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陈旭东, 沈克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8-14. doi: 10.12163/j.ssu.20230464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贵州“村BA”赛事的发展状况,从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入手,研究其内在机制,总结经验并提出培育路径。研究认为: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创新,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乡村文化塑形铸魂,加快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建设,助推乡村体育治理优化升级。在总结我国其他地区乡村赛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阐述经验启示:促进乡村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赛事价值充分转化;提高乡村体育人才供给质量,吸引贤才精英归乡创业;弘扬乡村民族体育文化精神,实现产业融合共存共生;加快体育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高乡村体育组织管理效能,完善基层体育治理体系。基于此,提出培育路径:乡村基层政府应广泛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补齐乡村公共设施短板;深入挖掘乡村体育精神内涵,善用文化引领乡村产业建设;创新体育赛事宣传工作,数字赋能乡村体育文化传播;促成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完善乡村治理制度标准体系。

  • 王宇, 冯峰, 杨振兴, 李笋南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102-108. doi: 10.12163/j.ssu.20230589

    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关涉我国篮球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三大球”振兴的关键环节,更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对“三大球”振兴背景下我国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进行探索,并借鉴美国6~18岁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经验,提出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的中国路径。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存在系统创新缺失、资源协调不畅、人才基础薄弱、竞赛体系欠佳等问题;“金字塔”式推优运行机制、“双主型”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式精英打造路径、“高曝光”式竞赛平台搭建、“双赛季”式竞赛运行体系的美国经验值得借鉴。中国实践指向:构建“体育—教育—社会”融通的新型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区域竞训中心,优化多元选拔与培养机制;扩大篮球传统学校数量,支持社会青训机构发展;优化青少年区域性篮球赛事结构,构建全国性立体式竞赛体系。

  • 时丽珍, 黄晓灵, 李增光, 谭雪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1-8. doi: 10.12163/j.ssu.20240092

    新质生产力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出场语境。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内在机理表现为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及新质劳动对象分别为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引擎、动力源泉及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困囿集中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施展条件不充分、新质劳动者不足以及数据利用效能低等方面。据此提出实践路径:创造新质生产力赋能条件,改善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环境;聚焦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创新新质劳动者培养与流动工作;推动数据资源高效流通,激发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力效能。

  • 何钢, 倪军, 何强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1-7. doi: 10.12163/j.ssu.20230523

    采用文献资料法,探究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组织韧性的提升策略。组织韧性在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机制如下:1)信息是组织韧性的重要来源,提升风险信息获取效率有助于提升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响应的全面性、时速性和有效性。2)长期保持一定的资源冗余量有益于组织韧性构建,从而提升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化解的灵活性。3)多元主体的协同及有效参与是增强组织韧性和提升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效益的内在要求。4)不断汲取经验的持续学习和快速适应能够推动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但在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提升风险信息获取效率的难度大、资源冗余与节俭办赛理念冲突、多元主体的诉求对抗与角色不清、动态学习能力与风险文化欠缺等现实挑战。对此,提出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组织韧性的提升策略:技术赋能风险管理,提高风险信息获取效率;合理配置应急性冗余资源,稳固风险响应能力;强化多元主体联结,打造扁平化管理结构;提升组织动态学习能力,促进风险文化建设。

  • 代向伟, 凌媛, 郭修金, 冯加付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45-52. doi: 10.12163/j.ssu.20231035

    运用访谈法和逻辑论证法聚焦乡村振兴、全民健身、数字网络三大历史机遇下的乡村体育赛事。基于乡俗、乡韵、乡才、乡境、乡音5个振兴要素总结“村BA”的成功经验:传统节庆搭建赛事平台、体育文化构筑赛事底蕴、体育骨干激发赛事活力、协同治理提供赛事保障、多元载体优化赛事传播。继而围绕赛事底蕴、文化认同、体育人才、体育设施和体育宣传5个方面,为乡村体育赛事振兴提供启示:从自省到自信,挖掘体育赛事历史底蕴;从认识到认同,重构传统文化群体认同;从他治到自治,激发赛事组织内生动力;从同质到异质,补齐乡村特色体育设施;从一元到多元,优化体育赛事传播载体。

