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李成梁, 朱旺, 牟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1-8. doi: 10.12163/j.ssu.202302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聚焦全面深化体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相关政策为指导,梳理我国体校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为破除体校改革的现实壁垒寻求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体校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困境:1)体校教育功利化恶化了生存与发展环境;2)地理区域和项目发展不平衡导致体校两极分化严重;3)保障团队缺失难以保证人才最优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体教融合背景下回归是促进体校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切实需求,合作与共享是纾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窘境的必然趋势,良好的保障机制是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并提出深化体校改革的优化路径:1)加强合作与共享,突破发展壁垒;2)革新教学要素,形成资源保障;3)优化培养路径,促进人才“反哺”;4)推动体育竞技人才库建设,促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 王先亮, 马超, 石振国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9-15. doi: 10.12163/j.ssu.20230130

    深入剖析不同时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政策供给情况,探究更高水平的政策供给策略,以此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向更高水平升级。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政策工具与作用阶段及两者交互的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并探索政策供给的发展历程、政策工具运用、作用阶段供给以及二维交互作用等特征。结果显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策供给历经初创探索、全面推进和提质增效3个阶段。供给型政策工具处于主导地位,但供给结构不均衡;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次之,但场景支持欠缺;需求型政策工具严重缺位,存在供需错配矛盾。政策供给呈现出纵深化转型、标准化引领和创新性变革的发展态势。供给策略:调整结构,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策工具;协同共治,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策效能共同体;精准智治,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策供给的多维驱动。

  • 陈辉, 魏小斌, 苏炳添, 刘嘉俊, 陈小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90-98. doi: 10.12163/j.ssu.20230106

    基于东京夏奥会和北京冬奥会备战的实践案例,系统总结我国双奥备战的成功经验,结合世界竞技体育发展探讨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趋势,对于优化新奥运周期备战参赛效能及推进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我国从创新双奥备战的顶层设计、优化训练与选拔路径、突出科技助力、细化组织管理模式、完善训练综合保障体系五大方面构建备战训练的路径。审视科学化训练推进过程,同步存在训练思想与理论建设滞后、专业人才队伍不足、体能训练理念冲突、剂量负荷调控受限、科技引领思维欠缺等现实问题。聚焦科技助力到科技引领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转折,提出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趋势: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三位一体”训练模式趋向深度融合;基于高新技术的训练负荷趋向剂量投入与精准管理;基于能量代谢的专项运动特征研究更加细化;体能训练的前瞻性、系统性愈加深入;形成多学科、跨领域、国际化团队建设联合攻关新常态。

  • 孙博谦, 全海英, 张玉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92-98. doi: 10.12163/j.ssu.20230180

    针对我国幼儿体质测定存在的问题,探寻适合我国幼儿体质测定评价的方法,成为当前有效促进幼儿体质发展的紧要任务。基于以游戏为基础的跨学科评价法(Transdisciplinary Play-Based Assessment,TPBA),剖析TPBA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契合之处,提出TPBA在幼儿体质测定中的应用假设。研究认为,幼儿体质测定改革应遵循适宜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同时,依据评价项目名称的自明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反馈机制的完整性等策略,进一步对测试环境、测试形式、评价标准和评价反馈系统进行改革和优化,旨在为我国幼儿体质评价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的体质水平,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 付志铭, 黄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129-136. doi: 10.12163/j.ssu.20230187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等,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系统分析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逻辑、目标指向与实践方略。研究认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彰显了中国体育百年建设的艰辛探索,切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的题中之意,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必然。新时代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从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和世界5个维度确立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目标。通过加强体育精神教育,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创新弘扬传播过程,营造体育社会风尚;融入体育事业全局,统筹推进“大体育”发展格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赓续中华体育精神谱系等实践方略,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在教育人民、凝聚共识、引领风尚、服务社会和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助推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 李荣日, 于迪扬, 李洪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1-8. doi: 10.12163/j.ssu.20230260

