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2-25
      
  • 全选
    |
  • 程文广, 刘兴
    2016,35(1): 1-6,12.
    摘要 ( ) PDF (276 KB) ( )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失范理论的视角剖析当前体育教育价值诉求失范的成因,即价值诉求层面、社会发展层面、规范层面、行为层面的失范,构建了当前体育教育价值诉求失范规制路径,即抓住方向与根本问题,以科学价值体系引领体育教育价值诉求实现;建立保障与约束机制,以制度创新保障体育教育价值诉求实现;摒弃功利与短视行为,以认识提高来践行体育教育价值诉求。以期促使体育教育价值诉求由失范状态回归有序状态。

  • 博士论坛
  • 孙科, 乔凤杰
    2016,35(1): 7-12.
    摘要 ( ) PDF (471 KB) ( )

    足球作为了解不同文化特质的载体,能够体现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与创造精神。从历史生成的语境来看,正是中国文化中"野蛮性"和"现代性"文化基因的驯化和缺失导致了足球发展的落后。中国足球文化要在现实生命体验中唤起人原始野蛮本性意识的觉醒,更要在发展中体现出现代化应有的行动思维,而这两种精神特性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造就狂野不失理性的大格局、大境界足球。中国足球的改革是一场文化运动,其进程集中反映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保守与激进的思潮博弈,是新权威主义路线理性选择的结果。从实然的角度来看,中国足球文化要引入西方理性思维,推崇尚武精神,为下一代的足球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应然的角度来看,中国足球文化的建设必须从娃娃抓起,创新与少年儿童相匹配的足球软文化,从而缔造新的国民性。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浦义俊, 吴贻刚
    2016,35(1): 13-20.
    摘要 ( ) PDF (517 KB) ( )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历史转型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以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国内外时代背景为切入点,分析了影响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多维因素,主要包括政党及执政理念更迭、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精神激励与文化重塑。其次,着重分析了英国政府职能转变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为体育政策规划职能由着力关注大众体育转变为高度关照竞技体育,由此调转了英国竞技体育发展航向;体育管理改革职能由社会自治转变为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由此强化英国竞技体育发展动力;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由单一的场地设施供给转变为多元化的竞技体育服务供给,由此提升了英国竞技体育发展层次;体育人才培养职能由传统的俱乐部和学校培养转变为系统性的高水平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夯实了英国竞技体育发展基础。最后指出了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对我国的启示。

  • 贾文彤, 郝军龙
    2016,35(1): 21-24,49.
    摘要 ( ) PDF (648 KB) ( )

    参考中外文献,对斯堪的纳维亚3国体育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3个社会民主国家的体育政策体现的是社会法团主义特征,随着体育全球化、商业化、政治化进程的加快,这3国的体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逐渐向多元主义迈进。我国正在经历着体育政策制定的重大转向,应该汲取这3个国家体育政策特征中的合理内容,为实现体育强国提供有益参考。

  • 林勇虎, 林正根
    2016,35(1): 25-28.
    摘要 ( ) PDF (364 KB) ( )

    在我国积极引导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关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协同创新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认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两大产业间的关联性是协同创新的前提;满足市场需求是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资源共享是协同创新的基础;合作行动是协同创新的路径。两大产业融合过程中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创新内容及创新过程共同构成协同创新体系,应该从企业、产业及政府管理3个层面系统推进协同创新。

  • 张森, 李明, 洪叶
    2016,35(1): 29-35.
    摘要 ( ) PDF (407 KB) ( )

    利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中美两国职业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动机进行比较,识别中美两国职业体育消费动机的异同。研究发现,经过完善与优化的职业体育消费动机模型能够有效、可信地对中美两国职业消费者的消费动机进行测量,中美两国职业体育消费者在样本特征、俱乐部认同感、消费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我国职业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易受对球员感兴趣、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家庭等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动机因素影响,美国职业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则易受球队认同感、成就感、运动技能和娱乐等动机因素影响。

  • 郑萌
    2016,35(1): 36-43.
    摘要 ( ) PDF (741 KB) ( )