  • 邹新娴, 刘雪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60-66. doi: 10.12163/j.ssu.20240089

    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路径。从数字赋能视角出发,阐释数字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并对数字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现实困境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数字技术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机制、技术机制、协同机制、决策机制及监管机制5个方面赋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而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对数字技术的认识与应用不足、农民数字素养匮乏、数据信息共享通道阻塞及质量管理体系缺失成为阻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推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转型、加速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协调发展及构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路径。

  • 杨剑, 姜一凡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78-85. doi: 10.12163/j.ssu.20230777

    本研究基于微博与抖音两大社交媒体中的电子竞技相关文本,探索电子竞技社会形象。从“印象”“认知”“评价”3个层面,分别利用词频统计、主题模型与情感倾向分析考察社会公众对电子竞技的认识,探讨电子竞技社会形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建构过程中的深层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场域中电子竞技社会形象被普遍看作是积极正面的,社会公众以电竞游戏和电竞赛事为核心,建构了以职业化为目标、以情感体验为诉求、以产业多元化为方向的电子竞技社会形象。这一建构过程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政府态度、文化环境、认知途径和社会话语权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电子竞技社会形象可以从提升电子竞技相关人才的职业素养、正确引导粉丝及圈层、积极发掘电子竞技经济价值、借鉴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重视电子竞技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传播作用等方面进行优化。

  • 徐勤萍, 汪晓赞, ULRICH Dale A, 李兴盈, 陆悦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30-37. doi: 10.12163/j.ssu.20230708

    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本研究选取我国东、中、西部14个省市的11 480名3~10岁儿童进行基本运动技能的大面积横断面测评,并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儿童早期体育政策制定、课程实施和家庭科学养育等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认为:1)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整体下滑,全世界范围内3~10岁儿童普遍面临着基本运动技能发展迟缓的风险;2)发展中国家受儿童早期体育边缘化、运动课程匮乏和体育师资短缺等现实壁垒的束缚,以及忽视儿童动作发展的“窗口期”和左右双侧协同能力的发展,导致3~10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3)在动作发育序列和外界支持环境的双重制约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操控技能的发展上;4)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背景和家庭养育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并影响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优弱势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发展轨迹。

  • 刘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8. doi: 10.12163/j.ssu.20231081

    为加快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推进冰雪体育强国建设,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我国冰雪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样态。在借鉴挪威、美国、加拿大冰雪运动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冰雪体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方略:扩大冰雪体育人口基数,推进冰雪运动深度参与;补齐冰雪体育资源短板,推动冰雪体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冰雪体育竞技体系,提高冰雪体育竞争力;大力发展冰雪体育经济,提升冰雪产业规模效益,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冰雪力量。

  • 刘炜, 彭俊, 周柏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61-67. doi: 10.12163/j.ssu.20230637

    伴随ChatGPT、虚拟现实、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如何在体育教育中融入人工智能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新课题。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人工智能融入体育教育的价值、问题与进路。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融入体育教育有助于推动体育教育场域自由化、评价现代化、方案个性化、管理智慧化、过程低风险化,其进程面临教育定位、技术适配、教育数据、模式普及四重困境。人工智能融入体育教育的进路:转变师生角色定位,突出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优化技术研发流程,增强人工智能体育教育产品适配性;完善体育教育数据治理,夯实人工智能应用底座;强化设备及人员支持,消解人工智能应用壁垒。

  • 李鑫, 李赞, 赵慧敏, 夏静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3): 1-8. doi: 10.12163/j.ssu.20240364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解析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基本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向。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与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双向赋能,新质生产力为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又不断催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变革。新质生产力赋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体现在技术变革赋能竞技体育数智化发展,模式创新赋能竞技体育新活力发展,资源共享赋能竞技体育绿色化发展,产业融合赋能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政策引导方面应坚持顶层设计与落地执行相结合,形成上下联动的共振效应;在技术提升方面应坚持基础理论与科技攻关相结合,形成自立自强的竞争格局;在人才培育方面应坚持自主培养与内外贯通相结合,夯实抢占高地的人才支撑。

