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高国贤, 李兆路, 王玉清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80-87. doi: 10.12163/j.ssu.20240868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词频分析法对“村BA”“村超”内涵式发展的价值遵循、现实困境与优化方略进行研究,旨在精准把握赛事可持续性发展方向、促进赛事价值功能释放、丰富乡村体育赛事理论内涵。研究认为:“村BA”“村超”内涵式发展的价值遵循主要体现在赛事文化场景营造、多业态融合发展、赛事组织模式创新、乡村社会的治理参与、城乡协同发展等方面。重点聚焦“去行政化”“去商业化”“去竞技化”“去主媒化”“去场景化”五大现实困境及相对应关系,提出“村BA”“村超”内涵式发展的优化方略:以政府职能保障为基础的多主体协同共治、以赛事IP价值转化为主导的商业包容性参与、以竞技观赏体验为核心的赛事主体内涵提升、以集体情感互动为重点的数字媒体平台建设、以城乡协同发展为主题的文化场景营造。

  • 胡惕, 闵航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59-65. doi: 10.12163/j.ssu.20241159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特质在于其自主性。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发挥增力作用,是推动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采用案例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概念内涵、互动机制、应用场景与应用策略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智能交互、创造性生成、普遍适用性、可定制等技术特征与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内生动力、体育教师数字学习共同体、体育教师教育公平发展间存在内在互动机制。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体育教师的高阶思维培养、教研工作、体育教学场景预演、自主学习成效评价以及自主发展计划等应用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依然存在数字伦理、价值偏见、虚假信息生成等应用风险。据此,提出应用策略: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伦理合规性和适用性;提升智能工具研发水平,搭建本土专用的体育教师自主教育模型;完善教师智能化培训实践,提升体育教师的数字素养。

  • 李承伟, 周伟, 刘转青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66-72. doi: 10.12163/j.ssu.20240733

    政策属性决定其执行模式,是影响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调整“模糊-冲突”属性,探索执行模式的动态转换是纾解当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困境的有益尝试。以逻辑分析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阐释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模式转换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进路。研究认为,基于属性识别的模式分类是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模式转换的基点,立足具体情境的支配性要素修正是模式转换的关键,“模糊-冲突”的属性调整是模式转换的基本遵循。在厘清模式转换基本逻辑的基础上,结合政策执行的基层经验,提出模式转换启示:高位推动,催生模式转换动力;共同体建设,减少模式转换阻滞;数字赋能,提升模式转换效率;制度建设,缓释模式转换压力。

  • 黄越, 吴亚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131-137. doi: 10.12163/j.ssu.20240973

    “饭圈文化”蔓延至体育领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本文从体育运动本身剖析体育“饭圈文化”的衍生逻辑,审视其现实困境,并提出归正之道。研究认为:“饭圈文化”发展至体育圈,是运动员竞技成绩的天然光环和流量、体育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加持、新媒体时代粉丝的社会参与、趣缘共同体下群体关系的维系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从个体、群体、社会和文化4个维度审视体育“饭圈文化”的现实困境:个体之维,情感表达的自我迷失;群体之维,规训压制的盲目服从;社会之维,资本裹挟的消费漩涡;文化之维,泛娱乐化的话语沦丧。基于此,提出尊重个体诉求,强化全过程教育引导;更新圈层规则,完善组织规范与机制;加强资本监管,使资本回归服务初衷;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强化价值引领等助推体育“饭圈文化”健康发展的归正之道。

  • 马振川, 万义, 白晋湘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1-6. doi: 10.12163/j.ssu.20241021

    数字技术为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赋予新动能。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字技术作为新引擎,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产生新效能,其作用机理表现为重塑体育非遗的保护方式、复建体育非遗的传承场景、拓展体育非遗的传播通路、改进体育非遗的产业样态。据此,从保护方式、传承场景、传播通路、产业样态4个方面提出推进策略:加快体育非遗数据体系完善,加快体育非遗虚拟空间开发,加快体育非遗数字传媒利用,加快体育非遗智能科技应用。

  • 李磊, 李恬, 刘斌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23-29. doi: 10.12163/j.ssu.20241247