    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系统阐释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振兴发展的理论内涵基础上,勾勒出以政策制度为根本保障,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擎,以深度融合为桥梁纽带,以市场一体化为关键抓手,以激活市场力量为重要依托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逻辑框架,并围绕战略布局与顶层设计、系统重构与全域更新、统筹协调与因地制宜、精密智控与靶向施治等维度,明晰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振兴发展的宏观方略与微观举措,旨在为新时代体育产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照。

  • 邹月辉, 张凯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31-39. doi: 10.12163/j.ssu.20230014

    课程标准蕴含着对学科能力的要求,学科能力培养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建构我国百年小学体育学科能力分类框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25份课程标准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通过对目标文本的高频词共现分析,阐明小学体育课标4个发展阶段的演进历程及体育学科能力的变革特征,进而进行质性文本分析,从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5个维度建构小学体育学科能力分类框架。研究认为,百年体育课标变迁史彰显了体育学科能力的变革:基本能力始终处于首要地位;综合能力越发重要与丰富;问题解决能力日益凸显多元化;认知能力由外而内走向平衡与多元。我国小学体育学科能力呈现出从单一分离走向多元融合、学生主体性与学科实践性发展并重、不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不同发展阶段价值取向悬殊的演进特征,并指出要循证体育学科能力的不同维度、关切学生社会情感养成、显化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优化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四方面的建议。

  • 邹本旭, 黄玉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113-119. doi: 10.12163/j.ssu.20230060

    当前,数字经济热潮喷涌而来,成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焦点。户外运动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数字经济的巨大冲击,并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阐释数字经济赋能户外运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内涵,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剖析动力机制,并探索数字经济赋能户外运动产业的表现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户外运动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数字鸿沟”与“数据孤岛”、投入成本高与成效周期长、认知经验不足与数字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实施路径:发挥产业协同作用,完善数字监管体系;优化产业税收政策,落实转型升级规划;加快技术创新应用,夯实数字人才培养基础,以期为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 李宣廷, 贺彬, 钟胜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107-112. doi: 10.12163/j.ssu.20230005

    竞技体育领域中异化现象频发,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异化现象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竞技体育领域中存在竞技目的背离、体育精神缺失、人文关怀弱化、交往主体疏离的异化现象。研究认为,过度商业化对竞技体育的腐蚀、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个人功利主义的偏激影响是竞技体育领域中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基于此,提出竞技体育“反异化”路径:正确引导竞技体育商业化,发挥资本对竞技体育的正向作用;构建良好的体育伦理道德体系,复归竞技体育本真;推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融合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竞技运动环境。

  • 陈肖鹏, 张晓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137-144. doi: 10.12163/j.ssu.20230007

    提升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有利于维护中国文化安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国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和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下,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的提升面临4个方面的现实困境:西方体育文化霸权不断强化,挤占中华体育文化发展空间;中外体育文化差异制造认知鸿沟,形成文化折扣;中华体育文化“自塑”言不达意,产生理解偏差;国际传播方式创新不足,缺乏持续影响。本文从共情传播的视角厘清共情传播的作用机理,进而创新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打造中华体育文化的共情场景,优化中华体育文化的“自塑”效果,强化中华体育文化的持续影响。

  • 何钢, 倪军, 何强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1-7. doi: 10.12163/j.ssu.20230523

    采用文献资料法,探究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组织韧性的提升策略。组织韧性在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机制如下:1)信息是组织韧性的重要来源,提升风险信息获取效率有助于提升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响应的全面性、时速性和有效性。2)长期保持一定的资源冗余量有益于组织韧性构建,从而提升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化解的灵活性。3)多元主体的协同及有效参与是增强组织韧性和提升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效益的内在要求。4)不断汲取经验的持续学习和快速适应能够推动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但在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提升风险信息获取效率的难度大、资源冗余与节俭办赛理念冲突、多元主体的诉求对抗与角色不清、动态学习能力与风险文化欠缺等现实挑战。对此,提出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组织韧性的提升策略:技术赋能风险管理,提高风险信息获取效率;合理配置应急性冗余资源,稳固风险响应能力;强化多元主体联结,打造扁平化管理结构;提升组织动态学习能力,促进风险文化建设。