  • 冯欣欣, 胡孟蕃, 曹继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74-80. doi: 10.12163/j.ssu.20230390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经过70余年发展,成为体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织支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模式变迁的历程,认为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模式经历了“行政化”治理、“拟社会化”治理、“有限包容性”治理和“包容性”治理4个阶段,科层逻辑支配体育社会组织的治理模式变迁,表现出明显的权威化治理和专职化治理倾向。治理模式变迁源于复杂的力量机制,表现为国家治理转型是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模式变迁的制度性压力,长期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成为变迁的阻力;此外,变迁还受到体育治理目标转向、地方政府政策创新、体育需求多元化等多重力量影响。

  • 梁媛, 李佩, 王兆红, 李京律, 李树旺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15-21. doi: 10.12163/j.ssu.20230649

    基于SERVQUAL成熟量表,以我国金标马拉松赛事服务为例,通过构建IPA模型,以“重要性”和“满意度”为坐标单位进行实证分析,对马拉松赛事服务质量效能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从维度结构角度看,调查对象对“反应性”和“保证性”两个维度所对应的赛事服务持认可态度,但“移情性”维度内马拉松赛事服务质量水平较低。从指标设置角度看,服务体系的稳定性是马拉松赛事服务的亮点与核心竞争力,但也存在服务人员配置效率低下、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从“移情性”提升方面深化参赛群体体验感知价值,“有形性”增强方面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可靠性”深化方面建立健全人员激励机制,“反应性”促进方面建立赛事差异性服务预案的优化策略,为马拉松赛事服务质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张亚文, 谢翔, 张小林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9-15. doi: 10.12163/j.ssu.20230845

    数实融合背景下,推动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将不断提升产业内部构成要素更新迭代速率,激发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产业的强劲动力。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实融合背景下,政策、科技、市场以及产业自身变革成为推动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来源,各动力要素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当前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还存在产业政策供给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数字市场建设待完善、产业发展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因此,应强化政策供给、推动科技创新、完善数字市场、优化发展结构,逐步推动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

  • 石磊, 丁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86-92. doi: 10.12163/j.ssu.20230938

    本研究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电子竞技的体育属性。运用逻辑思辨结合经验案例分析,论证“技术具身”理论之于电竞文化的作用路径;并从参与身体交互的3个主体中归纳“人-机”式、“人-机-人”式和“人-机-媒介-人”式三重身体交互,表明电竞通过界面突破身体边界,进一步凸显身体间性关系并拓展身体语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化身体育”的概念,从电竞对竞技观念的承载、身体的竞技方式和身体的文化表达展开对电竞体育属性的思考,并以体育的“四体演进”反思电竞的发展。交互技术的发展促使利用电竞来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可能,未来仍需解决电竞的教育价值等问题。

  • 陈保磊, 马世坤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37-144. doi: 10.12163/j.ssu.202305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武术界围绕武术的历史、性质、技术改革等议题,开展了一场学术争论。争论以辩争“太极拳的源流”开始,随即转入“武术技术问题”的大讨论,最后以《武术工作中的两条路线》文章的发表而宣告结束。经过辩争,学界在武术性质、技术创新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确立了“武术大众化”的改革路向,为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整体而言,争论在“大鸣大放”政策下呈现出较强的学术特征,基本厘清了武术“从旧到新”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积极意义在于进一步坚定了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发展武术运动的信念,但时代的特殊性也使争论“议而不决”,遗留了一些学术史理论问题。这场武术争论并非个人意气或群体利益之争,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发展方向之争,在武术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 刘家韵, 王宏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3): 9-14. doi: 10.12163/j.ssu.20240212

    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新质生产力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困境和策略。研究认为,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分别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创新根基、提供动力源泉和奠定物质基础,这有助于实现体育产业全方位变革、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体育产业资源配置。现实困境:体育科技型人才培养渠道有限,复合型人才匮乏;新兴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度不高,科技创新滞后;数据要素和低碳材料开发与应用不足,市场监管薄弱;体育资源整合与配置效率低,资源要素难以顺畅流动。据此提出优化策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强化体育产业的智力支持;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提升体育产业的智慧化水平;以绿色低碳为目标,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以合作共赢为导向,提高资源整合和配置效率。

