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体育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我国体育产业仍处发展初期,覆盖范围广泛,需要明确战略定位导向,研究提出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包括"劳动密集型体育服务业"优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体育用品制造业"稳步发展以及"知识密集型体育服务业"协调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定位。降低投资审批门槛、加强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引导社会海外资本投入是"优先发展战略"的基础保证,知识产权保障制度完善与健全是"稳步发展战略"的核心关键,扩大外资投入、完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保证"协调发展战略"得以贯彻的重要手段。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城市空间分析理论视角下,对公园、广场、滨水区、度假区、商业综合体等主要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缘起、主要类型、主要功能及在我国的现实发展状况等进行了分析和审视,进而提出了按照日常、周末、假日三级都市圈布局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具体设想。
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官方网站下载2004-2014年期间颁发的160项科学技术奖励,并对其标题进行人工录入和分词。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和绘图软件Netdraw,绘制出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通过分析解读图谱,梳理出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科研的新特征。结果显示:着眼为中国体育事业服务是我国体育科研工作的中心任务;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国民体质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新热点;社会转型是影响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新背景;体育产业、体育赛事、职业体育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注重"科学性"与"传统性"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新特色。
广场舞虽然是中国最为流行的全民健身运动之一,但是目前存在的"扰民"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规范广场舞。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城市体育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目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并从社会结构功能论视角,对L市广场舞这种参与度高、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分析。广场舞已经逐渐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其形成与发展都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结构下的功能:适应环境,目标获得,整合为一个整体,对越轨行为的控制。进一步阐述如何对L市广场舞中出现的越轨行为进行综合控制并构建多因素模型,为城市体育健身活动如何保持内在结构功能的协调性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基于符号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对体育符号所依托的主要基础理论、体育符号概念相关概念、国内外符号研究现状、国内外体育符号研究特征和研究动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体育符号在未来的发展中,呈现体育符号研究领域由竞技体育文化向传统体育文化转变、应用理论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研究层次由表层向深层转变、研究内容由宏观到微观转变、研究人员由体育传媒学者向体育社会学者转变的发展趋势。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优秀运动员进行深度访谈获得详实的质性资料,运用生命历程理论梳理优秀运动员个案的生命轨迹,分析其社会化过程的异质性,找出运动员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运动员社会化过程存在"孤岛期";"孤岛期"社会化过程的异质性,使得其退役后的再就业、生活及融入社会等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以破解"孤岛期"社会化过程存在问题为原则,提出促进"孤岛期"正常社会化、创造"孤岛期"后的就业环境、打开"孤岛期"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对策,并提出了具体举措。
从高等教育价值观"三点论"视角考察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个体人本价值视角来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可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与生命质量的提升,满足个体生命和生存需要,满足个体享受生活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提升生活的尊严。从社会服务价值视角来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可以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高素质人才,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从学科发展价值视角来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有利于确立大学体育学科地位,推动大学体育学术研究发展,促进体育学科专门人才培养。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全民健身的政策体系出发,揭示其发展困境。体育产业新政丰富了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内涵,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构建全民健身发展路径,一方面要强化全民健身理念,改革政府考核体系,强化政府推进全民健身责任感,同时多形式、多主体地向公众宣传全民健身理念;另一方面要增加全民健身资源,加快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开发现有场地,加大全民健身指导人员培养力度的同时积极吸引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基层政府管理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服务全民健身事业。
为了进一步探讨运动动机与运动心理疲劳的关系,引入时间管理变量,检验其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175名运动员为被试,采用运动动机问卷、时间管理倾向问卷、运动心理疲劳问卷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运动动机对运动员时间管理和运动心理疲劳均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时间管理能负向预测运动心理疲劳。2)时间管理在运动动机与运动心理疲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为17.3%,应加强运动员时间管理的教育培训、团体辅导,充分发挥好时间管理的效益。