    体育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TOE理论视角,对体育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向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理表现为:在技术层面,体育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构筑底层架构;在组织层面,全要素协同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创新驱动体育课堂数字化转型;在环境层面,教育空间的多维构建保障体育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然而,当前转型过程中仍存现实挑战:数字化教学设施“量质不足”,“数字体育+”复合型人才匮乏;教学主体内生能力偏弱,组织协同联动机制缺乏;政策理念偏差,数字化路径不清晰。据此提出突破路向:推动数字化教学场景增量提质,拓宽“数字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转型内生能力,构建共享共建的组织间全要素联动机制;加强数字化转型政策的顶层设计,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保障体系。

  • 崔鲁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38-44. doi: 10.12163/j.ssu.20241091

    校园篮球课程在提升青少年运动能力、促进健康行为和培养体育品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三大球”振兴背景下校园篮球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三大球”振兴背景下校园篮球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表现为管理者“重智轻体”导致体育课难以开齐开足、教师“重技轻育”导致篮球课程育人价值难以有效实现、课程设计教学评错位导致学生核心素养难以客观评价、课程开展“人多场少”导致教学效果严重弱化。在分析现实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纾解策略:打破管理者固化理念束缚,自上而下推动校园篮球课程教学改革;引领篮球教师教育理念转变,驱动教学创新与学生全面发展;重构教学评一致性体系,实现校园篮球课程的全面育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与创新教学策略,破解校园篮球场地资源制约问题。

  • 段炼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37-43. doi: 10.12163/j.ssu.20241464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落实“健康第一”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探讨教育数字化战略下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系统梳理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的阻力、动力,并提出实践路径。研究认为,环境、组织、技术等相互作用和融合共同推动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当前,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阻力主要是传统体育教学惯性与管理体制僵化、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化人才短缺与培养体系不健全;动力主要是政策保障的支撑力、技术创新的引领力、产业融合的推动力、多元场景应用的拓展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驱动力。据此提出实践路径:改善传统体育教学惯性,制定完善的数字化管理制度;强化数字化设备更新,加强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创新数字化体育人才教学实践。

  • 闫丽娜, 杨淑萍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2): 37-44. doi: 10.12163/j.ssu.20241264

    扩展现实技术赋能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不仅预示着教育数字化的未来趋势,还对构建数字时代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在梳理扩展现实技术发展脉络和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深入阐述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应用路径。研究认为,扩展现实技术赋能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的价值意蕴体现在:重塑教学理念,重视个性需求和全面素质;重构师生关系,促进深度对话与协作互助;创新教学内容,实现尖端技术与体育学科融合;创设教学情境,提升人机协同的学习效能;优化教学评价,助力教学方案的科学改进。扩展现实技术赋能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的应用路径:依托扩展现实技术的优势,丰富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及其呈现形式;优化运动技能培育策略,实现精准指导与损伤预防;强化拟真战术情境应用,提升运动决策与战术理解;开创新型心理疗愈方案,解决学生的运动心理问题。

  • 刘江山, 彭国强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2): 109-115. doi: 10.12163/j.ssu.2024138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备战米兰冬奥会的制胜优势、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特色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米兰周期”我国运动队的优异表现以及科技助力和现代智能化手段的创新应用,是备战米兰冬奥会的制胜优势。然而,国际冰雪竞技格局已形成集团优势,我国冰雪重点优势项目分布较少、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冰雪项目布局“红利”削弱以及世界百年变局下境外参赛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对我国训练备战造成严峻考验。据此提出我国备战米兰冬奥会的实施策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冰雪项目备战新模式;分类研判我国冰雪项目参赛能力,科学统筹重点项目参赛布局和新增项目扶持策略;高度重视体能类基础项目的突破发展,精准提升冰雪运动员专项体能储备;构建国家队参赛风险防控预警机制,全面提升境外备战参赛安全效能;深入开展冰雪运动项目数字赋能科技助力工作,提升训练备战科学化、智慧化水平。

  • 牛志培, 杨占东, 于作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124-130. doi: 10.12163/j.ssu.20241134

    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为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释数字技术赋能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应用场景、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在提升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效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方面作用显著。在应用场景中,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冰雪旅游沉浸式体验,物联网技术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云计算技术开拓营销新模式,大数据技术提高服务质量。然而,数字技术赋能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数字鸿沟现象突出、数据孤岛问题难以解决、数据安全存在隐患、复合型数字冰雪高端专业人才短缺、制度建设仍需健全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实现路径:加速弥合冰雪旅游产业数字鸿沟,摆脱冰雪旅游产业数据孤岛困境,强化冰雪旅游产业数据安全防护,培育冰雪旅游产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推进数字冰雪旅游产业制度建设。