  • 刘颖, 崔淼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56-61. doi: 10.12163/j.ssu.20230010

    “双减”政策背景下实现高水平供需良性循环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究并审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内涵意蕴与现实阻滞,认为当前协同育人共识不足导致“应试化”升温、供需结构不匹配导致市场提质增效乏力、治理手段落后导致预期与现实存在落差。基于此,以“理念—主体—环境”为核心要素,构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运行模式,提出有效畅通青少年体育培训供需良性循环的现实进路,即理念层面:多元主体凝聚共识,合力构建育人新格局;主体层面: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厚植高质量发展基础;环境层面:深化数字赋能,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

  • 荣霁, 崔鲁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99-106. doi: 10.12163/j.ssu.20230063

    “三大球”职业化治理结构是由政府、项目协会与职业俱乐部等主体所构建的以价值为基础、以制度设计为规则、以行为方式为路径的系统框架。多年来“三大球”职业化治理结构受经济、制度、观念等因素影响,治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需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三大球”职业化治理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开放市场经济、提升公民意识、完善制度设计是“三大球”治理结构变革的动力。我国“三大球”治理结构经历了塔式、链式和环式过程,目前正处于环式治理和网式治理并存阶段,在治理结构尚未完善之前要避免结构僵化和颠覆性变革问题的出现,避免走进链式治理结构当中;同时,路径建设向以和谐平等为价值取向、以各主体利益均衡发展为制度保障、以共同参与和协调发展为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结构迈进。

  • 柴王军, 姚浩江, 师浩轩, 王文渤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16-23. doi: 10.12163/j.ssu.20230184

    供需适配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全面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演变历程、作用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认为,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经历了市场化改革初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经济新常态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5个发展阶段。基于体育产品差异化视角,分别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质量经济与福利经济效应层面分析体育产业供需总量、结构、质量与均衡4个方面的适配机理。基于此,提出从有为政府角度完善体育产业政府治理机制、从有效市场角度健全体育产业市场治理机制、从内嵌技术角度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从内嵌制度角度构建体育产业融合创新网络的体育产业供需适配治理路径。

  • 沈兆鑫, 赵富学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40-47. doi: 10.12163/j.ssu.20230200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程,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之举。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借由中观取向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存在认同感较差、行动力不足、协同性欠缺、制度化薄弱等问题,致使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地,建设实效未能充分显现。研究认为:应采取积极的转译策略,把握好问题识别、利益赋予、有效征召、充分动员4个环节,通过发挥高校在行动者网络同盟中的核心行动者作用,加快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研制工作,将体育课程思政工作能力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国家—地方—校际”三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等途径,有效调动和激发各方行动者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增强异质行动者之间的协同性与联动性,助力形成稳固的体育课程思政行动者联盟,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地、更好更快发展。

  • 谢翔, 史子禾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9-15. doi: 10.12163/j.ssu.20221616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新的时代内涵。体育是中华民族教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表现为以“五个重大原则”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根本理念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根本方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要围绕坚持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资源配置,推进协同育人;提供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四方面持续发力。

  • 陈旭东, 沈克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 8-14. doi: 10.12163/j.ssu.20230464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贵州“村BA”赛事的发展状况,从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入手,研究其内在机制,总结经验并提出培育路径。研究认为: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创新,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乡村文化塑形铸魂,加快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建设,助推乡村体育治理优化升级。在总结我国其他地区乡村赛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阐述经验启示:促进乡村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赛事价值充分转化;提高乡村体育人才供给质量,吸引贤才精英归乡创业;弘扬乡村民族体育文化精神,实现产业融合共存共生;加快体育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高乡村体育组织管理效能,完善基层体育治理体系。基于此,提出培育路径:乡村基层政府应广泛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补齐乡村公共设施短板;深入挖掘乡村体育精神内涵,善用文化引领乡村产业建设;创新体育赛事宣传工作,数字赋能乡村体育文化传播;促成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完善乡村治理制度标准体系。