  • 尚力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30-36. doi: 10.12163/j.ssu.2023075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教师课标转化能力的内涵、实践作用及其内在形成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认为:首先,体育教师课标转化能力是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课标的内在心理认知与外在行为相互统一的状态。体育教师课标转化能力可以促进体育教师将课标要求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建立课标与体育教学实践间的联结关系,增强体育教师基于课标的教学能力。其次,研究从“理解课标—自我内化—教学预设—实践反思”4个方面揭示体育教师课标转化能力的形成机制:理解课标是教师课标转化能力的起点,自我内化是教师课标转化能力的保障,教学预设是教师课标转化能力形成的关键,实践反思是课标转化能力的完成。最后,提出体育教师课标转化能力发展策略: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体育教师对课标的认同和实践,赋予体育教师对课标进行教学实践转化的专业自主权,开展体育教师对课标进行教学实践转化的行动研究,强调体育教师课标转化自觉是转化能力培育的根本。

  • 邰峰, 李允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130-136. doi: 10.12163/j.ssu.20230621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强化身份认同、体现国际地位、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运用场域理论,从场域、机制、创新3个方面对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场域是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机制是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保障,创新是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动力。当前,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存在受西方阻碍、质量与效力不高、提升动力缺失等问题。优化路径:夯实基础,拓展话语传播的场域与途径;完善机制,保障话语生成的质量与效力;创新发展,提高话语生产的动力与驱力。

  • 柴娇, 刘文静, 吴鹏先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38-45. doi: 10.12163/j.ssu.20230812

    国外运动乐趣来源量表研究起始于Scanlan等构建的四象限模型,学者们依据该模型围绕运动员和学生两大群体进行量表编制。受制于国内外体育文化、环境等差异, 国外的运动乐趣来源测量工具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研究。为了解我国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以540名7~18岁学生为调查对象,编制适用于我国的《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量表》。结果:1)该量表共包含自我参照能力、活动过程体验、他人参照能力、同伴关系、父母支持、师生互动6个维度、24个题项;2)量表拟合指数良好(χ2/df=1.843,GFI、NFI等均大于0.9,RMSEA=0.043);3)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分别为0.96、0.91、0.95。结论:1)我国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量表的编制和应用是了解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提升其运动乐趣、践行新课标的先导性条件。2)该量表契合Scanlan等的四象限模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青少年的运动乐趣来源。3)该量表对7~18岁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测量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标准,可以作为我国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的测量工具。

  • 杨海东, 陈凡, 李彩霞, 杨洋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29-136. doi: 10.12163/j.ssu.20230737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引领下,数字体育已成为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进程,数字体育伦理问题也随着其发展的深入而日益凸显。本文从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体育伦理的本质内涵出发,科学揭示数字体育伦理的特征,系统考量当前数字体育伦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字体育伦理的规范方略,为数字体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 成会君, 郝怀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4): 1-7. doi: 10.12163/j.ssu.20240327

    构建乡村体育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构建乡村体育治理共同体提供创新动能。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梳理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体育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深入挖掘现实困境,并提出创新路径。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体育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表现为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模式创新及利益联结等治理要素,推动乡村体育治理共同体的主体共建、行动共治及价值共享。在新质生产力赋能过程中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数字素养不高、数字协同机制未建立与数据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场景创新不足与利益联结薄弱等困境。基于此,提出针对性路径: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数字素养,增强共同体治理能力;完善数字协同机制和数据管理制度,提高共同体行动效能;锚定数字场景创新和体育利益联结,增进共同体体育福祉。

  • 杨莹莹, 方慧, 陈召, 冯振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81-87. doi: 10.12163/j.ssu.20230661

    基于健康中国与数字中国的国家战略,数字赋能已成为社区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数字赋能社区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场域特征表现为人机交互普及化、终端响应主动化、供需匹配精准化和数据信息脱域化,但现实场域显现出体育与卫生部门的数据信息对接失范无序、服务人员专业惯习因循守旧、服务行动实施人本异化等困境。研究提出纾解方略:从体卫融合场域的行为主体构成层面,明晰与整合行动主体一主多元的位置关系;从大数据分析与运用技能、智能设备人机交互技能、跨界整合服务技能等方面,升级与再造体育与卫生部门服务人员的专业行为惯习;从普惠化共享、归属感增加、主体性持存等维度,持守与遵循数字赋能进程中的人本化塑造。