    为深入发掘足球运动多元社会功能,争取更多社会共识支持,服务社会发展进步,助力中央足球发展改革战略,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根据综合国力构成要素,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科技6个角度分析足球运动发展倒逼中国社会全面改革的价值意义,认为:1)足球运动可以代替战争这一人类社会竞争最高形式,为社会发展提供变革动力,通过变革促进社会资源整合利用效率提高,在建设、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对外友好交流同时,培养奋发向上的民族意志和凝聚力,服务综合国力整体提升;2)从成功所需因素角度,在相同地缘、社会文化和外交联盟背景下,奥运象征核战力,足球象征常规战力,奥运和足球两种"和平年代的战争",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促进作用,奥运激励精英先富,足球要求全民共富。美国常规战力要由其美式足球运动和女子足球所获6个世界冠军体现。

  • 李建军, 万翠琳
    2016,35(1): 44-49.
    摘要 ( ) PDF (503 KB) ( )

    为探索体育赞助匹配度与品牌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以体育用品企业(安踏和匹克)的体育赞助营销活动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结构方程模型、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赞助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中赞助匹配度与事件偏好度的作用。研究得出,在赞助品牌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塑造中,赞助匹配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赞助匹配度对消费者形象具有一般性的正向影响;在赞助匹配度影响品牌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事件偏好度具有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 杨晓晨
    2016,35(1): 50-54,81.
    摘要 ( ) PDF (692 KB) ( )

    运用偏离值指标,以2012年的数据对我国大陆地区(不包括港澳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健身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偏离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发达地区居民健身消费水平总体不及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健身消费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大于欠发达地区。从转型期制度不确定性对健身消费的影响、消费结构中其他消费对健身消费的影响、非经济性健身需求对经济性健身消费的影响、健身市场环境对健身消费的影响、专业健身教练数量与水平对健身消费的影响5个方面分析了发达地区健身消费支出滞后性的原因。提出建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加强居民健身消费意识向消费行为的转化,培育消费主体;适度增加政府投入,适当调整投入方向;完善健身市场环境,培育市场主体和大力培养健身指导人才,引导健身消费促进发达地区健身消费支出。

  • 费郁红, 张稼旭, 姚小林, 韩冰
    2016,35(1): 55-58.
    摘要 ( ) PDF (365 KB) ( )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冬季体育文化的发展。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出发,以传承与保护我国冬季体育文化为目的,分析文化自觉对我国冬季体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为我国冬季体育文化发展献计献策。研究认为完善生态环境、激发文化自觉能够推动冬季体育文化发展;探索自觉的优秀体育文化发展模式可以寻求冬季体育文化的超越与创新;注重学校教育及社团的文化自觉意识,将有助于实现冬季体育文化的保护。

  • 王洪彪, 刘红霞
    2016,35(1): 59-66.
    摘要 ( ) PDF (577 KB) ( )

    通过考察制度性"举国体制"和词源性"举国体制"的源起,梳理了近30年媒体有关"举国体制"的论争。论争的舆论焦点集中在"举国体制"的特色论、成本收益论和中国模式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走向、李娜法网夺冠是哪个体制的胜利和足球职业化反思与批判成为"举国体制"论争的高潮。最后指出,两个舆论场的共生与融合必须根植于公共利益考量之下,"举国体制"举公共利益之"制"是中国体育未来发展方向。

  • 荣霁, 杨兆山
    2016,35(1): 67-72.
    摘要 ( ) PDF (407 KB) ( )

    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价值理念经历了从政府包办到协同治理的过程。但是,目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在制度安排、覆盖范围、资源配置等方面没有完全体现出协同治理特征,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教育存量,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协同治理的制度设计,实现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全覆盖,切实保障运动员文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完善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协同治理模式,并实现善治的发展路径。

  • 杨剑, 郭正茂, 季浏
    2016,35(1): 73-81.
    摘要 ( ) PDF (470 KB) ( )

    锻炼行为理论模型可以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锻炼行为,提高个体锻炼水平,促进健康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基于个体、群体、组织3个不同层面的锻炼行为理论模型,反映当代锻炼行为理论模型发展的最新前沿,揭示锻炼行为理论在指导干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锻炼行为理论的发展实现从理论研究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指导实践应用,研究视角从关注个体转向关注群体,锻炼行为理论的运用策略发生了转变,锻炼行为理论模型的不断创新开启了锻炼心理学发展的新纪元。有效的干预建立在理论之上,研究者应根据新的、更加全面的锻炼行为理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未来锻炼行为干预的研究应强调干预方案和对象之间良好的联结点,注重方便实用的锻炼信息,积极的学习参与,技能培养、时间和巩固4个方面。