  • 王飞, 张莹, 孙大海, 马莉娅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24-30. doi: 10.12163/j.ssu.20230145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目标。新时代冰雪运动需要高质量发展并形成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契合性战略。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聚焦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从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切入,探究其战略定位及战略路径。研究认为,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应明确现阶段的发展基础与困境,破解冰雪运动参与质量锁定,加快冬季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缩小冬夏项目间差距,增强冰雪运动竞技综合实力;生成现代化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区域冰雪经济竞争活力;双轨发挥中介与桥梁作用,筑牢冰雪运动文化与外交根基。同时,在路径上需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塑造比较优势、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文化传播及展现中国冰雪特色。

  • 孙浩, 戴焱淼, 张业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106-114. doi: 10.12163/j.ssu.20230190

    本研究旨在探讨电子竞技行为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对上海市10 213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martPLS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研究假设。研究结果显示:1)电子竞技参与行为对青少年身体健康有负向影响,但对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负向影响不显著。2)电子竞技观赏行为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3)电子竞技消费行为对青少年身体健康有负向影响,对社会适应负向影响不显著,但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4)青少年社会适应在电子竞技参与行为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在电子竞技观赏行为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电子竞技消费行为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也不显著。

  • 李龙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84-91. doi: 10.12163/j.ssu.20221308

    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所主张的科技、社会变迁和生活步调三方面的协同加速观点,为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异化与重构提供了分析视角。在步入现代化进程中,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作为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在享受社会加速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遭受各种解构,出现参与者身心二分、主体性流失和现实性破缺等异化现象。重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1)在更新空间发展观念、提高整体空间质量、保障场地锻炼设施、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其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在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丰富空间价值和功能、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等方面精准施策,强化其建设的群众基础与参与意愿;3)在达成空间发展目标、增进集体组织参与、倡明空间公共属性等方面与时俱进,拓宽其内涵与外延。

  • 唐立慧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62-68. doi: 10.12163/j.ssu.20230059

    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是新时期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导向与要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探究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的学理逻辑基础上,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面临思想认识不到位,文化溢出效应不足;治理结构不合理,学训矛盾依然突出;法治化程度不高,法规政策制度待完善;信息化与智慧化水平低,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建设路径:深化理念认同,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文化建设;加强组织建设,优化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组织结构;健全治理规范,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制度;完善平台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融合发展。

  • 朱江华, 李哲, 董亮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69-74. doi: 10.12163/j.ssu.20230013

    深化慢性病防治的体医融合服务工作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体医融合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明晰其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研制一套整体性的体系框架。基于矢量论和三级预防视角,立足运动干预慢性病的健康效益,构建了横向包括病前免疫预防、病中征兆预防、病后再患预防的梯次性预防层级和纵向包含体育运动防治、医疗卫生防治的互补性防治主线的慢性病防治体医融合服务体系网格化框架。遵循多元主体协同原则,提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效果监督的政府统筹推动,目标统一、资源整合、动力激励的部门协作推进,组织建设、业态升级、利益协调的社会参与推行的慢性病防治体医融合服务体系运行策略。

  • 段娟娟, 李荣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120-128. doi: 10.12163/j.ssu.20211927

    为探求体育产业演化的动力因素与传导路径,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演化发展,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专家访谈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对体育产业演化动力机制进行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外部宏观环境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是主动力,且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在外部宏观环境影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呈现多重中介作用。具体推进路径:强化外部宏观环境,夯实体育产业发展之基;聚焦创新驱动,提升体育产业供给质效;释放体育消费,注入体育产业源动力。

  • 杨瑷宁, 曲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48-55. doi: 10.12163/j.ssu.20230128

