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时丽珍, 黄晓灵, 李增光, 谭雪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1-8. doi: 10.12163/j.ssu.20240092

    新质生产力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出场语境。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内在机理表现为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及新质劳动对象分别为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引擎、动力源泉及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困囿集中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施展条件不充分、新质劳动者不足以及数据利用效能低等方面。据此提出实践路径:创造新质生产力赋能条件,改善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环境;聚焦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创新新质劳动者培养与流动工作;推动数据资源高效流通,激发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力效能。

  • 代向伟, 凌媛, 郭修金, 冯加付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45-52. doi: 10.12163/j.ssu.20231035

    运用访谈法和逻辑论证法聚焦乡村振兴、全民健身、数字网络三大历史机遇下的乡村体育赛事。基于乡俗、乡韵、乡才、乡境、乡音5个振兴要素总结“村BA”的成功经验:传统节庆搭建赛事平台、体育文化构筑赛事底蕴、体育骨干激发赛事活力、协同治理提供赛事保障、多元载体优化赛事传播。继而围绕赛事底蕴、文化认同、体育人才、体育设施和体育宣传5个方面,为乡村体育赛事振兴提供启示:从自省到自信,挖掘体育赛事历史底蕴;从认识到认同,重构传统文化群体认同;从他治到自治,激发赛事组织内生动力;从同质到异质,补齐乡村特色体育设施;从一元到多元,优化体育赛事传播载体。

  • 邹新娴, 刘雪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60-66. doi: 10.12163/j.ssu.20240089

    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路径。从数字赋能视角出发,阐释数字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并对数字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现实困境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数字技术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机制、技术机制、协同机制、决策机制及监管机制5个方面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而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对数字技术的认识与应用不足、农民数字素养匮乏、数据信息共享通道阻塞及质量管理体系缺失成为阻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推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转型、加速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协调发展及构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路径。

  • 杨剑, 姜一凡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78-85. doi: 10.12163/j.ssu.20230777

    本研究基于微博与抖音两大社交媒体中的电子竞技相关文本,探索电子竞技社会形象。从“印象”“认知”“评价”3个层面,分别利用词频统计、主题模型与情感倾向分析考察社会公众对电子竞技的认识,探讨电子竞技社会形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建构过程中的深层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场域中电子竞技社会形象被普遍看作是积极正面的,社会公众以电竞游戏和电竞赛事为核心,建构了以职业化为目标、以情感体验为诉求、以产业多元化为方向的电子竞技社会形象。这一建构过程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政府态度、文化环境、认知途径和社会话语权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电子竞技社会形象可以从提升电子竞技相关人才的职业素养、正确引导粉丝及圈层、积极发掘电子竞技经济价值、借鉴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重视电子竞技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传播作用等方面进行优化。

  • 王帅, 陈洪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4): 110-116. doi: 10.12163/j.ssu.20240370

    新质生产力是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3个维度阐释新质生产力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在梳理逻辑理路与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推进路径。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在于技术创新驱动赋能冰雪产业数智化转型、要素优化配置赋能冰雪产业革新升级、产业生态创新赋能冰雪产业绿色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冰雪高素质人才供需结构不均衡、数据要素潜能挖掘不充分、数智化转型发展条件不足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着力加强冰雪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推动冰雪产业人力资本跃升;深挖行业数据要素潜能,激发冰雪产业数据生产力效能;改善冰雪产业数智化发展环境,创造新质生产力赋能条件。

  • 李鑫, 李赞, 赵慧敏, 夏静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3): 1-8. doi: 10.12163/j.ssu.20240364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解析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基本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向。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与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双向赋能,新质生产力为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又不断催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变革。新质生产力赋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体现在技术变革赋能竞技体育数智化发展,模式创新赋能竞技体育新活力发展,资源共享赋能竞技体育绿色化发展,产业融合赋能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政策引导方面应坚持顶层设计与落地执行相结合,形成上下联动的共振效应;在技术提升方面应坚持基础理论与科技攻关相结合,形成自立自强的竞争格局;在人才培育方面应坚持自主培养与内外贯通相结合,夯实抢占高地的人才支撑。

  • 刘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8. doi: 10.12163/j.ssu.20231081

    为加快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推进冰雪体育强国建设,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我国冰雪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样态。在借鉴挪威、美国、加拿大冰雪运动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冰雪体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方略:扩大冰雪体育人口基数,推进冰雪运动深度参与;补齐冰雪体育资源短板,推动冰雪体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冰雪体育竞技体系,提高冰雪体育竞争力;大力发展冰雪体育经济,提升冰雪产业规模效益,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冰雪力量。

