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禹华森, 李利强, 李菲菲, 汪晓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37-43. doi: 10.12163/j.ssu.20240801

    基于历史溯源视角,梳理单元教学的起源与发展,全面分析我国单元教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案例分析,系统探讨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本质特征及实践路径。研究发现,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思想润育了单元教学的萌芽,单元教学概念诞生并发展于欧美现代教育运动。20世纪以来我国单元教学理论与实践可以划分为雏形期、探索期、停滞期和发展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转型,迈向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本质特征包括发展性育人导向、整体性知识体系、系统性结构要素、操作性学科实践。基于现实问题,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路径:宏观层面以多元联动为综合保障,构建国家课程的“山峰”协同实践模式;中观层面以“五大教学计划”制定为抓手,保障国家课程的系统实施;微观层面以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为要点,助力大单元教学的真正落地;个体层面以大单元教学中的学科实践为突破锚点,推动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

  • 廖粤生, 王先亮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51-58. doi: 10.12163/j.ssu.20240213

    数字技术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资源、新手段、新平台与新模式,是落实“以体育人”教学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数字技术赋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生成逻辑、实践困境。研究认为,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精准评价和精准治理5个方面共同构成数字技术赋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框架;数字技术赋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制度设计有待完善、思维理念打造不足、技术支撑尚显薄弱、伦理规范亟待构建等实践困境。提出如下推进策略:完善制度设计,规范运行机制;强化理念引领,深化思维认知;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应用效能;构建伦理标准,化解伦理冲突。

  • 高向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1-7. doi: 10.12163/j.ssu.20240979

    体育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必然、战略使然和发展应然,是高等体育教育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本研究以沈阳体育学院高质量发展实践为例,以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导向性、创新驱动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和共享性为特征,旨在推动体育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创新。学校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激发科研活力、增强社会服务效能和拓展国际合作,实现了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改进。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高地,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体育大学高质量发展,未来应在坚持特色发展、着力内涵建设的基础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发展、以目标管理凝聚共识、以深化改革激发动力、以“五个转变”推进发展为根本路径,以此增强体育大学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自觉与自为。

  • 吴双, 靳海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29-35. doi: 10.12163/j.ssu.20240734

    数智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新时期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赋能。本研究立足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等,以数智治理这种现代化的治理模式研究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机制、困境与路径,为我国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面临数智教育制度保障欠缺、数智技术融合应用不深、数智要素资源配置不均、数智治理主体利益冲突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实践路径:健全数智教育制度保障,优化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完善数智技术应用基础,激发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动力;优化数智要素资源配置,创新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模式;协调数智治理主体关系,优化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结构。

  • 黄越, 吴亚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131-137. doi: 10.12163/j.ssu.20240973

    “饭圈文化”蔓延至体育领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本文从体育运动本身剖析体育“饭圈文化”的衍生逻辑,审视其现实困境,并提出归正之道。研究认为:“饭圈文化”发展至体育圈,是运动员竞技成绩的天然光环和流量、体育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加持、新媒体时代粉丝的社会参与、趣缘共同体下群体关系的维系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从个体、群体、社会和文化4个维度审视体育“饭圈文化”的现实困境:个体之维,情感表达的自我迷失;群体之维,规训压制的盲目服从;社会之维,资本裹挟的消费漩涡;文化之维,泛娱乐化的话语沦丧。基于此,提出尊重个体诉求,强化全过程教育引导;更新圈层规则,完善组织规范与机制;加强资本监管,使资本回归服务初衷;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强化价值引领等助推体育“饭圈文化”健康发展的归正之道。

  • 叶松东, 段锐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43-50. doi: 10.12163/j.ssu.20240688