    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人才保障,师德师风是体育教师队伍评价的第一标准。体育师范生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其师德养成状况和内在构成是建设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研究立足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廓清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时代内涵与体验式优化方法的基本理论,客观检视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存在的主体协同相对不力、内容构成较为单一、实践场域比较局限等突出矛盾。基于东北师范大学“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典型案例,揭示出融组织主体与实践主体于一体的多元主体,融体育知识、技能、价值观于一体的内容体系,融城乡、大中小学于一体的实践场域,融主体协同、内容互通、场域联动于一体的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模式样态。研究认为,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离不开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合力共促,需要强化教育实践,并贯通职前、职中、职后全过程。

  • 张伟国, 卢文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54-61. doi: 10.12163/j.ssu.20230147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体医融合治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探讨了数字赋能体医融合治理的现实价值与实践困境,并提出推进策略,以期为提升体医融合治理效能、推动体医融合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研究认为:数字赋能体医融合治理的现实价值主要在于推动体医融合治理结构协同开放、治理决策科学民主、治理资源高效配置、服务供给精准普惠、治理评估长效运行;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治理主体缺乏数字赋能的理念思维、制度设计滞后、数字技术支撑不足、数字鸿沟阻抑等困境。为此,从革新理念思维 、完善制度设计、夯实数字技术支撑、弥合健康弱势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等方面提出数字赋能体医融合治理的推进策略。

  • 张崇龙, 王忠波, 王忠瑞, 蒋雪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31-37. doi: 10.12163/j.ssu.20230195

    体育健康教育在转变青少年体育健康观念、培养体育健康技能、提升体育健康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新发展阶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主体及其行为识别、供需主体共同价值构建、供需主体治理模式选择3个方面,构建新发展阶段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理论。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存在共同价值认同亟须合理形塑、多元治理模式缺乏有效融合、主体互动行为有待全面凝聚的问题。最后,提出新发展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实践策略:1)坚持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健康第一”理念,以制度导向约束共同价值认同方向;2)搭建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多元平台,促进治理主体行为有机融合;3)规范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主体行为方式,形成系统化的互动合力。

  • 王璇, 沈克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115-121. doi: 10.12163/j.ssu.20230124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发挥数字经济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对于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经济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表现、思路并提出实施路径。研究认为:数字经济通过革新体育服务供给方式、赋能资源要素均衡发展、强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性、推动产业低碳转型、构建数实共生生态体系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数字经济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应用能力薄弱、体育消费升级存在伴生风险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加快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协调发展、强化体育产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科学构建数字体育消费格局等实施路径。

  • 邹英, 王晓晨, 李欣雨, 李晓萌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5): 1-7. doi: 10.12163/j.ssu.20230545

    大型体育赛事通过新闻发布会进行新闻宣传,是新闻话语的社会实践和建构过程,具有推广体育文化、宣传体育理念、提升举办国形象、增强体育话语权的现实作用。本研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39场新闻发布会的文字实录为语料来源,从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分析提炼话语特征。话语特征表现为政府、组织和媒体作为新闻发布主体协同发声,奥运、城市和赛事等新闻发布主题多元直观,话语句式、词汇使用建构意义,克服语境差异积极建构新闻话语。以举办国为视角,提出大型体育赛事新闻发布会通过构建多元主题回归体育赛事话语叙事本源、通过呈现大众情感消除语境差异和讲述赛事故事、通过展示国家形象增强体育国际话语权等话语建构策略,旨在积极正向地进行赛事新闻宣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升国家形象。

  • 吴彰忠, 张立, 钟亚平, 周意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75-82. doi: 10.12163/j.ssu.20230365

    新发展阶段,数字赋能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国际视角,系统、全面地回答数字技术“为何、以何、如何”赋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认为: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本质上是将数字生产力的功能特征融合应用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各子体系的实践活动。当前,部分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发展,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互动协同、产品体系的优质可靠、资源配置体系的下沉社区、管理运行体系的高效有序、服务对象体系的包容普惠。我国应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健全协同化供给机制、增强智慧化服务能力、促进精细化社区治理、完善平台化工作模式、营造普惠化包容氛围中的融合应用,以将数字赋能的工具优势转化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治理效能。