  • 刘家韵, 王宏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3): 9-14. doi: 10.12163/j.ssu.20240212

    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新质生产力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困境和策略。研究认为,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分别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创新根基、提供动力源泉和奠定物质基础,这有助于实现体育产业全方位变革、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体育产业资源配置。现实困境:体育科技型人才培养渠道有限,复合型人才匮乏;新兴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度不高,科技创新滞后;数据要素和低碳材料开发与应用不足,市场监管薄弱;体育资源整合与配置效率低,资源要素难以顺畅流动。据此提出优化策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强化体育产业的智力支持;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提升体育产业的智慧化水平;以绿色低碳为目标,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以合作共赢为导向,提高资源整合和配置效率。

  • 原世伟, 茅洁, 付志华, 葛丁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3): 31-38. doi: 10.12163/j.ssu.20240152

    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教育评价转型是数字时代教育样态转型的新趋势,是实现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新赛道。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技术嵌入理论为视角对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教育评价转型的内涵进行剖析,并探讨转型中的动力、问题与策略。研究认为: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教育评价转型需明确转型坐标系,进而通过要素重构与结构重建,实现功能重塑;其动力涵盖了体教政策的牵引力、教育转型的传导力、数字技术的支撑力、标准升级的驱动力与数据矫正的内需力。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教育评价转型仍存在技术嵌入层面的算法偏见与伦理挑战、评价改革层面的制度缺位与路径依赖、推广应用层面的数字鸿沟与囚徒困境等问题,应通过补齐技术短板、优化制度框架、突破应用瓶颈三方面靶向策略实现高质量转型。

  • 张亚文, 谢翔, 张小林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9-15. doi: 10.12163/j.ssu.20230845

    数实融合背景下,推动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将不断提升产业内部构成要素更新迭代速率,激发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产业的强劲动力。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实融合背景下,政策、科技、市场以及产业自身变革成为推动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来源,各动力要素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当前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还存在产业政策供给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数字市场建设待完善、产业发展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因此,应强化政策供给、推动科技创新、完善数字市场、优化发展结构,逐步推动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

  • 尚力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30-36. doi: 10.12163/j.ssu.2023075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教师课标转化能力的内涵、实践作用及其内在形成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认为:首先,体育教师课标转化能力是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课标的内在心理认知与外在行为相互统一的状态。体育教师课标转化能力可以促进体育教师将课标要求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建立课标与体育教学实践间的联结关系,增强体育教师基于课标的教学能力。其次,研究从“理解课标—自我内化—教学预设—实践反思”4个方面揭示体育教师课标转化能力的形成机制:理解课标是教师课标转化能力的起点,自我内化是教师课标转化能力的保障,教学预设是教师课标转化能力形成的关键,实践反思是课标转化能力的完成。最后,提出体育教师课标转化能力发展策略: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体育教师对课标的认同和实践,赋予体育教师对课标进行教学实践转化的专业自主权,开展体育教师对课标进行教学实践转化的行动研究,强调体育教师课标转化自觉是转化能力培育的根本。

  • 陈保磊, 马世坤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37-144. doi: 10.12163/j.ssu.202305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武术界围绕武术的历史、性质、技术改革等议题,开展了一场学术争论。争论以辩争“太极拳的源流”开始,随即转入“武术技术问题”的大讨论,最后以《武术工作中的两条路线》文章的发表而宣告结束。经过辩争,学界在武术性质、技术创新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确立了“武术大众化”的改革路向,为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整体而言,争论在“大鸣大放”政策下呈现出较强的学术特征,基本厘清了武术“从旧到新”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积极意义在于进一步坚定了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发展武术运动的信念,但时代的特殊性也使争论“议而不决”,遗留了一些学术史理论问题。这场武术争论并非个人意气或群体利益之争,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发展方向之争,在武术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 石磊, 丁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86-92. doi: 10.12163/j.ssu.20230938

    本研究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电子竞技的体育属性。运用逻辑思辨结合经验案例分析,论证“技术具身”理论之于电竞文化的作用路径;并从参与身体交互的3个主体中归纳“人-机”式、“人-机-人”式和“人-机-媒介-人”式三重身体交互,表明电竞通过界面突破身体边界,进一步凸显身体间性关系并拓展身体语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化身体育”的概念,从电竞对竞技观念的承载、身体的竞技方式和身体的文化表达展开对电竞体育属性的思考,并以体育的“四体演进”反思电竞的发展。交互技术的发展促使利用电竞来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可能,未来仍需解决电竞的教育价值等问题。