  • 运动人体科学
  • 樊申元, 靳二辉
    2016,35(1): 82-86,92.
    摘要 ( ) PDF (728 KB) ( )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运动对自然衰老小鼠骨骼肌自噬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36只8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衰老对照组(C)、衰老自主运动组(V)、衰老跑台运动组(F)。C组于鼠笼中正常饲养,V组和F组分别进行8周的自主跑轮运动和跑台运动。训练结束12~24h内,取腓肠肌,利用RT-PCR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V组PI3K(P<0.05)、PDK1(P<0.05)和Atg3(P<0.05)的mRNA表达均出现显著变化;与C组相比,F组PI3K(P<0.01)、PDK1(P<0.01)、Akt(P<0.05)、mTOR(P<0.05)、TSC2(P<0.05)、Atg3(P<0.01)、ULK1(P<0.05)、Beclin1(P<0.05)、LC3(P<0.05)和Atg7(P<0.05)mRNA表达均出现显著变化;与V组相比,F组PI3K(P<0.05)、PDK1(P<0.05)、Akt(P<0.05)的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结论:跑台运动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衰老小鼠骨骼肌的自噬水平。

  • 张学领
    2016,35(1): 87-92.
    摘要 ( ) PDF (857 KB) ( )

    目的:观察大强度力量训练间歇期进行不同强度恢复性运动(0%、40%、60%、80%和100%通气阈强度)对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探索大强度训练间歇期最佳恢复手段,为提高训练效果提供依据。方法:50名男子篮球运动员进行两组大强度力量训练,训练间歇期(3 min)进行不同强度恢复性跑台运动(运动强度依次为通气阈的0%、40%、60%、80%和100%)。安静时、训练后即刻、训练后2 min、4 min、6 min、8 min和10 min分别测定心率(HR)值,同时取指血测定血乳酸(LA)和肌酸激酶(CK)含量。结果:各组安静时和训练后即刻HR、血LA和CK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0%VT组HR、血LA、CK以及血LA清除50%所需时间(T50)高于其他各组(P<0.05),80%VT组HR、血LA、CK和T50低于其他各组(P<0.05),40%、60%和100%VT组HR、血LA、CK和T50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次大强度力量训练间歇期进行积极性恢复对于血LA廓清速率以及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消极性恢复,且以80%VT强度进行积极性恢复的效果最佳。

  • 张海平, 刘兴, 吴翊馨, 高岩, 成钊
    2016,35(1): 93-96.
    摘要 ( ) PDF (348 KB) ( )

    通过三轴加速度计对12~14岁中学生7 d的体力活动监测,分析不同活动日学生的体力活动与能量代谢状况,并依据轻体力活动的特点,对学生进行12周的周一至周五每天60 min、运动强度为50%~70%最大吸氧量的健身跑运动干预,研究健身跑对中学生心肺耐力的影响,为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科学指导等提供依据。体力活动采用三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测试,最大摄氧量测定采用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方案。结果显示:1)12~14岁中学生日常体力活动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学校学习期间,由时间多少依次为静坐、轻体力活动、中等强度活动和高强度活动,每天平均代谢当量介于在1~3METs之间,属轻体力活动。2)每天60 min运动强度为50%~70%最大吸氧量的健身跑对中学生的心肺耐力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马兆明
    2016,35(1): 97-102.
    摘要 ( ) PDF (429 KB) ( )

    基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创办初衷,审视高水平运动队近29年的发展历程发现:其办队绩效特别低下,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并伴随其衍生国家竞技体育资源浪费、高等教育不公平等现象逐渐突显。为此,本研究从转轨改制的思想入手,就高水平运动队转轨改制的必要性、转轨改制路径选择、转轨改制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转轨改制后如何运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基地由原来的"普通高校"转变为"高等体育院校";将管理组织机构由原来的"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共同管理"转变为"体育总局管理",实现国家竞技体育院校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 刘海燕
    2016,35(1): 103-108.
    摘要 ( ) PDF (427 KB) ( )

