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4-25
      
  • 全选
    |
    博士论坛
  • 董传升
    2016,35(2): 1-5.
    摘要 ( ) PDF (492 KB) ( )

    通过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由国家体育转向公共体育问题的回顾,分析公共体育的基本内涵和国家、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公共体育发展方式中的相互关系,阐述我国发展公共体育面临的国民性与公民性分立、公民理性和社会组织理性严重不足、政府组织理性过于强大等基础性问题,讨论我国公共体育发展战略路径选择——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以及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在这个战略路径中的作用,进而从体育发展方式的公共转向、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国民性与公民性整合3个角度论证了战略路径的基本构成和实现过程。

  • 赵洪朋
    2016,35(2): 6-11.
    摘要 ( ) PDF (428 KB) ( )

    目的:采用视觉搜索和预测相结合的训练方案对散打初学者进行专项知觉训练,揭示其知觉预测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方法:散打初学者16名,平均年龄(18.38±1.50)岁,均为男性,平均练习散打时间为(2.47±1.49)年,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人;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自变量为4周知觉训练,因变量为预测反应时、准确率、眼动及ERP成分P1和P3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1)实验组训练后预判反应时明显缩短,准确率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2)实验组训练后的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注视频率显著提高(P<0.05),训练后他们的注视点更为集中,对腿部注视时间明显减少,对对方躯干手臂的注视时间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前后没有明显差异。3)实验组训练后预判时P1、P3的潜伏期比训练前有所缩短,P1、P3的波幅有所减小,但前后差异不显著;对照组前后差异也不显著。结论:专项知觉训练可通过在脑中建立暂时的最优化加工策略,提升预判的准确率、速度和视觉搜索策略;但短期训练难以使信息加工策略达到自动化水平,不会缩短皮层激活时程,减少心理资源的消耗量。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夏正清, 周强
    2016,35(2): 12-18,25.
    摘要 ( ) PDF (947 KB) ( )

    分析博斯曼法案和财政公平法案对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经营治理的影响,旨在为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经营治理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发现博斯曼法案促进了职业球员在国际间的流动,但也导致了球员工资通胀、球员转会费高涨、俱乐部经营两极分化;财政公平法案促进了俱乐部理性经营,但也妨碍了经营的公平竞争;欧足联的原始性问题、欧足联与各俱乐部的价值取向差异和法案本身存在的不足等是影响法案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重视理性引援,关注人才培养;完善财务规则,确保公平竞争;维护法律权威,实施有效治理等是欧足联带给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经营治理的启示。

  • 李凤芝, 索烨, 刘玉
    2016,35(2): 19-25.
    摘要 ( ) PDF (523 KB) ( )

    为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发展,对美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成功主要取决与3个方面:先进的价值理念、科学的制度设计以及合理的路径选择。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在价值理念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在制度设计上,应该解决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与公众需求的矛盾;在路径选择上,应该采取适宜国情的多元措施。

  • 陈琳
    2016,35(2): 26-30,35.
    摘要 ( ) PDF (770 KB) ( )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提高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水平,需要学习和借鉴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本研究以美、英、德、澳、日、韩6国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特点,每个国家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制度创新点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发现各国制度创新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组建联合工作机构的机构创新、明确指标和目标的计划创新、适度市场化管理和放权的体制创新、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和充分利用综合性设施的平台创新、面向特殊群体开展差异化分众服务的内容创新、基于前期调查+跟踪评价的数据调查制度创新等。进而提出以完善的计划引导支持制度创新、购买供需匹配的体育公共服务、加快法人化进程发挥民间社团作用、优化购买环节使公共服务落地、提供分众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选择定量定性指标进行跟踪评价等6项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可行性建议。

  • 李群, 季浏, 虞轶群
    2016,35(2): 31-35.
    摘要 ( ) PDF (490 KB) ( )

    女性主义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体育锻炼、健身热潮的复兴,女性主义者对体育领域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的诉权不断增加,已经引起国际社会体育学的关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首先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然后梳理了西方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主要流派,分析西方女性主义体育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国内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研究提供启示与参考。