  • 成会君, 郝怀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4): 1-7. doi: 10.12163/j.ssu.20240327

    构建乡村体育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构建乡村体育治理共同体提供创新动能。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梳理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体育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深入挖掘现实困境,并提出创新路径。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体育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表现为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模式创新及利益联结等治理要素,推动乡村体育治理共同体的主体共建、行动共治及价值共享。在新质生产力赋能过程中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数字素养不高、数字协同机制未建立与数据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场景创新不足与利益联结薄弱等困境。基于此,提出针对性路径: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数字素养,增强共同体治理能力;完善数字协同机制和数据管理制度,提高共同体行动效能;锚定数字场景创新和体育利益联结,增进共同体体育福祉。

  • 杨海东, 陈凡, 李彩霞, 杨洋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29-136. doi: 10.12163/j.ssu.20230737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引领下,数字体育已成为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进程,数字体育伦理问题也随着其发展的深入而日益凸显。本文从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体育伦理的本质内涵出发,科学揭示数字体育伦理的特征,系统考量当前数字体育伦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字体育伦理的规范方略,为数字体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 刘钰峰, 罗建英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117-123. doi: 10.12163/j.ssu.20240074

    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数字体育生活,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是推动体育银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厘清数字经济赋能老年人体育消费升级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与阻滞困境。针对老年人体育消费政策有待完善,体育消费市场缺乏数字人文关怀;老年人数字体育消费主观意愿不强,数字技术应用抵触情绪明显;智能体育产品及服务适老化水平偏低,体育消费供需关系失衡;老年人数字体育消费权益易受侵犯和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提出实践方略:加强老年人体育消费政策顶层设计,满足老年群体数字体育消费关怀需求;培养老年人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加强体育消费数据信息安全保护;鼓励适老化体育产品及服务研发与创新,规范体育产品及服务建设标准;维护老年人数字体育消费权益,推进数字体育消费市场法治建设。

  • 王峰, 温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93-99. doi: 10.12163/j.ssu.20230584

    乡村体育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生态、产业等发展的主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场景理论的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维度探究乡村、体育、旅游三要素融合的理论逻辑、发展困境与纾解路径。构建“新场景—新行为—新价值”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理论逻辑,阐释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乡村表达性、符号感知性、融合生产性等多维度困境,并提出场景理论视域下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纾解路径:深挖文化内涵与乡土特色,感知乡村体育空间;提升具身体验与品牌设计,彰显乡村体育价值;强化创新意识与产业实力,完善乡村体育产业链。

  • 司马昊翔, 戴俭慧, 彭响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4): 8-15. doi: 10.12163/j.ssu.20240498

    新质生产力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非遗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推进困囿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是赋能体育非遗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具有高科技保护、高效能传承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存在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产业融合、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逻辑共契。面临的推进困囿:技术融合与技术应用的实践难题、数据采集与信息保护的平衡问题、人才匮乏与人才流失的现实挑战、产业融合与市场推广的阻滞困境以及文化剥离与文化复刻的再生困难。据此提出实践路径: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升技术应用效能;精准采集数据信息,优化信息管理机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专业传承团队;深化产业融合进程,拓展市场开发路径;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探索数字场景交互。

  • 袁园媛, 黄海燕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16-22. doi: 10.12163/j.ssu.20230658

    数字中国建设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的发展成为驱动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机制,认为数字经济能够重塑体育企业的资源基础、动态能力和战略使命,使其发挥更大的综合价值;同时从生产流程、营销模式、创新行为、资产管理4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针对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针对性政策缺乏,支持体系待完善;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数字技术涉入程度低;数据利用与监管薄弱,数字创新水平低下;数字化转型成本较高,金融供给不到位等困境,提出构筑数字化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数字化转型能力,开展智能化业务;加强数据挖掘与监管,提高技术协作效率;释放资本支持空间,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推进路径。

  • 崔伟, 李德显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37-43. doi: 10.12163/j.ssu.20230882

    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具身德育理论为高校开展以体育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本研究以具身德育理论为研究视角,研究发现高校体育中体育与德育融合不够深入,内涵挖掘不透彻;课程教学过程重技能教授,轻道德认知培养;实践中缺少道德冲突情境,弱化了道德行为;校园体育文化育德不突出,缺乏道德情感渗入。建议高校要深化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具身加强道德认知;深挖体育实践赋能,以体育活动规范道德行为;强化体育文化归属,以体育文化培育道德情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 魏伟, 王铮朗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21-128. doi: 10.12163/j.ssu.20230960