  • 原世伟, 茅洁, 付志华, 葛丁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3): 31-38. doi: 10.12163/j.ssu.20240152

    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教育评价转型是数字时代教育样态转型的新趋势,是实现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新赛道。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技术嵌入理论为视角对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教育评价转型的内涵进行剖析,并探讨转型中的动力、问题与策略。研究认为: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教育评价转型需明确转型坐标系,进而通过要素重构与结构重建,实现功能重塑;其动力涵盖了体教政策的牵引力、教育转型的传导力、数字技术的支撑力、标准升级的驱动力与数据矫正的内需力。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教育评价转型仍存在技术嵌入层面的算法偏见与伦理挑战、评价改革层面的制度缺位与路径依赖、推广应用层面的数字鸿沟与囚徒困境等问题,应通过补齐技术短板、优化制度框架、突破应用瓶颈三方面靶向策略实现高质量转型。

  • 宋菲菲, 李爱群, 游迎亚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137-144. doi: 10.12163/j.ssu.20230669

    期刊的学术引领功效一直被学界所期待。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引领”的概念与内涵出发,聚焦理论建构,对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进行学理性解析与系统性阐释。研究认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在学术引领的时代特征方面,核心期刊的引领目标更加契合国家战略、引领主体更能形成协同合力、引领内容更能保证高质优品、引领方式更加注重常态和长效。在学术引领的逻辑理路方面,同向性的引领目标是延续学术脉络的应然选择,多元化的引领主体是推动学术进程的动力保障,高质量的引领内容是引领学术创新的内核支撑,创新性的引领方式是表达学术思想的重要手段。学术期刊要围绕明晰期刊价值定位、凸显学术引导作用、落实出版规章制度和发挥媒体传播功效来规划学术引领的实践路径。

  • 王峰, 温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93-99. doi: 10.12163/j.ssu.20230584

    乡村体育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生态、产业等发展的主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场景理论的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维度探究乡村、体育、旅游三要素融合的理论逻辑、发展困境与纾解路径。构建“新场景—新行为—新价值”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理论逻辑,阐释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乡村表达性、符号感知性、融合生产性等多维度困境,并提出场景理论视域下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纾解路径:深挖文化内涵与乡土特色,感知乡村体育空间;提升具身体验与品牌设计,彰显乡村体育价值;强化创新意识与产业实力,完善乡村体育产业链。

  • 刘钰峰, 罗建英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117-123. doi: 10.12163/j.ssu.20240074

    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数字体育生活,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是推动体育银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厘清数字经济赋能老年人体育消费升级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与阻滞困境。针对老年人体育消费政策有待完善,体育消费市场缺乏数字人文关怀;老年人数字体育消费主观意愿不强,数字技术应用抵触情绪明显;智能体育产品及服务适老化水平偏低,体育消费供需关系失衡;老年人数字体育消费权益易受侵犯和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提出实践方略:加强老年人体育消费政策顶层设计,满足老年群体数字体育消费关怀需求;培养老年人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加强体育消费数据信息安全保护;鼓励适老化体育产品及服务研发与创新,规范体育产品及服务建设标准;维护老年人数字体育消费权益,推进数字体育消费市场法治建设。

  • 袁园媛, 黄海燕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16-22. doi: 10.12163/j.ssu.20230658

    数字中国建设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的发展成为驱动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机制,认为数字经济能够重塑体育企业的资源基础、动态能力和战略使命,使其发挥更大的综合价值;同时从生产流程、营销模式、创新行为、资产管理4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针对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针对性政策缺乏,支持体系待完善;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数字技术涉入程度低;数据利用与监管薄弱,数字创新水平低下;数字化转型成本较高,金融供给不到位等困境,提出构筑数字化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数字化转型能力,开展智能化业务;加强数据挖掘与监管,提高技术协作效率;释放资本支持空间,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推进路径。

  • 崔伟, 李德显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37-43. doi: 10.12163/j.ssu.20230882