  • 孟祥军, 孟明亮
    2016,35(2): 36-43.
    摘要 ( ) PDF (565 KB) ( )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欧盟草根俱乐部为研究对象,梳理欧盟体育系统经费来源的结构、欧盟各国草根体育经费来源的5种模式,分析欧盟草根俱乐部经费来源的渠道、保障措施以及未来的优化路径。研究揭示欧盟草根俱乐部有多种经费来源途径,也有相应的法规保障,确保草根俱乐部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基于此,关注未来资金的可持续性;志愿者是未来草根俱乐部发展的一个趋势;俱乐部未来增加新的服务项目,创新赞助模式,提高抵御临时收入不足的能力,实现草根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 辜德宏
    2016,35(2): 44-51.
    摘要 ( ) PDF (936 KB) ( )

    为建立研究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理论框架,解析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定义、构成要素及结构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 1)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是由决定竞技体育发展的各种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推进竞技体育发展的手段、行为方式、发展道路、发展形态的集合。2)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5类要素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发展方向、服务对象、发展路径、发展形态。3)发展要素之间形成了以竞技体育发展的结构性要素为核心进行连接的层次结构,以及形成了以发展主体的作用为发力源,各要素之间产生作用的关系结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为选择机制、塑造机制、生成机制。4)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内部(要素)结构、外部结构、两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自身的结构模型,并表现出4种不同的结构模型。

  • 曹秀玲
    2016,35(2): 52-58.
    摘要 ( ) PDF (455 KB) ( )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实体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国民体质监测等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历史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还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城乡服务失衡、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唯有采取了加快观念转变、挣脱体制羁绊、狠抓制度建设等对策,才能逐步清除体育公共服务的制约因素并实质性保障广大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

  • 杨明, 邢中有
    2016,35(2): 59-65.
    摘要 ( ) PDF (446 KB) ( )

    当前国内有关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促进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理论框架体系的形成,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探析,一是界定了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的概念;二是认为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的特征是:主体关联性、地理集聚性、主体互动性、结构网络性;三是分析了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的优势,即基于规模、范围外部经济效应的成本优势,基于地理集聚性及网络效应的创新优势,基于市场竞争效应、集合效应的竞争优势;四是对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的类型、形成机制及其特点进行了阐述。

  • 杨志亭, 孙建华, 张铁民
    2016,35(2): 66-70.
    摘要 ( ) PDF (200 KB) ( )

    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宽松环境,催生了各种草根体育组织。运用文献资料法,以自组织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我国草根体育组织兴起背景,及其生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合法性、资源匮乏性、组织管理等困境,提出我国草根体育组织发展应遵循的加强法制建设、探寻合法身份认同、突破资金困境、寻求政府购买服务的培育路径,以求得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增强草根体育组织生存的能力,旨在为促进我国草根体育组织健康发展服务。

  • 潘丹, 刘欧美
    2016,35(2): 71-75.
    摘要 ( ) PDF (566 KB) ( )

    体育产业是一个边界模糊、外延不断扩大的产业,而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进体育产业边界的拓展。为此,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理论上厘清信息化驱动体育产业边界拓展的因素构成与作用特征,并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考察我国体育产业边界拓展的现状。从4个维度阐释信息化条件下我国体育产业边界拓展缓慢的原因,进而提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边界拓展的4个策略选择,以期从信息化的视角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 朱风书, 吴雪萍, 周成林
    2016,35(2): 76-81,111.
    摘要 ( ) PDF (737 KB) ( )

    为了考察不同身体活动水平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抑制能力的行为和脑电特征,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30名不同身体活动水平且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完成经典Go/Nogo抑制控制任务时的行为反应和EEG数据。结果显示:经常运动组的反应时间快于久坐组,经常运动组对于不良行为习惯相关图片的抑制成功率优于久坐组,且经常运动组在代表抑制能力的Nogo-P3效应更加明显。可见高身体活动水平的大学生对不良行为习惯的抑制能力更强,主要通过较强的抑制能力,进而降低其对不良行为习惯,例如烟瘾、网瘾等的渴求。

  • 运动人体科学
  • 张军, 曾凡星, 王大鹏
    2016,35(2): 82-85.
    摘要 ( ) PDF (4554 KB) ( )