    体育教育作为我国国民身体素养与国家富强的基石,其公平性一直备受瞩目,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则为推动新时代我国的体育教育公平提供了新机遇。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遵循“搭建分析框架—厘清耦合动力—阐释辩证关系—提出实践进路”的思路,分析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育公平的关键维度、约束限度与实践向度。研究认为:体育教育公平包括平等性、补偿性和差异性公平,在智能体育教学、评估、管理、辅导和仿生工具的支持下,经由政策、技术产业和现实驱动促进了人工智能与体育教育公平深度耦合。人工智能通过完善整体性、强化弥补性和精确个性化体育教育资源分别助推了平等性、补偿性和差异性公平。针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缺失、师生数字素养欠佳和实践应用不当引发的技术享有与使用差距,提出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育公平的实践向度:优化体育教育公平制度,保障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均等化;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消解人工智能使用的数字鸿沟;科学应对使用风险,释放人工智能赋能的公平效能。

  • 董刚, 卢春天, 金玉柱, 陈保学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138-144. doi: 10.12163/j.ssu.20240783

    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背景下,深入探究中国武术美育的文化渊源、价值指向与实践进路,既是彰显中国武术育人价值、推进以武育美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审美素养的应然之举。研究认为:肇于巫舞交融、成于礼乐教化、兴于内在超越的中国武术美育,围绕着人的涵濡美成形成了在身体上追求物我合一、在心性上注重智识启悟、在生命上向往游艺尊生的以武育美价值指向。推进以武育美,需要呼应全人教育理想,构建多维融合的武术美育课程体系;提升武术教师素养,不断增强武术美育意识和美育能力;创设美育浸润情境,营造多种样态的武术美育滋养场域;完善美育评价体系,健全武术美育实施监测与反馈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武育美的价值追求,为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 余思均, 赵敏, 熊禄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117-123. doi: 10.12163/j.ssu.2024059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理路和关键障碍,并提出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价值导向,整合和革新政策、技术、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驱动体育旅游产业供应链集约化、管理链数字化、价值链绿色化和配置链高效化;但目前仍面临政策要素整合与支持不足、技术要素升级与应用不足、人才要素数量与质量不足、数据要素挖掘与利用不足等关键障碍。基于此,提出实践路径:健全政策制度体系,确保赋能的稳定性;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增强赋能的实效性;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赋能的持续性;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提高赋能的精准性。

  • 胡惕, 闵航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59-65. doi: 10.12163/j.ssu.20241159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特质在于其自主性。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发挥增力作用,是推动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采用案例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概念内涵、互动机制、应用场景与应用策略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智能交互、创造性生成、普遍适用性、可定制等技术特征与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内生动力、体育教师数字学习共同体、体育教师教育公平发展间存在内在互动机制。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体育教师的高阶思维培养、教研工作、体育教学场景预演、自主学习成效评价以及自主发展计划等应用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依然存在数字伦理、价值偏见、虚假信息生成等应用风险。据此,提出应用策略: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伦理合规性和适用性;提升智能工具研发水平,搭建本土专用的体育教师自主教育模型;完善教师智能化培训实践,提升体育教师的数字素养。

  • 刘皓晖, 练宇潇, 郭振, 刘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23-29. doi: 10.12163/j.ssu.20241018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教育的作用机理、关键维度与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体育教育内涵革新、推动体育教育要素升级、廓清体育教育发展趋势,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教育涵盖理念、目标、情境、技术、连接5个关键维度,当前存在发展环境不成熟、双向路径不通畅、人才储备不充足的问题。据此提出推进策略:树立新质发展理念,创建适宜发展环境;打通合作交流路径,搭建成果共享平台;形成协同培养体系,构建多元人才矩阵。

  • 朱丹阳, 李启迪, 邵伟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59-65. doi: 10.12163/j.ssu.20240595

    当前,学界对于“运动技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人是如何习得运动技能的”等体育教学原理问题仍缺乏哲学认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基于波兰尼的默会认知理论,认为运动技能的本质是能力之知,并在探究身体具身性、主体亲知性、动态整合性等认知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运动技能的获得机制:运动技能的习得是认识主体发挥自身的默会能力,进行动态反复的默会整合过程。基于此,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应突出范例优先规则、形成共感、亲身体验、生成理解力4个方面,即提供直接的手把手教学、建立师生身体运动感觉共同体、创设深度体验的运动学习情境、优选领会式教学模式等策略。