以认知神经科学为视角,以省队击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用专家-新手研究范式,借助眼动与事件相关电位(ERP)同步采集技术,研究静态运动情境下击剑专家进行技术动作预判的行为、眼动及脑神经活动的优势特征,以揭示击剑专家视知觉预判的可能优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击剑专家的技术预判过程具有视觉搜索效率高、识别速度快、动用的心理能量或占用的心理运算资源少等特点,其可能的预判优势机制为脑区激活时间进程短、脑神经活动水平低。
为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法治化建设必不可少。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法治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对我国相关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在讨论人们健康观变化的基础上,回顾运动健康管理研究情况,进而阐述公共运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论证服务模式运行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随着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启动实施,服务外包运营模式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项目中逐步得到推广,而合理选择、规范管理场馆服务外包承接商就成为关键环节。结合我国场馆发展现状,在对场馆服务外包承接商选择决策机制的实施动因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外包承接商选择决策机制假设性理论框架,涵括承接商选择管理组织体系的建构方案、选择操作过程的设计优化和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解释,为科学选择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外包承接商提供理论支持。
社区体育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以长春市为试点,采用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对长春市社区体育公益性岗位服务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创新性的服务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管理、体育设施服务、岗位培训、信息网络、考核评价5方面,全方位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健身服务。
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体坛周报》《辽沈晚报》和《南方都市报》关于北京残奥会、伦敦残奥会的新闻报道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报道规模、报道体裁、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4个维度进行深度解析,总结现状。指出我国报纸媒体残奥会报道面临的6大困境,并从提升国家对于残疾人体育工作扶持力度、构建多栖化高素质残奥会新闻报道团队、塑造残奥明星形象扩散其舆论领袖效应、强化议程设置传播残奥会正能量、加强残奥会报道人文关怀回归生活本真、构筑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残奥会传播生态等方面提出具体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媒体残奥会报道和残疾人体育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以4大门户网站移动新闻客户端2014年巴西世界杯和2015年足球亚洲杯报道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传播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移动新闻客户端大型体育赛事传播困境为传播主体层面——生产方式变革导致信息把关缺失;传播内容层面——意义迷误碎片切割消解体育本质;传播形式层面——社交媒体崛起引发赛事版权危机;传播受众层面——个性定制导致用户观赛视域狭窄;传播生态层面——场景依赖茧房社交弱化族群效应。并针对以上问题从建构多角色新媒体赛事监管体系、依托赛事整合资源渲染体育魅力、版权分销与自制短视频并轨行进、改变出版逻辑拓宽用户观赛视野和场景革命规避族群隐性麻醉效果等5个维度提出发展策略。
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十二运网络传播内容中辽宁城市形象传播内容为研究案例,分析十二运官网、新华体育、腾讯体育十二运报道专题,将城市形象概念设定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一级指标,通过传播主体、传播议题、传播方式和传播形式4个维度对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内容与方法进行解析,查找问题,寻找方法,以新媒体视角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形象网络传播提供操作经验与方向启发。
以沈阳市某初级中学肥胖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肥胖初中学生身体形态、心肺机能和身体素质相关测试指标的测试与分析,找出肥胖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中存在的问题,为肥胖学生运动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等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结果表明:1)肥胖学生体重、围度和WHR大于正常学生;肥胖男女生之间身高、体重无差异;肥胖男生颈围、腰围大于女生,WHR有差异。2)肥胖学生肺活量大于正常学生,但肺活量/体重值小于正常学生;肥胖学生的最大摄氧量小于正常学生,且心率储备也不及正常学生。3)肥胖学生握力、背力大于正常学生,但俯卧撑(男)/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等指标结果小于正常学生。
目的:通过观察长期冬泳对老年性激素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长期冬泳锻炼对调节老年人性激素水平以及改善机体低炎症状态的作用。方法:选取长期冬泳锻炼老年男性25人为冬泳组,取沈阳市辽河社区同龄老年男性20人为对照组,实验前冬泳组、对照组均进行身体检查为正常。冬泳组老年人继续保持5次锻炼以上/周,指标测试时间为2013年1月、2013年4月及2014年1月,持续冬泳时间约6个月。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T、E2、L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试血清TNF-α、IL-6和APN水平。结果:冬泳组血清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保持相对稳定和较高的水平,血清E2、LH变化不明显;冬泳组血清TNF-α水平的自身比较呈明显下降(P<0.01)和P<0.05),而血清IL-6、AP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冬泳锻炼有提高老年人血清T水平及降低血清TNF-α、IL-6水平的作用。