    奥运全球传播是在全球体育传播的理论体系下发展出来的,是以奥运会为对象和介质,以奥运竞赛项目、奥运精神和奥运品牌等为核心传播内容,以商业化、媒介化为特色的全球体育传播类型。研究发现,奥运全球传播的发展包含奥运竞赛项目、奥运品牌、奥运民族主义与商业化、奥运去精英化与倡导性别平等以及奥运媒介技术的全球传播五方面内容。如今奥运全球传播面临泛政治化、过度商业化和唯媒介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认为,奥运全球传播有传播内容趋向异质化、传播影响趋于易染化、传播媒介趋近“巴尔干化”等发展前景。

  • 冯靖媛, 李荣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64-70. doi: 10.12163/j.ssu.2023062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是培育全民健身发展新模式、推进全民健身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为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质升级,本研究从理念转变、技术赋能、人才支撑以及制度规范等方面,厘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的逻辑理路及现实样态。目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存在智慧理念转变不足、技术持续创新不强、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制度规范不健全等困境。践行方略:深化价值引领,培育和提高主体智慧思维与协同参与意识;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保障健身大数据的质量与效用;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人才队伍结构合理与质量优化;加强制度供给,夯实智慧化服务环境规范与保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行动路向。

  • 崔丽丽, 杨易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6-22. doi: 10.12163/j.ssu.20230555

    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践行共同富裕理念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基于共同富裕视域对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的内在张力进行探析。研究认为: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由治理目标、客体、主体、理念、方式、环境6个要素构成,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的现状:治理客体的体育惯习并未随居住空间的城市化而改变,治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未能有效贯彻与执行,治理主体中名实分离的体育组织潜藏实际治理的乏力;进而剖析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文化、理念与目标张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纾解策略:强化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主体协同,转变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理念,更新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目标,从而实现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 孙长良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44-49. doi: 10.12163/j.ssu.20230582

    中考体育政策执行效果直接影响着我国中考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中考体育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研究认为,政策有效推行不畅、机构运行效果滞后、目标认知偏差和外界阻力较大等都是阻滞中考体育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提出中考体育政策执行的路径:强化政策制定体系,保证政策科学合理;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发挥多元协同作用;激发群体主动性,满足群体利益需求;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提升宣传保障效能。

  • 胡若晨, 朱菊芳, 周铭扬, 曾鑫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07-113. doi: 10.12163/j.ssu.20230664

    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必要条件。立足生态系统理论,基于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截面数据,运用DEA-SBM模型测算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并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实证分析城市营商环境生态的7个前因条件对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营商环境生态中的法治环境、政务环境、人力资源、创新环境和金融服务等核心条件“多因并发”,形成“政务环境+法治环境”联合保障型、“政务环境+金融服务”均衡推动型、“人力资源+创新环境”协同驱动型3条促进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等效路径。基于此,提出夯实法治环境的基石作用,创新产业监管方式;深化体育产业“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建立“体育+金融”合作框架,强化“创新+人力”耦合效应等建议。

  • 李凤梅, 武东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50-56. doi: 10.12163/j.ssu.2023100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展开研究,从美国的市场化与多元主体协同体系,日本的政府主导与家庭、学校、社区联合监测模式以及俄罗斯新版“劳卫制”下的政策协同与组织过程保障模式中得到启示。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具有主体多元、政府主导、过程渐进、效果有限等时代特征,应在“社会-学校-国家”关系视角下协同推进体医融合,培育核心素养。在社会层面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跨部门推动体医融合政策协同;在学校层面以“教学-监测”双循环同向发力培育核心素养;在国家层面优化制度设计,引入“政府主导-市场监督-家长监督”全监督链条,构建管理创新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

  • 马德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9-15. doi: 10.12163/j.ssu.20230527

    网格化管理是基层政府在科层制体系内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管理流程再造的创新性举措,其普及程度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呈现出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的趋势。公共体育服务融入基层网格化管理有助于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重心下移,有助于强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多部门协同,有助于改善公共体育服务供需错位问题,有助于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监评分离”;然而,其实践层面也可能引发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的形式化问题,呈现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的新碎片化状态,挤压体育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空间,弱化社区自治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上的作用。公共体育服务融入基层网格化管理的路径主要包括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纳入网格化管理的资源库,将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嵌入网格化管理的联动中心,将体育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吸纳进网格化管理的合作框架,将社区自治与网格化管理有机衔接4个方面。