  • 曹苏方, 张业安, 于晓梅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131-137. doi: 10.12163/j.ssu.20240765

    社会的数字化发展实践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虽丰富了个体的生活方式,但逐渐使个体陷入现实与虚拟隔阂、精神与肉体剥离、数字劳动异化身体的困境。具身视域下,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基于现实并强调身体活动的社会存在,愈发凸显出其在促进个体摆脱上述困境中的意义:身体资本的有效转化,体育运动助推个体回归现实;回归生物性和社会性统一的本体,体育运动耦合肉身与精神;重归身体劳动,体育运动消弭数字空间对身体的异化。基于此,结合体育具身属性,提出数字时代体育运动促进个体回归现实与身体的实现路径:通过体育仪式传播达成共鸣与共情,构建良好的“情绪态存在”;强调体育运动中的身心一体,消弭“机器态身体”;搭建体育场域中的人际互动场景,形塑“沟通态身体”。

  • 徐彬, 任玉晶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73-80. doi: 10.12163/j.ssu.20240828

    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体育是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重要载体,其适老化改造是推动老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为契机,探讨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体育适老化改造的理论内涵、实践困境及实施策略。研究认为,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体育适老化改造存在以下问题: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理念滞后,社区体育适老化改造创新不足;老年体育制度保障不足,社区体育适老化改造范畴受限;老年数字鸿沟和技术壁垒加剧,社区体育适老化改造效率受阻;老年体育资源配置失衡,社区体育适老化供需匹配不均。据此,从贯彻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理念、加强老年体育发展制度保障、破除老年数字鸿沟和技术壁垒、完善老年体育资源配置体系等方面,提出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体育适老化改造的实施策略,以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 郭江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131-137. doi: 10.12163/j.ssu.20240666

    虚拟数字人与体育的融合发展在创造新机遇的同时,亦引发系列风险,及时对相关风险予以关注和反思,有益于规范虚拟数字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本文基于对虚拟数字人的概念界定,梳理其在体育领域应用的概况,继而分别从技术、伦理、法律3个维度考察虚拟数字人与体育融合发展中潜藏的风险,并据此提出纾解路径。研究认为,虚拟数字人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体现出卓越的技术效能,但仍面临三重风险:在技术维度,虚拟数字人存在数据偏差、算法黑箱等缺陷;在伦理维度,虚拟数字人创设的数字生命涉及“数字永生”以及“物质身体”式微的隐忧;在法律维度,虚拟数字人可能面临侵犯个人隐私权、增加犯罪概率等风险。鉴于此,基于“技术-伦理-法律”的治理框架,提出虚拟数字人在体育领域应用的风险纾解路径:优化数据采集和算法设计以提高技术研发标准,普及科技伦理教育以创设协同治理环境,秉持法律治理思维以促进法律保障与救济,旨在最大限度释放虚拟数字人在体育领域的“正向技术性”溢出效应。

  • 牛志培, 杨占东, 于作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124-130. doi: 10.12163/j.ssu.20241134

    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为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释数字技术赋能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应用场景、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在提升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效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方面作用显著。在应用场景中,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冰雪旅游沉浸式体验,物联网技术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云计算技术开拓营销新模式,大数据技术提高服务质量。然而,数字技术赋能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数字鸿沟现象突出、数据孤岛问题难以解决、数据安全存在隐患、复合型数字冰雪高端专业人才短缺、制度建设仍需健全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实现路径:加速弥合冰雪旅游产业数字鸿沟,摆脱冰雪旅游产业数据孤岛困境,强化冰雪旅游产业数据安全防护,培育冰雪旅游产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推进数字冰雪旅游产业制度建设。