通过悬吊运动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其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效果。40例符合纳入标准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药物和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训练上增加SET练习,每次练习持续时间为30 min,每周5 d,共进行8周的治疗。分别在实验前后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研究结果表明,悬吊训练后TUGT测试实验组用时显著性降低(P<0.05),FMA-L值与BBS测试得分上,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步态参数表现出步速增加,步长增大,步频增高,步宽降低的特点。表明悬吊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以人大附中三高足球队20名U-17男子足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运用随机分组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7项灵敏素质测试与下肢爆发力测试结果两组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实验组进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抗阻力量训练,训练8周后对灵敏素质与下肢爆发力测试,结果发现实验组训练前后下肢爆发力呈现差异具高度显著性(P<0.01),7项灵敏指标成绩均差异具高度显著性(P<0.01);对照组训练前后下肢爆发力呈现差异具显著性(P<0.05), 7项灵敏指标成绩差异具显著性(P<0.05)。运用t检验分析发现,8周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下肢爆发力差异具显著性(P<0.05),3项灵敏测试差异具显著性(P<0.05),4项灵敏测试差异具高度显著性(P<0.01),提高比例实验组均比对照组大。研究结果表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比传统抗阻力量训练能有效的发展足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和灵敏素质。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所发生的攻击性行为一直是我国体育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运动员这种不良行为的发生是运动场上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对研究篮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访谈、个别访谈和质性研究,确定诱发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攻击性行为的几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往往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同性别、年龄、级别、场上位置、训练年限的篮球运动员其诱发攻击行为的因素也不尽相同,主要因素包括他人因素、外界环境、思想动机、个体因素和心理素质5个方面。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方法,通过对影响打击效果的两种不同技术腾空转身后摆腿打击时间、方向、速度和隐蔽性三维数据对比分析,得出转膝前旋脚跟技术腾空转身后摆腿打击效果好,并进一步从技术细节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出缩短打击时间、提高打击速度和隐蔽性的细节技术,目的是提高腾空转身后摆腿动作质量,促进腾空转身后摆腿在散打比赛中的常态使用,使其不再成为少数运动员专属技术或独门绝技在散打比赛中运用,促进散打比赛技术应用的全面性,提高散打比赛的观赏性。通过分析得出转膝前旋脚跟技术腾空转身后摆腿打击效果好于不转膝前旋脚跟技术腾空转身后摆腿;转膝前旋脚跟技术腾空转身后摆腿与不转膝前旋脚跟技术腾空转身后摆腿在打击方向方面差距较小,两种技术都显示出非常高的横击水平;转膝前旋脚跟技术的技术优势在于转膝前旋脚跟、打击腿屈膝提膝、向打击点侧前方展髋蹬伸,利用小腿鞭打打击目标,有效缩短腾空转身后摆腿打击脚空中运行打击时间,提高打击速度和隐蔽性。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构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模型,以期为提升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提供对策。研究结果发现,利益冲突、政策资源、监督管理、政策调控是显著影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因素,监督管理对执行力的影响力最高,其次是政策调控和利益冲突,最后是政策资源。为保障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建议通过组织创新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执行驱动力,做好政策调控;优化制度建设,化解利益冲突;统筹政策资源,兼顾政策资源利用率。
通过对1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状况,比较了体育社团大学生(314人)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584人)在体育锻炼行为、体育社团影响作用感知上的差异。分析表明:1)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率较低,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高校体育社团锻炼项目发展不均衡;3)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有正向影响且显著,体育社团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时间、强度、频率、坚持性上显著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4)体育锻炼行为与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的感知显著正相关,是否参加体育社团是大学生对社团影响作用感知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通过加强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引导体育社团繁荣发展而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的政策建议。
为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建立起优秀武术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武术文化,重点从文化学角度立足于文化学所面对的三方面"人自身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武术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提炼概括。指出:中华武术形成了促进人体自身和谐统一的特殊技术体系,出现了关注人际和谐的技击文化,展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并对每一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
针对导引养生理论认知中"娱人致趣"原理缺失的现实问题,采用文献、访谈与观摩法,从整体论哲学视角探究该运动项目的致趣要素。认为作为起源时最初规则与规律的"体畅、神愉"一直是导引养生发展的核心致趣要素。导引养生起源于偶然伸拉产生的"肢体快适",又因"心理快适"而发展壮大,并产生"永恒的新颖与新奇",成为娱人致趣的根源,同时对现代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原理,提出注重功理与作用讲授及加强桩功练习等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