  • 刘婧怡, 孙葆丽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138-144. doi: 10.12163/j.ssu.2023039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以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以北京冬奥会遗产为研究对象,整合国际奥委会与北京冬奥组委遗产系列官方文件,从愿景理念、组织保障和活动内容3个视角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北京冬奥会遗产工作在践行国际奥委会改革新要求的基础上承担起了我国重要历史阶段的使命担当,以共享未来为愿景,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和廉洁办奥理念,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北京冬奥组委、遗产协调工作委员会、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不同层面共建组织保障,不仅充分完成了国际奥委会遗产内容的“规定动作”,同时深挖本土遗产,全力推进北京冬奥会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7个方面遗产内容的落实与开展,呈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北京方案”,为国际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

  • 夏一冰, 元文学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3): 77-83. doi: 10.12163/j.ssu.20230155

    社区体医融合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为国民提供全流程、覆盖生命全过程的发展保障。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审视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的机制建设状况和困境。研究发现,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中存在基层治理权责设置失衡、综合治理工具运用匮乏、服务主体协同供给能力孱弱、专业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话语权缺失等困境。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的实施方案:1)优化基层治理权责匹配,强化治理运行监督力度;2)组合运用多类型治理工具,优化体医融合治理结构;3)深化体医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供给路径;4)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保障专业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权与话语权。

  • 李臣, 孙尧天, 郭桂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129-137. doi: 10.12163/j.ssu.20221007

    采用文献资料、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管理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行文逻辑,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从政策工具的使用与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政策内容主题方向两个维度构建二维分析框架,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相关政策中政策工具的具象类别选择。研究表明: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政策文本中供给型政策工具处于劣势,资金投入缺失;环境型政策工具成为主流,内部两极分化严重;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溢出,结构分布不均。据此,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家意志,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提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健全政策体系,完善顶层设计;以“国之大者”为引领,保障政策工具均衡性,提高传播质量;以“中国故事”为突破,结合内容主题提高政策执行效能,实现普及推广等政策优化路径。

  • 李博文, 陈长洲, 王红英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83-89. doi: 10.12163/j.ssu.20230088

    美国学者Hoover-Dempsey等于1995年提出了家长参与过程模型。该模型不仅系统阐释了家长参与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而且在模型前两层全面揭示了父母参与教育的影响因素。已有研究在国外社会文化背景下验证了该模型解释父母参与儿童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有效性,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国内儿童青少年体育的研究。为了准确测量父母参与的影响因素,更好地检验家长参与过程模型的结构,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育参与,以上海市小学生父母为被试,编制父母参与儿童青少年体育的影响因素量表。结果表明:1)父母参与的影响因素变量共计10个,且共同影响父母参与形式;2)父母参与的形式包含基于家庭参与、俱乐部参与、学校参与3种,影响因素中也包含对俱乐部、学校、俱乐部教练和体育教师邀请的感知变量;3)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的有效工具。

  • 赵家庆, 何劲鹏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62-68. doi: 10.12163/j.ssu.20221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促使儿童家庭体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成为家庭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本文探讨家长参与儿童家庭体育的价值,明确其存在的困境,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促进策略,旨在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研究认为,多主体性、多空间性、多内容性、多目的性是家长参与儿童家庭体育的主要特征。家长参与儿童家庭体育的价值是社会践行“家国一体”家庭观的重要基石,是家庭践行“家-校-社”共育理念的重要环节,是家长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途径。但家长在参与儿童家庭体育的过程中面临着3个维度的困境:认知偏差和价值误判导致行为态度不积极,代际冲突和同侪效应导致主观规范不稳定,知识匮乏和体能不足导致知觉行为控制不达标。促进策略:加强外部推动,注重内部驱动,转变家长参与的行为态度;消弭代际冲突,发挥同侪效应,坚定家长参与的主观规范;利用网络媒体,强化自我约束,提升家长参与的知觉行为控制。