  • 张古悦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15-21. doi: 10.12163/j.ssu.20240664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质态适老化升级改造能够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本文通过AGIL功能分析模型框架,探讨新质生产力推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均衡供给、数字化健身指导协助实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目标、数智化设备提升老年群体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意愿、规划构建老年人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管理机制等。当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存在体育资源分配难以平等、人才匮乏和专业素质不高、数智设备适老化程度低,以及规范标准制定仍存短板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数智管理平台助力体育资源公平分配、快速提升社区智慧公共体育服务效能、促进社区体育数智设备创新升级,并在政府主导下实现适老化体育服务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质态的适老化升级改造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践路径,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 石庆福, 周广亮, 堵逸萌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103-109. doi: 10.12163/j.ssu.20240846

    大型体育赛事的高度复杂性给国家安全带来新挑战,韧性治理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应对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的根源性方式与路径。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型体育赛事韧性治理的逻辑理路表现为赛事机构适应性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健全赛事安全组织,赛事机构危机恢复和认知能力提升赛事安全能力,赛事机构集体与自组织行为有效性优化赛事安全行为。然而,大型体育赛事韧性治理仍面临观念落后与结构不优、多元主体缺位或错位、设施规划与资源配置不足、信息失真与沟通不畅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实践进路:推进组织适应性革新,强化赛事机构治理韧性;吸收和优化多元主体,打造赛事主体共治格局;超前规划与匹配资源,提升赛事危机恢复能力;甄别信息与畅通渠道,增强赛事集体行为效能。

  • 崔鲁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38-44. doi: 10.12163/j.ssu.20241091

    校园篮球课程在提升青少年运动能力、促进健康行为和培养体育品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三大球”振兴背景下校园篮球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三大球”振兴背景下校园篮球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表现为管理者“重智轻体”导致体育课难以开齐开足、教师“重技轻育”导致篮球课程育人价值难以有效实现、课程设计教学评错位导致学生核心素养难以客观评价、课程开展“人多场少”导致教学效果严重弱化。在分析现实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纾解策略:打破管理者固化理念束缚,自上而下推动校园篮球课程教学改革;引领篮球教师教育理念转变,驱动教学创新与学生全面发展;重构教学评一致性体系,实现校园篮球课程的全面育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与创新教学策略,破解校园篮球场地资源制约问题。

  • 李峰, 张书艺, 杜长亮, 刘璐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80-87. doi: 10.12163/j.ssu.20240694

    体育赛事以兼具文化性、社会性、竞赛性等特质逐渐凸显出促进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本研究对22个典型案例进行定性比较分析,探究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驱动要素与集合构型。研究发现: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驱动因素包含政府支持、市场资本、技术支撑、村民参与和内生资源,其中政府支持为必要性因素。多因素间组合呈现内外联动型、环境资源型、自给自足型3类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集合构型。立足于3类构型实际,提出发展向度:增强市场资本参与,以品牌思维强化赛事建设;以“赛事+”模式创新业态发展,助力乡村繁荣发展;坚持以村民为中心、以“一盘棋”理念推动多构型融合。

  • 王慧文, 黄晓灵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88-95. doi: 10.12163/j.ssu.20240304

    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不仅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有效途径。基于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涵和融合发展机理,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区域比较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独特资源禀赋进行组合,提炼出“体育+农业+旅游”“体育+文化+生态”“体育+田园综合体”“体育+康养”4种融合发展典型模式。据此,提出促进二者融合发展的启示:因地制宜施策,彰显地方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增强发展势能;打造品牌赛事,注入发展动能;加强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 董佳华, 宋秀丽, 蔺麒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8-14. doi: 10.12163/j.ssu.20240710

    面对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碎片化、配套不齐与相关利益主体关系复杂等问题,嵌入式治理通过精准对接供需、激发社会多元主体活力、提升服务质量和促进服务下沉等优势,切实解决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本研究运用嵌入式治理理论构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框架,分析组织、环境、技术以及制度4个方面赋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适配的运行机理,指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零散单一、多元属性社区环境融合尚不深入、数据链接不畅与理念执行偏差、责任配置规范缺位与共享制度细化不足等4个问题。据此提出靶向通路,从加强组织资源共享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居民运动环境需求画像、完善社区体育服务数据标准体系、优化责任分配机制与共享制度实施模式等4个方面推动嵌入式治理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适配,以期为进一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李承伟, 周伟, 刘转青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66-72. doi: 10.12163/j.ssu.20240733

