘要 ( ) HTML ( ) PDF (492 KB) ( )

    快速老龄化给农村养老服务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破解农村老年体育服务的碎片化问题成为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专家访谈法,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梳理其与农村老年体育服务治理的耦合逻辑,构建农村体育服务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针对农村老年体育服务的思想观念亟待革新、农村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局面尚未形成、农村老年体育服务对象的均衡性不充分、农村老年体育服务项目单一与结构不合理等碎片化问题,提出整体性治理路径: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聚焦老年体育服务积极老龄化方向;协同整体性治理主体,确立老年体育服务多主体供给模式;优化整体性治理层次,实现老年体育服务权利享有均衡化;丰富整体性治理内容,构筑老年体育综合性社区服务平台。

  • 竞技体育
  • 曹景川, 颜秀真, 连小刚, 樊峻甫, 杨易
    2025,44(4): 87-93. doi: 10.12163/j.ssu.20250262
    摘要 ( ) HTML ( ) PDF (752 KB) ( )

    当代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泛伦理化特征明显,缺乏对伦理问题的识别判断,因而难以规范问题。本研究基于“伦理问题识别—规范模型构建—规范效能验证”研究链,提出以自觉性、价值性、社会性三原则作为伦理判准;进而阐明功利论、道义论、契约论与德性论的协同机制,构建动态适配模型,实现伦理问题规范的情境化适配。通过跨案例对比检验,揭示规范模型实践效能并修正规范理论适配模型。本研究为竞技体育伦理问题识别与规范提供了兼具哲学严谨性与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推动伦理问题规范从“原则空转”迈向“精准响应”。

  • 晁亚飞, 张铭鑫, 李含宜, 王薇
    2025,44(4): 94-101. doi: 10.12163/j.ssu.20250155
    摘要 ( ) HTML ( ) PDF (802 KB) ( )

    推动职业体育联赛治理结构优化已成为我国职业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社会技术系统(STS)理论,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深度访谈法,尝试构建契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体育联赛治理模型,提出优化我国职业体育联赛治理的实践路径。研究系统梳理联赛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三大困境:多元主体权责不清与矛盾凸显、顶层设计与实践需求不匹配、竞赛表演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在此基础上,运用STS理论将治理系统划分为参与者、结构、任务、技术四要素,并嵌入环境要素,构建治理模型。该模型强调以新兴技术为治理工具,从而实现社会与技术的深度互构,促成治理效能跃升。最后,从打造良好治理环境、强化多元主体协同、提升整体竞技水平、倡导品牌IP建设4个维度提出实践路径,旨在通过社会机制与技术工具的双重驱动,推进职业体育联赛治理结构转型升级,为我国职业体育联赛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操作建议。

  • 王烁
    2025,44(4): 102-108. doi: 10.12163/j.ssu.20250093
    摘要 ( ) HTML ( ) PDF (497 KB) ( )

    为破解大数据时代我国大型体育赛事数字化转型中“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据安全问题凸显等数据治理难题,亟待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赛事数据治理体系。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解析大数据时代我国大型体育赛事数据治理的生成逻辑,探究其治理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路向。研究认为:大数据时代我国大型体育赛事数据治理面临数据治理设备落后、平台缺位、场景受限等基础薄弱问题,数据治理战略模糊、标准未定、人才匮乏等体系不完善问题,数据治理权属不清、安全薄弱、协同不足等机制不健全问题。据此提出行动路向:优化系统、整合平台、拓展场景,以多维度夯实数据治理基础设施;规划战略、统一标准、培养人才,以多层次构建数据治理体系;确权分利、保障安全、促进共享,以多方位健全数据治理机制。

  • 体育产业
  • 常丁懿, 陈洪
    2025,44(4): 109-116. doi: 10.12163/j.ssu.20250027
    摘要 ( ) HTML ( ) PDF (757 KB) ( )