    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具身德育理论为高校开展以体育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本研究以具身德育理论为研究视角,研究发现高校体育中体育与德育融合不够深入,内涵挖掘不透彻;课程教学过程重技能教授,轻道德认知培养;实践中缺少道德冲突情境,弱化了道德行为;校园体育文化育德不突出,缺乏道德情感渗入。建议高校要深化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具身加强道德认知;深挖体育实践赋能,以体育活动规范道德行为;强化体育文化归属,以体育文化培育道德情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 王帅, 陈洪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4): 110-116. doi: 10.12163/j.ssu.20240370

    新质生产力是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3个维度阐释新质生产力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在梳理逻辑理路与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推进路径。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在于技术创新驱动赋能冰雪产业数智化转型、要素优化配置赋能冰雪产业革新升级、产业生态创新赋能冰雪产业绿色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冰雪高素质人才供需结构不均衡、数据要素潜能挖掘不充分、数智化转型发展条件不足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着力加强冰雪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推动冰雪产业人力资本跃升;深挖行业数据要素潜能,激发冰雪产业数据生产力效能;改善冰雪产业数智化发展环境,创造新质生产力赋能条件。

  • 李冬梅, 陈俊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95-101. doi: 10.12163/j.ssu.20230544

    系统优化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是保证全民健身活动顺利开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和内在需求。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立足美好生活建设,明晰我国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人性化、内涵化及精细化的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制约我国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建设的现实困境:需求的人性化亟待关注,供给的负效应亟待扭转,治理的精细化亟待完善。据此提出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优化的发展路径:坚持“人民满意”,打造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协同共建格局;坚持“优质高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有效供给体系;坚持“精准补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社会共治能级。旨在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品质,增进民生福祉。

  • 刘光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109-115. doi: 10.12163/j.ssu.20230581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女篮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是夯实“三大球”发展基础的关键一环。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历史、理论、实践3个层面梳理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女篮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顺应时代发展的不断跃升,从单一目标追求向全面发展的转化,从竞技绩效追求向注重个体发展的提升;深入分析我国女篮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女篮运动参与率不足,后备人才存量有限;体育与教育系统协同欠佳,融合发展壁垒仍存;后备人才科学培养干预不充分,人才损耗居高不下;体育与教育系统竞赛体系分离,竞赛杠杆作用发挥不足;复合型训练人才与教育人才匮乏,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女篮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加强女子篮球宣传,激发社会参与活力;细化融合政策,突破发展壁垒;革新培养观念,助力后备人才科学发展;整合竞赛资源,完善竞赛体系;发挥高校作用,提升科研支撑水平。

  • 魏伟, 王铮朗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21-128. doi: 10.12163/j.ssu.20230960

    奥运全球传播是在全球体育传播的理论体系下发展出来的,是以奥运会为对象和介质,以奥运竞赛项目、奥运精神和奥运品牌等为核心传播内容,以商业化、媒介化为特色的全球体育传播类型。研究发现,奥运全球传播的发展包含奥运竞赛项目、奥运品牌、奥运民族主义与商业化、奥运去精英化与倡导性别平等以及奥运媒介技术的全球传播五方面内容。如今奥运全球传播面临泛政治化、过度商业化和唯媒介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认为,奥运全球传播有传播内容趋向异质化、传播影响趋于易染化、传播媒介趋近“巴尔干化”等发展前景。

  • 崔丽丽, 杨易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6-22. doi: 10.12163/j.ssu.20230555

    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践行共同富裕理念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基于共同富裕视域对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的内在张力进行探析。研究认为: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由治理目标、客体、主体、理念、方式、环境6个要素构成,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的现状:治理客体的体育惯习并未随居住空间的城市化而改变,治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未能有效贯彻与执行,治理主体中名实分离的体育组织潜藏实际治理的乏力;进而剖析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文化、理念与目标张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纾解策略:强化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主体协同,转变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理念,更新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目标,从而实现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 冯靖媛, 李荣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64-70. doi: 10.12163/j.ssu.2023062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是培育全民健身发展新模式、推进全民健身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为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质升级,本研究从理念转变、技术赋能、人才支撑以及制度规范等方面,厘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的逻辑理路及现实样态。目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存在智慧理念转变不足、技术持续创新不强、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制度规范不健全等困境。践行方略:深化价值引领,培育和提高主体智慧思维与协同参与意识;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保障健身大数据的质量与效用;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人才队伍结构合理与质量优化;加强制度供给,夯实智慧化服务环境规范与保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行动路向。