    政策属性决定其执行模式,是影响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调整“模糊-冲突”属性,探索执行模式的动态转换是纾解当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困境的有益尝试。以逻辑分析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阐释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模式转换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进路。研究认为,基于属性识别的模式分类是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模式转换的基点,立足具体情境的支配性要素修正是模式转换的关键,“模糊-冲突”的属性调整是模式转换的基本遵循。在厘清模式转换基本逻辑的基础上,结合政策执行的基层经验,提出模式转换启示:高位推动,催生模式转换动力;共同体建设,减少模式转换阻滞;数字赋能,提升模式转换效率;制度建设,缓释模式转换压力。

  • 刘排, 张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96-102. doi: 10.12163/j.ssu.20240884

    为进一步打造CBA联赛精品赛事,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CBA联赛运动员职业成长期竞技要素特征进行解析,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CBA联赛运动员职业成长期包括年龄结构、身体指标、竞技表现、球员输送、合同变更等竞技要素,竞技要素特征成因分别为制度链接不畅、选材标准不一、发挥效率不高、路径选择不同、竞技潜力不足。据此提出优化策略:优化年龄结构,建立双核心输送制度体系;监测身体指标,完善智能化选材供给模式;提升竞技表现,科学精准化聚焦发挥效率;保证球员输送,拓宽高质量人才培养渠道;促进合同变更,营造开放式潜力挖掘环境。

  • 郑嘉昕, 刘瑾, 黄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109-116. doi: 10.12163/j.ssu.20240624

    为探究CBA联赛观众观赛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采用解释性时序设计,运用《观赛动机调查问卷》《感知价值量表》《满意度量表》《观赛行为意向量表》对610名CBA联赛观众展开调查,并对其中6名观众进行访谈。研究结果:现场观赛动机、感知价值、满意度和观赛行为意向显著相关。现场观赛动机对观赛行为意向的直接效应显著,感知价值、满意度在现场观赛动机和观赛行为意向间的独立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显著。研究结论:CBA联赛观众现场观赛动机既可直接对观赛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又可通过感知价值、满意度的独立中介或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观赛行为意向。建议:开展系统性、周期性、持续性的宣传推广,激发观众现场观赛动机;基于经济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等多重角度,提升观众的感知价值;改革创新CBA联赛的治理机制与管理模式,提高观众的满意度。

  • 闫晗, 邰峰, 李允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110-116. doi: 10.12163/j.ssu.20240767

    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国际体育组织任职是提升我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能力、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方式。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阐述全球体育治理变革下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三维建构逻辑及策略。研究认为,全球体育治理变革下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对于推进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建设,提升体育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开展体育外交与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应从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基本素养3个维度培养职业管理型、专业应用型和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提出全球体育治理变革下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策略:政府通过立足顶层设计、争取就业与实习岗位、组织培训讲座提升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的职业素养,协会通过开展运动技能培训、重视理论知识教育、承办各类国际体育活动强化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的专业素养,高校通过开展外语能力培训、组织中外互访交流活动、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培养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的基本素养。

  • 高国贤, 李兆路, 王玉清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1): 80-87. doi: 10.12163/j.ssu.20240868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词频分析法对“村BA”“村超”内涵式发展的价值遵循、现实困境与优化方略进行研究,旨在精准把握赛事可持续性发展方向、促进赛事价值功能释放、丰富乡村体育赛事理论内涵。研究认为:“村BA”“村超”内涵式发展的价值遵循主要体现在赛事文化场景营造、多业态融合发展、赛事组织模式创新、乡村社会的治理参与、城乡协同发展等方面。重点聚焦“去行政化”“去商业化”“去竞技化”“去主媒化”“去场景化”五大现实困境及相对应关系,提出“村BA”“村超”内涵式发展的优化方略:以政府职能保障为基础的多主体协同共治、以赛事IP价值转化为主导的商业包容性参与、以竞技观赏体验为核心的赛事主体内涵提升、以集体情感互动为重点的数字媒体平台建设、以城乡协同发展为主题的文化场景营造。