  • 杭福临, 钟亚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15-22. doi: 10.12163/j.ssu.20241083

    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柔性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与治理理念的结合,目的在于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治理效能。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协同治理模型(SFIC)为分析框架,以数字技术因何赋能、以何赋能、为何“负能”、如何增能为研究思路,对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柔性治理的内在逻辑、实现机制、“负能”原因、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柔性治理的内在逻辑在于以人为本的“善治”逻辑、治理效能提升的“良治”逻辑、数治互嵌的“智治”逻辑。通过协同治理模型分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柔性治理的实现机制及实然场景,认为主体层面存在治理力量失效、空间层面存在空间治理失序、技术层面存在监管范围失控、心理层面存在情感认同失衡等问题。据此提出优化策略:主体层面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治理理念,空间层面要打造协同规范的空间秩序,技术层面要构建开放透明的治理流程,心理层面要形成情感认同的治理体系。

  • 李柏, 王楠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66-73. doi: 10.12163/j.ssu.20250075

    无障碍体育健康服务适老化是增进我国老年群体幸福感、获得感,提升人口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加速无障碍体育健康服务适老化高质量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无障碍体育健康服务适老化设计的理论基础,针对无障碍运动保健、无障碍运动康复、无障碍运动健康促进3类样态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无障碍体育健康服务适老化推进过程中的现实梗阻,即体育器材设施偏离适老化需求、体育活动场地(馆)供需错配、公共体育服务内生动力匮乏及体育管理顶层监管缺乏等问题。据此提出行动路径:科技赋能基础设施,激活适老化体育发展新引擎;提升场地设施适老化服务性能,彰显适老化体育价值新关怀;多元共治创新供给服务机制,重塑适老化体育治理环境;规范监管夯实服务保障,优化适老化体育健康服务模式。

  • 李金涛, 鲍信曲, 王云骢, 王新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102-109. doi: 10.12163/j.ssu.20241052

    借助系统科学理论建构主体需求动机评价指标体系,依托需求冰山理论厘清多主体需求关系,对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桎梏进行剖析,并进一步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认为,管理者、教练员、文化课教师、运动员作为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参与主体,其多层次需求的协调满足是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在此过程中,主体间由于自身利益的协作博弈导致矛盾掣肘时有发生,进而出现优质资源错配、基层训练质量低下、球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对此提出优化策略:政府统筹调控与制度保障,推进人才培养的法治建设;搭建优质资源供需对接桥梁,高科技融入运动训练过程;强化主体意识与能力双提升,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团队。

  • 李菲菲, 郭富强, 禹华森, 周家玉, 汪晓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4): 1-7. doi: 10.12163/j.ssu.20250161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关键支撑,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为中小学学校体育质量提升提供了目标导向和实施准则。本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CIPP模型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系统构建了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层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该指标体系包含背景质量、投入质量、过程质量、成果质量4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以及57项三级指标。研究表明,背景质量的关键内核体现在价值取向,投入质量的核心动力重在师资力量,过程质量的主要路径指向课程实施,成果质量的直接体现则是学生发展。由此,构建价值引领的治理生态、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化范式、完善质量生成的管控机制以及建立增值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实践转化。

  • 白翠瑾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2): 16-22. doi: 10.12163/j.ssu.20241475

    数智赋能体育教研员专业化发展是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必由之路。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数智赋能体育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应然样态、实然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认为,数智赋能体育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应然样态为形成数智体育教研共同体、生成数智体育教研能力、养成数智体育教研思维、建成数智体育教研队伍。数智赋能体育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实然困境表现为体育教研员角色认知不清晰、数智体育教研能力表征不全、数智体育教研思维尚未建立、数智体育教研队伍建设缓慢。据此提出提升路径:深化角色认知,增强数智体育教研互动;依托数智技术,创生体育教研员教研能力;革新教研思维,促进体育教研员可持续发展;优化准入标准,强化数智体育教研培训。

  • 何冬妹, 周培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2): 88-93. doi: 10.12163/j.ssu.20250157