    研究显示运动训练能激活mTOR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能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那么,运动训练和减量训练对心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下游信号通路有何影响?值得深入研究。研究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 3周大运动量训练组和3周安静对照组、3 d、6 d和2周减量训练组及相应的安静对照组。3周大运动量训练采用上坡跑、坡度10%、速度20 m/min的中等强度运动和26 m/min的大强度运动。然后进行减量训练,运动强度保持不变,运动时间由60 min减少到20 min。持续进行3 d、6 d和2周的减量训练。末次运动后12 h麻醉取血,取左心室肌。Western blotting测mTOR、p70S6激酶(p70S6K)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利用HE染色光镜观察。研究结果:3周大运动量训练和2周减量训练后,心肌组织的形态没有显著改变,心肌组织没有损伤。3 d减量训练组与安静对照组相比,mTOR(Ser2448)磷酸化有显著差异(P<0.05)。大运动量训练后,心肌p70S6K(Thr389)磷酸化显著增加(P<0.05)。减量训练后,心肌p70S6K显著减少(P<0.05)。S6K磷酸化和激活40S核糖体S6蛋白,有利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结论:减量训练造成心肌mTOR激活,对心脏有利。3周大运动量训练和2周减量训练后,心肌组织的形态没有显著改变,心肌组织没有损伤。3周大运动量训练后,心肌p70S6K(Thr389)磷酸化显著增加,促进蛋白质翻译,合成蛋白质。然而,减量训练后心肌p70S6K显著减少。S6K脱磷酸减少蛋白质翻译成分的合成,蛋白质合成显著下降。

  • 张静, 沙继斌, 张林, 张成岗
    2016,35(2): 86-91.
    摘要 ( ) PDF (1158 KB) ( )

    目的:拟验证有氧运动与多糖干预对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的血脂调节作用及抗炎效应。方法:①分别采用跑台训练及多糖灌胃作为干预手段;②形态学指标测定;③利用ELISA法测定血清脂质及炎症因子改变。结果:①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体重、Lee指数及脂肪系数均有明显上升;有氧运动及多糖干预可使上述形态学指标下降。②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血清脂质及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而HDL水平显著降低。③有氧运动及多糖干预均可使大鼠血清脂质与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降低,HDL水平显著升高。结论:高脂膳食诱导大鼠肥胖过程中同步伴有血脂升高,炎症反应加剧。有氧运动及多糖干预均可通过有效抗炎改善血脂,其中多糖的血脂调节作用更为显著。

  • 吕永强, 彭春政
    2016,35(2): 92-97.
    摘要 ( ) PDF (1306 KB) ( )

    目的:量化人体从直立到前屈90°运动过程中腰段椎体、纤维环、髓核最大Von mises应力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已有的脊柱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人体自重、外加负荷和肌肉力作用下,从直立到前屈90°腰部椎体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从直立到前屈90°运动过程中,随着前屈角度的增大,负重状态下腰部椎体的弯曲角度和整个椎体承受的载荷也随着增大,压力变化最敏感的是髓核;椎体皮质骨承受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值最大,椎弓根部是整个椎弓承受压力最大的区域;纤维环承受压力最大的区域在外侧部;随着弯曲角度的增大,作用于纤维环和髓核上的最大应力主要位于腰骶关节附近。结论:负重前屈运动中,通过增大脊柱的弯曲角度及重物靠近身体有利于减少肌肉的受力,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椎间盘、纤维环受力最大的区域位于腰骶关节附近,此处易发生腰部损伤。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刘峰
    2016,35(2): 98-105.
    摘要 ( ) PDF (612 KB) ( )

    随着教育、体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宏观指导者”转变为“学理提供者”,体育学理日益被体育思想所侵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价值分析法对体育学理进行以“体验”为核心的推理、论证。目的在于反思当前体育学理所呈现的问题,探究重塑体育学理的路径,使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有据可依。结果表明,体育学理中最具活力的体验性元素及其功能,均被体育思想的政策导向性所弱化、功利化,使其处于“异化”“僵化”的境地。以此,基于体育学理的逻辑,阐述其在体育实践中的“体验”意义,结论可鉴,体育学理具有体验应然性;体育活动是通过“体验”引起主体心理变化,以达到教育功能,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据此提出了“体育体验的规律”,提炼了体育学理体系新的内涵。

  • 彭召方, 刘鸿优, 国伟
    2016,35(2): 106-111.
    摘要 ( ) PDF (353 KB) ( )