  • 李辉, 马潇曼, 孙凡, 李蕊, 潘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22-28. doi: 10.12163/j.ssu.20240448

    身体运动是培育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抓手。在以核心素养为纲的背景下,本研究尝试阐释通过身体运动生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素养的路径。研究认为,“怎样动”是生成运动能力素养的关键,习惯和能力是健康行为素养的核心内涵,建立与要求相符的价值等级秩序是生成体育品德素养的基础。三维度的核心素养均是学生以身体运动为手段参与体育活动时,通过应对活动中的不同刺激,产生并累积效应而生成。为达到生成核心素养的目的,体育教学应秉承预成和生成相结合的思维,重视设计核心素养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的效应累积和从生成过程中获取全方位的反馈。

  • 何祖星, 舒宗礼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66-72. doi: 10.12163/j.ssu.20240700

    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现代化政策表现为坚持人民至上,全人群共享的包容性体育政策不断巩固;坚持问题导向,全生命周期覆盖的支持性体育政策不断优化;坚持系统观念,全要素发展的综合性体育政策不断完善;坚持融合发展,全社会参与的融合性体育政策不断突破;坚持项目带动,全链条落实的体育政策质效不断提升等发展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高质量发展助推体育现代化建设,应以构建现代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重要基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提升政府体育治理能力为重要保障,深入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以发展体育新质生产力为重要增长极,加快体育改革步伐,实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 孙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96-101. doi: 10.12163/j.ssu.20240740

    青少年体育消费要素迭代升级对于推动体育经济发展和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阐释青少年体育消费要素迭代升级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针对新发展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育消费要素迭代升级的阻滞因素提出推进路径。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育消费要素迭代升级是为实现一定消费价值或目标而持续动态创新的过程,其在新发展阶段呈现出目标导向性、产品创新性等鲜明特征。新发展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育消费要素迭代升级存在体育消费观念的异化现象凸显、体育消费结构的合理性亟待优化、体育消费方式的创新力度不足、体育消费环境的保障功能未有效发挥等阻滞因素。据此提出推进路径:以目标迭代为导向,更新青少年体育消费观念;以要素创新为动力,完善青少年体育消费结构;以协同治理为抓手,改进青少年体育消费方式;以系统保障为支撑,优化青少年体育消费环境。

  • 李福有, 孙华泽, 王丹, 李华帅, 孙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81-87. doi: 10.12163/j.ssu.20240627

    新发展阶段,老年人身体活动促进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以身体素养为视角,探寻身体素养与健康老龄化之间的关系,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审视老年人身体活动促进的内在逻辑,分析老年人身体活动促进的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纾解路径。研究认为,当前老年人身体活动促进面临着身体边缘化、环境缺失化、时空割裂化和评价孱弱化等多重发展困境。据此提出纾解路径:聚焦身体功能,增强老年人身体活动主动性;加强时空调适,保障老年人身体活动连续性;注重身体体验,提升老年人身体活动参与率;构建评价体系,提升老年人身体活动规范性。

  • 崔亚芹, 范超云, 梁慧龙, 张怡迪, 李在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8-15. doi: 10.12163/j.ssu.20241002

    产业融合已成为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视角对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解构并剖析其驱动机制。研究认为,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可解构为原生系统、推力系统、拉力系统及支持系统。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原生系统是原动力,推力系统是根本动力,拉力系统是外部驱动力,支持系统是保障力,4个系统协同实现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据此,提出产业融合进程中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包括主体协同、技术加持、产品创新与育才强基。产业融合发展为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向,以产业融合为发展路径有助于实现单线型冰雪旅游价值链向集群性冰雪旅游价值网的转变,拓展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 柏景岚, 马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102-108. doi: 10.12163/j.ssu.20240607