  • 刘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1): 1-8. doi: 10.12163/j.ssu.20231081

    为加快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推进冰雪体育强国建设,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我国冰雪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样态。在借鉴挪威、美国、加拿大冰雪运动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冰雪体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方略:扩大冰雪体育人口基数,推进冰雪运动深度参与;补齐冰雪体育资源短板,推动冰雪体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冰雪体育竞技体系,提高冰雪体育竞争力;大力发展冰雪体育经济,提升冰雪产业规模效益,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冰雪力量。

  • 夏冉, 王琪, 李经展, 项鑫, 杨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38-45. doi: 10.12163/j.ssu.2023027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和文献计量等研究方法,借鉴普赖斯公式,以学术迹测度方法比较分析了中美德日核心体育学者的学术迹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中美德日核心体育学者的学术迹测度值以一种“正“走势不断增长,中国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学术发达国家虽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学术成果的产出数量与质量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中美德日学术迹产生波动的起因是成果扩散力度不够、学术传播渠道受阻和成果转换效力较弱;鉴于中美德日四国学术迹变化的动态对比,中国核心体育学者学术迹测度值的高低水平与其他三国相比处于劣势,且背后所体现的学术影响力存在缺位和缺失现象,但整体以一种线性姿态呈向上走势。研究建议:以高质量学术话语权建设目标为导向,创新推进我国体育学术评价改革方式;以国内外体育学科研究热点和学科发展方向为指南,敏锐捕捉体育学术热点话题,推动和扶持一批国内优秀体育学术期刊参与到国际话语权争夺之中,拓宽学术传播渠道,提升中国体育学者自身的学术积累量度。

  • 丰涛, 赵富学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24-30. doi: 10.12163/j.ssu.2023013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分段推进展开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建设资源、建设经验、建设平台、建设主体是全面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素。通过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完备完善经验交流程式、深化细化平台建设导向和积极推进建设主体合作,助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完成“资源夯基—经验助力—平台支撑—主体引领” 的分段推进,进一步整合建设协力,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化与高质量发展。

  • 魏忠凤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5): 24-32. doi: 10.12163/j.ssu.20230670

    学业拖延是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学业拖延量表,对1 0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保护性因素自我控制和危险性因素手机依赖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学业拖延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自我控制、手机依赖与大学生学业拖延两两相关。体育锻炼正向预测大学生自我控制,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自我控制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手机依赖正向预测学业拖延。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学业拖延之间起单独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学业拖延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建议:以体育人,充分发挥高校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以“体测”促锻炼,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心融合”,提升大学生心理品质;以研促教,全面覆盖学生群体。

  • 孙哲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122-128. doi: 10.12163/j.ssu.2023029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产业协同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后冬奥时代,东北三省冰雪产业的市场潜力正逐渐显现。运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东北三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内涵、现实机遇、现实困境与实践通路展开论述。研究发现,东北三省冰雪产业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运动方面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与优势,但仍存在动力机制不足、联动层次偏低、运营管理短板、国内外双重压力削弱原始竞争优势等现实困境。东北三省应以强化顶层规划设计、突破制度约束、推动要素优化配置与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为实践通路,促进冰雪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 殷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4): 16-23. doi: 10.12163/j.ssu.20230090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新《体育法》)已开始实施,为依法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了保障。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新《体育法》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体育法》具有助推青少年体质健康国家战略、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要求、直面青少年体质健康现实问题、擘画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蓝图的价值意蕴;新《体育法》从确立优先发展地位、重视不同群体、立足完整成长周期、明确主体职责要求、构筑立体活动体系等方面,目标指向全方位、全人群、全过程、全领域、全覆盖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贯彻新《体育法》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实践,要完善考试和监督办法,健全相关机制,制定配套法规,不断开创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