    为了解我国城市学生体育素养情况,运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我国部分城市中小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特征进行梳理。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城市学生体育素养比较,无论是不同城市、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均呈现显著差异;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水平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指标中均出现非常态发展特征,其中运动参与情况尤甚;我国部分城市学生目前体育素养发展还存在体育知识结构较差、运动参与状况差、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养成等问题。

  • 刘智丽, 刘青
    2016,35(1): 109-115.
    摘要 ( ) PDF (421 KB) ( )

    运用文献资料及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奥运周期第44~46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国主力队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各单项实力的对比研究,客观分析中国女子体操队在难度技术、稳定性及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女子体操高低杠和平衡木难度稍显优势,但完成质量与编排创新不足;跳马和自由体操难度发展严重滞后;成套动作稳定性不强,重大失误率较高;艺术美韵欠佳,个性风格不突出。针对存在问题为中国女子体操队备战里约奥运会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 宫彬
    2016,35(1): 116-121.
    摘要 ( ) PDF (1259 KB) ( )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等,通过对国际篮联三人竞赛体系以及我国目前三人篮球开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拟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三人篮球竞赛体系,为推动我国三人篮球运动,与国际赛事体系接轨,为国际大赛培养优秀的篮球竞技人才,为促进我国三人篮球运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王晓晨, 赵光圣, 乔媛媛
    2016,35(1): 122-128.
    摘要 ( ) PDF (527 KB) ( )

    身体作为一种包括肉体在内,更由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教育等意义复合而成且具无始无终生成特点的"思想性存在",为研究身体的变迁创造了契机;而学校武术以其迥异于学校体育的文化性、民族性,使得科学研究较之既有的以身体为线索来梳理学校体育思想的成果有着开展的必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对百年学校武术教育场域中的现象学身体行为在历时与共时维度进行了梳理,发现学校武术教育中历史铭刻的身体在民国、新中国与改革开放后3个长时段内的生成呈现国家身体、政治身体、个人身体的变迁。归纳了身体变迁中的历史特定性与规律性,并在个人身体的场景下提出了学校武术教育的身体模式,以期为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 袁金宝, 万炳军
    2016,35(1): 129-134.
    摘要 ( ) PDF (560 KB) ( )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审视研究,认为"本土振兴"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发展尤其重要。因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集体向外"的发展热潮正逐渐导致其民族地域文化色彩的脱落。长期的西方竞技体育维模意识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本土振兴过程中遭遇"文化差异、文化误读、文化自戕"的持续困扰。认为"文化差异"是民族传统体育本土振兴的"体育之惑""文化误读"是民族传统体育本土振兴的"信心屏障","文化自戕"是民族传统体育本土振兴的"隐性危机"。要打破这一困局,需要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即树立以我为主的本土崛起观念;从民族传统体育多元价值中找出路;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建设步伐;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体育"优势;在民俗活动中展现民族体育魅力;利用制度措施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加快民族传统体育进学校的步伐。

  • 唐明
    2016,35(1): 135-139.
    摘要 ( ) PDF (428 KB) ( )

    立足社会资本理论,解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阶段,探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研究结果显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步走向消亡的原因主要有: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任与认同的缺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失传和消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网络失去平衡等。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措施,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效地传承发展,为摆脱传承发展的困境提供思路,进而积极探索培养民族公共精神的基本面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 张雪莹, 何胜保
    2016,35(1): 140-144.
    摘要 ( ) PDF (444 KB) ( )

    图腾文化是鄂伦春族人早期认识自然的思维方式。原始古朴的自然图腾、动物图腾和神图腾信仰崇拜为多样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创设了条件,并表现在现实生活、传统游戏、民族间文化、节庆习俗、宗教祭祀等活动中。通过解析鄂伦春族图腾信仰文化、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图腾信仰崇拜与文化认同,在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的基础上,提出了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路径。研究认为:鄂伦春族图腾信仰文化分为自然图腾、动物图腾和神图腾3类,弓箭文化、舞蹈文化、游戏文化共同构建了鄂伦春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特有的内容谱系,图腾信仰崇拜意识的淡化、文化空间场域环境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缺位、生活环境及生存状态的变化制约引发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