    从协同治理的视角研究体育赛事活动的行政监管问题,提升监管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体育赛事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石。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探究协同治理各主体在体育赛事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同时,发现多元主体认知偏差、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监管职责定位不清、行政监管手段滞后、评价体系不健全等诸多监管方面面临的现实困境。针对上述困境,提出破解之道:达成协同治理共识,纠正多元主体认知偏差;完善协同治理机制,提升协同治理效率;明确政府主体行政监管职责,依法履行监管义务;实施线上线下联动监管,确保监管无盲区;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形成监管闭环。

  • 闫丽娜, 杨淑萍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2): 37-44. doi: 10.12163/j.ssu.20241264

    扩展现实技术赋能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不仅预示着教育数字化的未来趋势,还对构建数字时代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在梳理扩展现实技术发展脉络和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深入阐述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应用路径。研究认为,扩展现实技术赋能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的价值意蕴体现在:重塑教学理念,重视个性需求和全面素质;重构师生关系,促进深度对话与协作互助;创新教学内容,实现尖端技术与体育学科融合;创设教学情境,提升人机协同的学习效能;优化教学评价,助力教学方案的科学改进。扩展现实技术赋能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的应用路径:依托扩展现实技术的优势,丰富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及其呈现形式;优化运动技能培育策略,实现精准指导与损伤预防;强化拟真战术情境应用,提升运动决策与战术理解;开创新型心理疗愈方案,解决学生的运动心理问题。

  • 郑铭浩, 刘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88-95. doi: 10.12163/j.ssu.20240986

    本研究主要探究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大学生男性排球运动员发球速度、发球准确性以及在模拟比赛中运动表现的影响。运用实验法,28名健康大学生男性排球运动员被随机分为阳极刺激组和假刺激组,进行连续5 d 5次的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或假刺激,刺激脑区为初级运动皮层。在刺激前、刺激后进行发球测试以及模拟比赛表现测试。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刺激条件×时间)比较两种刺激前后发球速度、发球准确性、发球积极性、比赛中积极动作和中性动作以及消极动作等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在发球技术表现中,阳极刺激组的发球速度显著高于刺激前(P<0.05),假刺激组刺激后的发球速度与刺激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阳极刺激组的发球准确性总分显著提高(P<0.05),假刺激条件下,刺激前后的发球准确性总分没有发生变化;阳极刺激后的发球7分区数量显著提高(P<0.05),假刺激条件下,刺激前后的发球7分区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在模拟比赛中,阳极刺激条件下,刺激后的发球积极动作数量显著提高(P<0.05),刺激后的发球中性动作显著低于刺激前(P<0.05),假刺激条件下,刺激后的发球积极动作以及中性动作得分与刺激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比赛整体积极动作而言,阳极刺激后的比赛整体积极动作显著提高(P<0.05),刺激后的比赛整体中性动作显著降低(P<0.05);对于比赛整体消极动作而言,刺激条件与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且刺激条件和时间的主效应亦均不显著。研究认为,连续5 d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增强大学生男性排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发挥和模拟比赛中的运动表现;该技术可以帮助大学生男性排球运动员提升肌肉力量控制和神经兴奋性,从而在实战比赛中增加积极动作的发挥并减少中性动作的表现。

  • 华宏县, 范起萌, 卢文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73-79. doi: 10.12163/j.ssu.20240496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探讨我国体医融合政策的变迁动力,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发现,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成为体医融合政策的变迁动力;三股源流交汇、耦合,开启“政策之窗”,从而推动体医融合政策变迁。据此提出优化路径:重视问题源流的导向作用,准确识别体医融合政策问题;拓宽政策源流的参与主体,完善体医融合政策方案;契合政治源流的价值取向,营造体医融合政策环境;把握“政策之窗”开启的关键时机,适时创新体医融合政策供给。