    本文在阐释户外运动打造健康心生活的内涵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并立足抚顺独特的山水资源,围绕地域品牌户外体育赛事的培育、地域优势挖掘、设施建设强化等核心问题开展研究,探寻通过户外运动打造健康心生活的实施路径。研究认为,举办高级别体育赛事可扩大户外运动影响力,激发大众参与热情;打造品牌体育赛事能有效推动户外运动的普及,吸引大众投身其中;依托地域优势开发四季项目可满足大众多元需求;建设户外运动体系可促进大众健身,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 李鑫, 张欣, 李森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2): 101-108. doi: 10.12163/j.ssu.20241230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我国体育发展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制度,并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前进。本研究采用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研法,系统梳理中国青少年排球赛事体系的构成,并分析其在体育强国战略和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背景下的发展成效。研究发现,中国青少年排球赛事体系已形成综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复合型模式,通过多样化的竞技平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效推动了排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然而,该体系仍面临体教融合不足、参赛机会有限、赛事功能单一和经费来源单一等现实困囿。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深化体教融合,构建协同体系,培养全面人才;扩大参赛机会,完善赛事体系,提升竞技实力;发挥多元赛事功能,挖掘多重价值,扩大社会影响;优化经费结构,拓宽资金渠道,保障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纾解策略。

  • 黄美蓉, 金子誉, 房纹萱, 周思羽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2): 138-144. doi: 10.12163/j.ssu.20250019

    中国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可强化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哲学思辨法,探讨中国传统体育中身体文化促进中华文明延续与发扬的机理。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体育以特有的身体学、行为学、姿态学的方式延续中华文明,并融合成新的礼乐文化,形成中华文明的特殊符号。中国传统体育可以唤醒身体交往的集体记忆,促成身体实践的文化认同,凸显身体姿态的文化追求。中国传统体育中身体行为代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身体形象促进中华文化自洽性共享,身体符号融汇西方体育文化促进认可。中国传统体育在交叉融合中突破,在优化组合中跃升,发掘新的学术生长点。

  • 曲腾飞, 陈晴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30-36. doi: 10.12163/j.ssu.20241450

    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和提质增效是推动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由常态化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抓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从精准需求分析、精准决策制定、协同服务产出、动态评估反馈4个方面,明确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精准化供给的理论框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需求层识别能力不强,供给“标的”模糊;决策层决策依据不明,决策主体单一;执行层协同机制不畅,服务动能不足;评估层监管评估失效,供需匹配失衡。据此,提出相应的纾解之策:采集分析数智化,提升需求精准识别能力;决策规划系统化,提高精准决策制定水平;主体协同高效化,激发精准服务供给动能;服务评估全面化,保持供需匹配动态平衡。

  • 王桂红, 维克多·亨里科维奇·希尔科, 田英, 王子贤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4): 43-50. doi: 10.12163/j.ssu.20241203
    为探讨体育活动参与度对青少年社会适应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辽宁省739名青少年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参与度、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适应力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核心自我评价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体育活动通过提供成功体验与社交反馈,促进核心自我评价的迭代升级,进而增强社会适应力。研究建议:构建“体育课程嵌入-心理评价优化-家校社协同”的多维融合教育体系,开发纵深化的体育干预模块,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社会化实践平台,旨在为青少年社会适应力干预提供参考。
  • 王苑苑, 刘东锋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2): 1-8. doi: 10.12163/j.ssu.20250005

    在金牌数量趋于收敛的国际背景下,奥运金牌的非市场价值评估对于验证政府公共支出的合理性及公众对国家成就的认可具有关键作用。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和韦伯回归模型,以东京奥运会为例,通过上海居民奥运金牌的支付意愿估计其非市场价值。研究表明,奥运金牌具有显著的非市场价值,近半数的被调查上海居民表现出平均43.440元人民币/块的奥运金牌支付意愿;公众对奥运金牌的价值认知存在差异,其支付意愿受到象征性资本、消费资本和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而年轻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支付意愿相对较低。奥运金牌不仅是体育成就的象征,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支付意愿反映了对国家体育成就的高度认可。基于此,建议强化奥运金牌价值传播体系,提升青少年和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参与度,构建体育精准化资源配置机制,以期为国家制定更为精准和有效的体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梁响玲, 马艳红, 籍婷暄, 相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30-37. doi: 10.12163/j.ssu.20240950