  • 王琳琳, 张大超, 安宏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3): 23-30. doi: 10.12163/j.ssu.20240151

    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焦点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探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和逻辑理路。域外发达国家中小学体育跨学科学习教学的经验表明,成功实施跨学科学习注重政策体系设计与支持保障;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设置管理机构,规范教学实施;建立激励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据此提出我国面向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进路:强化政策体系制定与执行,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提供时间与空间保障;健全学校教学管理方案,规范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行为;建立创新团队并整合教育资源,提升体育教师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能力与成效;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强调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力的培养。

  • 周启迪, 王殿玺, 刘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23-30. doi: 10.12163/j.ssu.20240034

    基于我国18个省市开展的高中生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重中介分析方法,探讨学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对高中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对高中生全面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体育锻炼和体育价值认同在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与高中生全面发展之间起显著的单独中介作用,学校体育课程思政还能够借助体育锻炼和体育价值认同的链式中介效应影响高中生全面发展。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和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机制,对加强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和培养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能力、不断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韩征强, 邹青海, 孙玉玉, 陈海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4): 73-80. doi: 10.12163/j.ssu.20240033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钻石模型深度剖析主动健康视域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发展的要素结构、互动机制及地方实践经验,审视地方发展瓶颈,并提出纾解策略。目前我国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发展面临的现实瓶颈:政府主体层面的政策体系有待细化,尚未构建协调发展机制;生产要素层面的服务供给保障匮乏,生产要素能力薄弱;需求条件层面的健康认知观念固化,健康管理意识不足;组织要素层面的外部支持环境有待改善,组织要素活力不足;支持性产业层面的健康产业链不健全,配套服务供给失配。据此提出纾解策略:增强政府赋能作用,健全政策制度保障机制;强化高级生产要素赋能作用,健全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深度挖掘全人群健康需求,完善健康促进保障体系;打造优质健康服务环境,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拓展支持性产业,促进软硬件供需适配。

  • 孙萍, 李成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74-81. doi: 10.12163/j.ssu.20240022

    借助新时代党的系统观理念,对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动向、特征及其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体教系统各级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规模大幅增长,部分运动项目已形成涵盖11~19岁范围的竞赛体系,体教系统U系列立体竞赛网络初步形成,社会多系统合作普遍展开。以环境适应需要、赛事平台引领和资源优势推动的多元培养模式逐渐成形,但仍面临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有待加强、竞技体育多元价值挖掘不足、人才培养环节衔接亟待优化等困境。优化策略:加快多元培养新模式建设,完善多系统协同共促机制;提升赛事平台规模与质量,带动竞技体育多元价值转化;增强多主体利益共识,发挥各系统资源优势,进而有效推动后备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

  • 张琪琳, 洪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4): 131-137. doi: 10.12163/j.ssu.20240156

    发挥数字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推动力,对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数字赋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创”的逻辑关联、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研究认为,在数字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创”仍面临资源数据储存滞后、网络传播平台桎梏、产业数字创新投入不足、教育资源数字化转型受阻、数字化传播方式单一的现实困境。据此提出数字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创”的策略:以数字技术提升资源保护水平、以数字监管净化网络传播环境、以数字创新助推产业提质增效、以数字化促进教育转型升级、以数字媒体扩展传播方式。

  • 许宇昊, 沈克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4): 16-22. doi: 10.12163/j.ssu.20240411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为体育竞赛表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竞赛表演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及推动路径。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竞赛表演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源于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新环境,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重塑核心竞争力、助推产业体系融合化、倒逼产业管理体制变革4条路径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竞赛表演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新型劳动者储备不足、科技与体育赛事融合滞后、体育资源要素流通受限以及产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现实挑战。提出强化新型劳动者培养、加快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完善产业管理体制等推动路径。

  • 李春山, 张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67-73. doi: 10.12163/j.ssu.20230975