  • 吕辰楠, 郑湘平, 赵元吉, 吕万刚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16-22. doi: 10.12163/j.ssu.20240909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趋向,已然成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的新范式。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共同生产理论,以数字赋能为手段,探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的过程机理及现实堵点,并提出高质量推进路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具有精准性、整合性、交互性、去中介性和共享性特征,能够推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实现质效双升。数字赋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面临因需求感知与表达不畅引发服务供给错位、供给不足与应用异化掣肘服务体验质量、标准欠缺与供给僵化削弱内生参与动力、监管不足与权责不明加剧数据安全风险、形式主义与边缘参与导致数字评价失真等问题。应通过优化政社合作机制、提升数字供给能力、推动数字标准建设、完善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和健全数字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推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

  • 黄玉阳, 孙来爽, 邹本旭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124-130. doi: 10.12163/j.ssu.20240697

    随着数字经济持续嵌入户外运动产业,数字技术正推动我国户外运动市场服务供需精准适配。立足数字技术驱动我国户外运动市场服务供需适配的理论内涵,深入分析数字技术驱动户外运动智慧制造、场地、平台、零售、赛事、教育供需适配的价值意蕴。研究认为,我国户外运动市场服务供需适配面临顶层设计欠缺,主体协同乏力;户外运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数字技术应用认知滞后;户外运动复合型人才匮乏,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信息茧房效应加剧,数据保护机制缺位;青年群体户外运动消费观念异化,市场秩序易被扰乱;老年群体技术鸿沟凸显,需求潜力亟待释放等现实阻滞。基于此,提出纾解策略:强化顶层设计,加快体制机制融合;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提高户外运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数字人才培养,推进户外运动产学研一体化;构建数字治理体系,提升户外运动用户信任度;规范户外运动市场服务秩序,缩小消费文化差异;扩大数字包容,释放老年群体潜在需求。

  • 李乐虎, 王姗姗, 刘玉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6): 59-65. doi: 10.12163/j.ssu.20240898

    青少年体育教育政策的有效衔接是构建新时代青少年体育教育政策体系的关键。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青少年体育教育政策衔接的3种类型:跨层政策衔接、跨域政策衔接、跨时政策衔接。政策有效衔接的共性问题:政策体系的目标离散,政策衔接导向性不足;政策体系的内容割裂,政策衔接联结性不足;政策体系的工具失衡,政策衔接执行性不足;政策体系的资源失衡,政策衔接匹配性不足。政策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促进关联政策的目标弥合,提高政策衔接的方向性;实现关联政策的内容一致,提高政策衔接的协同性;实现关联政策工具的优化与整合,提高政策系统的治理效能;优化政策资源供给,提高政策执行资源的匹配性。

  • 李磊, 李恬, 刘斌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4(3): 23-29. doi: 10.12163/j.ssu.20241247

    体育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TOE理论视角,对体育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向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理表现为:在技术层面,体育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构筑底层架构;在组织层面,全要素协同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创新驱动体育课堂数字化转型;在环境层面,教育空间的多维构建保障体育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然而,当前转型过程中仍存现实挑战:数字化教学设施“量质不足”,“数字体育+”复合型人才匮乏;教学主体内生能力偏弱,组织协同联动机制缺乏;政策理念偏差,数字化路径不清晰。据此提出突破路向:推动数字化教学场景增量提质,拓宽“数字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转型内生能力,构建共享共建的组织间全要素联动机制;加强数字化转型政策的顶层设计,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保障体系。

  • 梁城铭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36-42. doi: 10.12163/j.ssu.20240674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学校体育逐渐从教育边缘走向中心,呈现出转向的必然趋势。立足于协同育人理论,分析学校体育在转向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和运行通路。研究发现,当前学校体育面临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教会、勤练、常赛”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家校社协同促进效率不佳等瓶颈问题。据此提出运行通路:面向未来需打通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外通路,即对内营造爱体育、勤锻炼的校园文化,全家总动员的家庭氛围,全民健身的社区环境;对外构建协同共生的家校社育人体系,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运动健康共同体模式,为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