    学校体育是推动教育现代化、落实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新质生产力以高效率、高效能的特性激活学校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蓝海”。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释新质生产力赋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逻辑理路和实现路径。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学校体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其逻辑理路体现在通过科技创新、要素优化、资源开放与跨界流通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力、支撑力、拓展力和协同力。其实现路径包括:强化创新驱动,促进学校体育创新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学校体育协调发展;构建绿色生态环境,推动学校体育绿色发展;加强内外联动,推动学校体育开放发展;注重合作创新,实现学校体育共享发展。

  • 宋爽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4): 8-14. doi: 10.12163/j.ssu.20250460

    在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正迎来向高质量跃升的关键期,数字技术赋能成为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此,本研究以教育强国战略为政策导向与价值引领,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数字化转型促进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的困境与逻辑转向,并提出革新路径。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促进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面临深层结构性矛盾,呈现制度保障悬浮化与短效化、数据治理碎片化与低质化、技术应用形式化与割裂化三重困境。据此,构建从行政供给到需求响应的制度逻辑转向,从壁垒阻碍到灵活赋能的数据逻辑转向,从设备堆砌到精准适配的技术逻辑转向;提出启动阶段的共识凝聚与试点破冰、攻坚阶段的体系构建与全面推广、深化阶段的生态环境共生与效能跃升等革新路径,从而实现数字技术与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建设的深度融合。

  • 白洋, 张晓林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138-144. doi: 10.12163/j.ssu.20241207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建设体育强国的精神支柱。采用文本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黑神话:悟空》在具身认知视域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价值。研究认为:《黑神话:悟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突出角色互动、身体感知的动作表现,体现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具身理念,传递继承传统、创新融合的价值观念等特征,并彰显以融入传统武术的视听符号凸显古为今用、以传递原著精神的西游叙事增强文化自信、以蕴含思政教育的互动机制形塑思想观念的价值。基于此,得出赓续传统文化血脉,增强体育文化影响力与感召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筑牢国家文化软实力精神支柱;赋能体育文化创新,释放文体旅协同发展效能;加强传统体育文化阐发,深化学校体育跨学科交融互鉴的启示。

  • 吕慧, 于连庚, 汪晓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2): 30-36. doi: 10.12163/j.ssu.20241409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当前五育融合教育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抓手。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要义、困境和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要义是以跨学科为根本属性、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价值遵循、以本学科为概念边界、以学习主题为设计起点、以问题情境驱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然而,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教师认知、体系建立、协调发展、情境创设、教学评价等方面仍存困境。基于此,提出提高教师跨学科实践能力、搭建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体系、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拓宽教学评价体系和应用场域等实践路径,旨在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孙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94-100. doi: 10.12163/j.ssu.20250165

    围绕新时代国家“三大球”振兴新使命、新任务,借助党的系统观念和新发展理念,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并提出推进方略。研究认为,CBA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涵盖了科学发展观引导、科技创新融入助力、全域协同共促发展、环境资源高效利用4个维度,但目前仍存在科学发展观认知不足致使负面行为层出不穷、科技创新融入滞后造成供需两侧产品质量提升受限、全域协同共促发展短板明显导致多系统协同机制尚待完善、环境资源保障厚实但高效利用亟待加强等现实困境。推进方略:强化俱乐部与社会多系统共生关系认知,共促参与主体形成合力;寻求科技创新全方位介入,加快构建数字化CBA供需关系动态适配机制;推进价值共创,全方位增强供需两侧产业链发展韧性和弹性;深嵌资源优势大环境,推动CBA相关产业链不断延伸。

  • 陈宇, 岳游松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122-128. doi: 10.12163/j.ssu.20241265

    冰雪旅游体验已成为推动东北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体验经济为视角探究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价值、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旨在为冰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研究认为,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在娱乐、教育、休闲和美学4个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冰雪运动与趣味活动的交织丰富了娱乐价值,冰雪文化与技能学习的协同提升了教育价值,情感消费与心灵舒缓的契合深化了休闲价值,冰雪景观与人工艺术的交互强化了美学价值。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在实践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冰雪娱乐创新不足、冰雪教育资源欠缺、冰雪休闲时间受限、冰雪景观环境的生态压力;据此提出优化路径:推动冰雪项目多元创新,强化教育资源挖掘,延展冰雪旅游时间覆盖,维护冰雪资源开发平衡。