    具身智能赋能体育消费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体育产业变革的新引擎。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明确具身智能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具身智能赋能体育消费数字化转型的逻辑理路和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路向。在逻辑理路上,数字技术驱动、市场需求拉动、产业生态联动、政策环境推动四维机制有力推动具身智能赋能体育消费数字化转型。在现实困境上,表现为关键技术受阻、场景适配失衡、产业协同薄弱、制度框架滞后。在实践路向上,应引领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强化数字化消费的底层技术生态;加强消费需求引领,培育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完善体育产业协同机制,促进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完善制度保障与标准体系,强化政策引导作用。

  • 王豪爽, 张大超, 杨娟
    2025,44(4): 117-123. doi: 10.12163/j.ssu.20250349
    摘要 ( ) HTML ( ) PDF (520 KB) ( )

    体育场馆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避难场所是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意义深远。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阐释体育场馆纳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避难场所的避难、协同、整合与教育价值,从制度保障、空间再造、人文关怀、资源整合等方面分析体育场馆纳入应急避难场所的域外经验。基于此,提出本土启示:注重政策引领,明确体育场馆纳入应急避难场所的法律地位和操作流程;加强“平灾两用”设计,提升体育场馆纳入应急避难场所的多功能转换韧性;坚持以人民身心健康为中心,深化应急避难场景下的多元服务属性;挖掘学校体育场馆应急避难价值,完善国家应急避难场所网络体系。

  • 体育文化
  • 杜长亮, 殷子骏
    2025,44(4): 124-130. doi: 10.12163/j.ssu.20250373
    摘要 ( ) HTML ( ) PDF (494 KB) ( )

    数字化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应然之举。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逻辑分析法,剖析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数据要素价值化、文化传播数字化、文化消费数字化、文化治理数字化4个方面的运行机理,探究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的现实阻滞并提出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面临用户隐私泄露,数字鸿沟显现;文化价值解构,符号内容异化;数字要素不足,同群效应突出;协同治理式微,空间溢出有限等现实阻滞。据此提出实践路径:围绕技术、组织、环境,发挥数据要素正效应;依托虚拟场景和数字记忆,增强文化全球可及性;统筹数字要素配置,推进文化消费市场供需平衡;打造协同数字治理模式,提升文化治理国际话语权。

  • 马天辕, 田文波, 王梓伯
    2025,44(4): 131-137. doi: 10.12163/j.ssu.20250149
    摘要 ( ) HTML ( ) PDF (522 KB) ( )

    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是中国体育传统与中外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先秦儒家的体育书写是中华体育精神生成的重要源泉。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先秦儒家体育书写所寄寓的中华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研究发现:先秦儒家体育精神根源于先民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发展于君子“威仪”的确立,完善于孔子及其门人对修身之学的构建。其立新而不破旧的思维理路,构成儒家体育精神的认识论基础,并在自我超越中实现历史超越,成为当下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重要方法论;儒家体育精神之脉在修身于自然、社会、自省的3个维度,以德性化的身体养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主体脉序。在军事训练、竞争意识和道器互动的3个维度中,培育集体认同、社会关怀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之果,构成近代中国社会利用体育进行国民性改造的历史基因。

  • 王晓晨, 李晓萌
    2025,44(4): 138-144. doi: 10.12163/j.ssu.20250080
    摘要 ( ) HTML ( ) PDF (575 KB) ( )

    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共情传播是促进电竞文化传播和受众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以共情传播为理论基础,对新浪微博2023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共情传播现象展开研究,探究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共情传播的生成逻辑、情感表达与实现路径。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生成逻辑源于社交媒体与电子竞技赛事属性的契合。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共情主体在“情绪感染”“观点采择”“共情关注”3个阶段产生情绪共鸣并抒发内心情感、阐释自身观点且情感持久深刻、产生利他情感并投射现实生活。在电子竞技赛事场域、多元共情内容、赛事受众特性和社交媒体特性等因素耦合作用下,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实现共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