    体育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是体育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的应然之举。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体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体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体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体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从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发挥体育绿色低碳优势以及深化体育对外交流合作5个方面,提出体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杨雅晰, 郭庆, 关清文, 刘昕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4): 30-36. doi: 10.12163/j.ssu.20240392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一项中心任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并进行时代审思,据此提出行动进路。研究发现,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涵盖人的现代化激发学校体育的人本关怀、生产力变革引发学校体育的要素重构、文化的自省滋养学校体育的创新活力、全球化治理推动学校体育的身份构建4个方面;从人文主义的价值靶点亟待复归、新质生产力势能亟待释放、中华传统体育的传承效能亟待提振、中国学校体育的话语优势亟待培育4个维度对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进行时代审思。行动进路:坚守“中国式”立场,凝聚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价值导向;加速“中国式”转型,加快构建学校体育数字化育人生态;凸显“中国式”文化,筑牢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根基;凝练“中国式”经验,为世界提供学校体育现代化模式借鉴。

  • 程美超, 王先亮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00-106. doi: 10.12163/j.ssu.20230642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本文选取14个省级行政区已出台的154份体育产业政策文本,依据TOE理论框架划分政策工具类型,运用实地调查法、LDA主题模型和QCA方法揭示政策工具组合与省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间的关系,研究我国省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研究表明:省域体育产业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技术要素类、组织要素类和环境要素类3种;省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仍较为依赖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同时需要数字体育技术、体育科技创新、数字体育服务等多种政策工具的有机组合与协同联动;政府支持下的技术主导型、环境引导型、“技术-环境”协同型路径是我国省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路径。建议:优化体育产业政策工具体系,注重政策工具的要素匹配;加强统筹引领与顶层设计,推动省域体育产业多维度、协同化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研发,助推省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 李兵, 王茹月, 王月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124-130. doi: 10.12163/j.ssu.20231072

    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结晶,迸发出独特价值和生命力。基于文化自信自强视域,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阐释中华体育精神历久弥新、踵事增华的价值逻辑。当前,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依然存在体育领域意识形态风险频发、群众体育精神力量汇聚不足、高校体育思政价值发挥有限、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面临挑战、国际体育事务话语传达受阻等困境。因此,必须举旗帜,明确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方向;聚民心,扩大中华体育精神的社会影响;育新人,培养中华体育精神的践行人才;兴文化,增强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底气;展形象,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国际价值。

  • 刘为坤, 鲁梦梦, 律海涛, 何叙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14-120. doi: 10.12163/j.ssu.20230734

    时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之际,从体育之于个体、社会、国家三重维度诠释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转向的动力基础、向度特征与世界意义。研究认为:1)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转向动力源于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探索,即满足个体多元体育需求、提升体育治理效能、推进体育强国建设;2)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转向宏观体现为对“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观念的文明自觉,具体呈现为满足个体多元体育现实需求的生活化,提升体育治理效能的秩序化,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性化;3)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转向的世界意义在于为世界体育发展提供了“一起向未来”的中国实践方案,保障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效性,达成社会善治目标的示范性,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真实性。

  • 李王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38-44. doi: 10.12163/j.ssu.20230450

    为了明确青少年在学校体育情境下改善负性情绪的锻炼剂量特征,探索从学校体育角度解决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规律,本研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年的追访数据,采用多元回归、U检验和非线性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法,对8 984名初中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每周锻炼频率与负性情绪并非U型关系,而是呈单调下降趋势,即1周内锻炼次数越多越好;锻炼时长与负性情绪呈U型关系,即负性情绪随着锻炼时长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最优时长为40~60 min;学习压力在调节锻炼时长与负性情绪之间的U型关系中起到削弱和平缓的作用。综合效应方面,每周锻炼3次、每次持续50~60 min,或者每周锻炼6次、每次持续50~120 min,都能够获得改善负性情绪的良好效果。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体育应保证学生每天有大约1 h的锻炼时间,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锻炼时间,以防范过长锻炼时间在高学习压力下导致负性情绪增加的风险。

  • 曹冰婵, 刘亚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96-102. doi: 10.12163/j.ssu.20230991

    数字化治理作为现代治理的先进范式,能够提升我国体育明星个人信息保护质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赜数字化治理视角下我国体育明星个人信息保护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提出我国体育明星个人信息保护的时代进路。研究发现,实施体育明星个人信息保护有利于提升依法治体的实际效能、维护体育明星的个人合法权益、促进体育数字化改革的纵深发展。我国体育明星个人信息保护仍面临立法难覆盖、责任难判定、安全难保证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在顶层设计层面,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覆盖、监测体育明星个人信息保护全流程、加快数字化治理理念渗透体育领域;在协同治理层面,以教育手段培育体育明星数字素养、以专业组织实现个人信息规范保护、以媒介平台纳入社会成员参与治理;在数字赋能层面,重构信息采集环节的分类机制、提升信息传输环节的安全门槛、保障信息储存环节的安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