  • 侯玺超, 范尧, 白敬, 王戬勋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4): 51-57. doi: 10.12163/j.ssu.20250393

    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师角色转型成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研法,通过政策驱动、目标转型、专业塑造和价值引领阐明中小学体育教师从运动技能“传授者”向全面发展“架构师”转型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型存在机制滞后、理念桎梏、能力约束和价值弱化四重结构性矛盾。据此提出实践路径:推动“评价体系”与“协同网络”的联合共建,促进“技能传授”与“综合育人”的范式重构,深化“学科整合”与“数字赋能”的联动发展,加快“学校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内外交融。

  • 杜长亮, 殷子骏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4): 124-130. doi: 10.12163/j.ssu.20250373

    数字化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应然之举。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逻辑分析法,剖析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数据要素价值化、文化传播数字化、文化消费数字化、文化治理数字化4个方面的运行机理,探究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的现实阻滞并提出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面临用户隐私泄露,数字鸿沟显现;文化价值解构,符号内容异化;数字要素不足,同群效应突出;协同治理式微,空间溢出有限等现实阻滞。据此提出实践路径:围绕技术、组织、环境,发挥数据要素正效应;依托虚拟场景和数字记忆,增强文化全球可及性;统筹数字要素配置,推进文化消费市场供需平衡;打造协同数字治理模式,提升文化治理国际话语权。

  • 王晓晨, 李晓萌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4): 138-144. doi: 10.12163/j.ssu.20250080

    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共情传播是促进电竞文化传播和受众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以共情传播为理论基础,对新浪微博2023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共情传播现象展开研究,探究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共情传播的生成逻辑、情感表达与实现路径。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生成逻辑源于社交媒体与电子竞技赛事属性的契合。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共情主体在“情绪感染”“观点采择”“共情关注”3个阶段产生情绪共鸣并抒发内心情感、阐释自身观点且情感持久深刻、产生利他情感并投射现实生活。在电子竞技赛事场域、多元共情内容、赛事受众特性和社交媒体特性等因素耦合作用下,社交媒体电子竞技赛事实现共情传播。

  • 常丁懿, 陈洪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4): 109-116. doi: 10.12163/j.ssu.20250027

    具身智能赋能体育消费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体育产业变革的新引擎。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明确具身智能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具身智能赋能体育消费数字化转型的逻辑理路和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路向。在逻辑理路上,数字技术驱动、市场需求拉动、产业生态联动、政策环境推动四维机制有力推动具身智能赋能体育消费数字化转型。在现实困境上,表现为关键技术受阻、场景适配失衡、产业协同薄弱、制度框架滞后。在实践路向上,应引领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强化数字化消费的底层技术生态;加强消费需求引领,培育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完善体育产业协同机制,促进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完善制度保障与标准体系,强化政策引导作用。

  • 盛昊民, 王若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4): 15-21. doi: 10.12163/j.ssu.20250274

    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智技术的发展为体育赛事风险治理带来新契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释数智技术融入体育赛事风险治理的优势、困境与路径。研究认为,数智技术打破了信息、设施等客观因素及体育赛事各相关主体的差异性边界,凭借其信息质量优势、算法算力优势、技术理性优势为构建立体化的治理架构体系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呈现协同化、数字化、智能化特征。然而,数智技术融入体育赛事风险治理实践仍然存在技术至上虚化价值目标、场景局限异化治理本质、伦理风险淡化过程理性的实践困境。据此提出优化路径:以科学可行的顶层设计破除技术至上,以内生外联的动力支撑突破场景局限,以系统高效的保障机制化解伦理风险。

  • 龙寰宇, 张洁玉, 钟丽萍, 范成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51-58. doi: 10.12163/j.ssu.20241223

    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已超越竞技体育范畴,成为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探讨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更新的关联逻辑,从存量更新视域出发审视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城市更新的实践问题;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例,分析其实践经验并提出启示。研究认为:城市更新能够持续提升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则多维度加速城市更新进程。然而,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城市更新的实践中,存在办赛理念与城市更新策略脱节、非理性增量建设阻碍区域可持续发展、短期赛事效益与城市长期规划难以协调以及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空间不足等问题。巴黎奥运会的经验表明,优先利用存量资源、以增量建设带动区域发展、关注城市实际需求以及激励多元主体参与是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城市更新的有效路径。有鉴于此,我国应摒弃追求场面化的办赛思想,科学规划赛事增量建设路径,融合赛事规划与城市整体布局,构建城市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刘琬婧, 黄海燕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9-15. doi: 10.12163/j.ssu.20240902