  • 李敏, 寇祖杨, 李欣玥, 秦小喆, 张大超, 魏毓青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46-52. doi: 10.12163/j.ssu.20230655

    青春期女生体力活动快速下降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家校社协同育人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工作中,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探索学校社区协同促进青少年女生体育参与协同机制是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战略落地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全社会合力促进青少年女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美国TAAG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目标设置、组织架构、干预内容等方面对学校与社区协同机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探索其协同模式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据此提出我国青少年女生体育参与促进工作学校社区协同机制构建路径:1)研发针对青少年女生的行动计划,建立学校社区协同的目标体系;2)发挥研究机构及高校等研究力量,探索学校与社区多元主体协同的共治模式;3)构建学校社区协同干预内容,多维度破除青少年女生体育参与障碍;4)注重科学监测与反馈,全面评估学校社区协同干预的综合绩效。

  • 张瑞林, 梁枢, 汪昀骏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22-29. doi: 10.12163/j.ssu.20230701

    乡镇体育师资培训工作作为提升乡镇体育教师能力、加强职业认同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保障乡镇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性工程。基于广东省“体育浸润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构建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质量—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中介模型,分析培训过程中教师“知识—能力—经验—信念”转化机制与实现条件。结果显示:1)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总体样本的中介模型成立,乡镇体育师资培训达成预期。2)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分析发现,女性及体育学科背景教师模型成立,但培训效果略弱;1~5年教龄教师模型成立说明培训有效,间接效应为负值意味面临更多乡镇负面压力;6~10年教龄教师模型不成立,职业发展诉求升级与培训评价制度不完善之间的矛盾爆发导致职业认同感骤降;培训1次模型效应最强、2次次之而3次模型不成立,说明培训内容存在重复导致效果递减。

  • 孙长良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44-49. doi: 10.12163/j.ssu.20230582

    中考体育政策执行效果直接影响着我国中考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中考体育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研究认为,政策有效推行不畅、机构运行效果滞后、目标认知偏差和外界阻力较大等都是阻滞中考体育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提出中考体育政策执行的路径:强化政策制定体系,保证政策科学合理;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发挥多元协同作用;激发群体主动性,满足群体利益需求;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提升宣传保障效能。

  • 张大为, 王晓晓, 康健, 刘兵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53-60. doi: 10.12163/j.ssu.20230567

    推进体育志愿服务长效化发展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体育志愿服务的主要参与群体,其身份转换引发的持续参与不足问题已成为探讨体育志愿服务长效化发展的全新议题。运用扎根理论对大学生身份转换前后的体育志愿服务持续参与行为影响机制进行探索与建构。研究发现:从大学生到社会人,影响体育志愿服务持续参与行为选择的要素主要涉及个体、组织和社会3个层面。从作用机制看,实现体育志愿服务的持续参与是以社会期望的感知性为前提条件、以角色认知的一致性为推进动力、以生活型态的可控性为基本保障、以组织支持的有效性为关键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 焦宗元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68-73. doi: 10.12163/j.ssu.20230702

    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由“增强体质”转变为“立德树人”。本研究通过身体观和知识论视角对学校体育以体育人中的困囿进行审视,认为“抑身扬心”的身体观和“轻技重知”的知识论是现实中体育课地位偏低形成的理论成因。从“我有”到“我是”的身体观转变以及默会知识较明述知识的优先性是学校体育育人价值回归的理论支撑。运用三个身体理论和默会知识理论对学校体育在身体教育和知识传授方面提出纾解路径:从身体维度来看,通过“勤练”促进学生自然身体健康行为的养成,通过“常赛”树立学生文化身体的体育品德,通过“教会”提升学生技术身体的运动能力;从知识维度来看,应在体育教学中突出情境、显性和亲知3个方面,即创造复杂的运动情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