    建设中超联赛治理共同体是重构联赛多元主体利益格局、消解联赛发展困境、保障联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厘定中超联赛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框架、构成主体与基本内涵。研究认为:中超联赛法规体系尚未健全、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是共同体建设的阻碍因素,中国共产党与联赛主要治理主体的领导力作用、联赛运行的激励机制、联赛利益主体的权力制衡与资源互补、联赛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共同体建设的驱动要素。基于此,提出健全职业足球政策法规体系,为协作治理奠定环境基础;完善联赛基本制度安排,保障多元主体利益均衡;培育联赛主体间的信任资本,降低博弈成本;推动中职联组织变革,提高共同体运行效率;建立监管问责机制,推动共同体长效运转的发展路径。

  • 喻晶, 李成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1-8. doi: 10.12163/j.ssu.20241351

    青少年体育参与中的家长教育能优化家长行为,提升家长教育技能,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探讨青少年体育参与中家长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剖析现实困境,系统梳理青少年体育发达国家在家长教育的需求探索、内容设计与开展实施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青少年体育参与中家长教育开展的中国方略:提升对家长教育研究的重视,全社会合力推动家长教育的开展;探索家长教育需求,构建本土化的家长教育内容体系,培养家长教育专业人才;探索中国特色家长教育实践路径,推动家长教育成为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必修课”。

  • 郭伟, 兰昊沄, 武晓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44-50. doi: 10.12163/j.ssu.20241430

    本文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全要素视角,深入剖析其驱动公共体育空间微更新的逻辑和困境,并提出可行性路径,旨在为新质生产力驱动公共体育空间微更新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引,助力全民健身事业迈向新高度。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驱动公共体育空间微更新的困境体现在基础设施失衡、基本管理低效、基本服务薄弱3个方面;基于此探索公共体育空间微更新的发展路径:调和需求张力与城乡发展协同共进,转变政府职能与优化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人才赋能体系与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

  • 夏静, 李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80-86. doi: 10.12163/j.ssu.20241449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举国体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中国的特色出场,驱动着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新质生产力与新型举国体制协同助力竞技体育的内涵和应用场景以及行动逻辑进行解析,继而提出共进方略。研究认为:在竞技体育场域中,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动力引擎,新型举国体制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保障,确保选材精细化与培养周期化、训练科学化与备战组织化、参赛程序化与办赛一体化。同时,在生产力革新的背景下,竞技体育易出现科技异化、效率陷阱、过度供给问题。需在新型举国体制保障下,实现高科技与政府有序主导、高效能与优化资源配置、高质量与满足实际需求相结合。为此,需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保障的“双轮驱动”,应对竞技体育异化风险;实现因地制宜与协同联动的兼收并蓄,防范竞技体育效率陷阱;促进攀登顶峰与普惠于民的良性循环,缓解竞技体育供需矛盾。

  • 马天辕, 田文波, 王梓伯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4): 131-137. doi: 10.12163/j.ssu.20250149

    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是中国体育传统与中外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先秦儒家的体育书写是中华体育精神生成的重要源泉。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先秦儒家体育书写所寄寓的中华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研究发现:先秦儒家体育精神根源于先民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发展于君子“威仪”的确立,完善于孔子及其门人对修身之学的构建。其立新而不破旧的思维理路,构成儒家体育精神的认识论基础,并在自我超越中实现历史超越,成为当下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重要方法论;儒家体育精神之脉在修身于自然、社会、自省的3个维度,以德性化的身体养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主体脉序。在军事训练、竞争意识和道器互动的3个维度中,培育集体认同、社会关怀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之果,构成近代中国社会利用体育进行国民性改造的历史基因。

  • 谢劲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7-14. doi: 10.12163/j.ssu.20241148

    基于北京、上海、广州1 250名城市老年人的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模型分析数字融入、体育参与及数字反哺对城市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促进老年人体育参与和提高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数字融入对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体育参与在数字融入对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数字反哺在数字融入对老年人体育参与和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数字反哺支持水平越高,数字融入水平对老年人体育参与及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的积极影响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