    对团体球类赛事主场优势的研究是国外专家和学者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但对我国职业足球联赛的主场优势研究则相对较少。以2014赛季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所有240场比赛为研究对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判别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对此赛季不同实力参赛队在主客场对阵不同实力对手时的22项比赛技战术指标进行分析,对我国职业足球联赛主场优势进行探析。结果显示:1)在2014赛季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球队在主场取胜的概率比在客场取胜的概率高8.2%~21.7%;2)上游球队对阵上游球队时,主场球队的总射门、传球成功率、射门偏出、传中、角球5项技战术指标高于客场球队(P介于0.006和0.049);3)上游球队对阵下游球队时,上游球队在主场比在客场完成更多的总射门、射正门球、射门偏出、控球率、总传球、传球成功率、传中、角球(P介于0.000和0.007);下游球队在主场比客场完成更多的总射门、射门偏出、控球率、传中和角球(P介于0.000和0.019);4)下游球队对阵下游球队时,主场球队仅在射正门球(P<0.001)、传中(P<0.000)两项技战术指标中优于客场球队;5)同等实力球队相互对阵时,对主、客场技战术指标建立的判别函数不具备显著性;上游球队对阵下游球队时,对上游球队主、客场技战术指标建立的判别函数显示射正门球、总传球、被犯规为显著性贡献指标,对下游球队主、客场技战术指标建立的判别函数显示控球率、总传球、传中、失球、黄牌为显著性贡献指标。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不同实力球队在主、客场比赛中实施技战术策略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 岳冀阳, 荣霁
    2016,35(2): 112-117.
    摘要 ( ) PDF (387 KB) ( )

    为了提高我国高水平女子篮球队伍的竞争能力,为球队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对2014—2015赛季WCBA联赛各参赛队伍的基本结构、进攻能力、防守能力、攻防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WCBA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队员居多,没有形成老带新的梯队,身高呈现高大化,符合当代世界优秀女篮运动员的特点;山西、北京、江苏和八一四强球队攻防评级主要集中于A、B,攻防比较均衡,外援发挥对其名次影响很大;5~12名球队因攻防评级不均衡、重攻轻守或重守轻攻影响其前后排名,评级靠后的球队整体进攻及防守实力较差,外援水平不佳,攻守失衡。球队RSR攻防能力评价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各队的整体攻防能力,12支WCBA球队最终比赛排名与RSR排名呈非常显著性相关。

  • 年青, 柴娇
    2016,35(2): 118-122,134.
    摘要 ( ) PDF (836 KB) ( )

    以38名不同等级篮球运动员为被试,采取客体工作记忆与场景搜索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探讨篮球运动员客体工作记忆对场景搜索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无论有无客体工作记忆,不同等级篮球运动员组别之间搜索正确率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加入客体工作记忆以后,不同等级篮球运动员组内之间的搜索正确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不同等级篮球运动员经过组间比较与组内比较,反应时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不同等级篮球运动员客体工作记忆的正确率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通过客体工作记忆引入场景搜索任务的方式,研究不同等级运动员在进行任务时的差异并进行理论解释,以期对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姜南
    2016,35(2): 123-127.
    摘要 ( ) PDF (411 KB) ( )

    基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现状,聚焦青少年“身体”的根本需求,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方法,对武术运动对青少年身体的规训作用进行探讨。结论:传统武术的个体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可对青少年身体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以及自然属性进行综合规训与救赎,以完成“内强外壮”“尚武崇德”“和谐平衡”的身体规训目的,并通过“政策保障—学校实施—社会强化”三维一体的保障体系,形成“人自身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的青少年健康促进模式。

  • 周家金, 孙庆彬
    2016,35(2): 128-134.
    摘要 ( ) PDF (860 KB) ( )

    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和例证法,以人类学的文化层次理论和“深描”方法为依据,以单个体育项目为研究视角,探析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的调查整理方法,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研究等提供支持。研究认为,调查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应考虑体育价值观的存在特性——隐身性、弥布性、稳定性和系统性;调查的切入点有体育器物、体育制度、体育行为、体育环境要素和体育历史要素等;应采用以“深描”为主的综合调查分析法;应将调查到的体育价值观信息进行整理:首先甄选出核心体育价值观,然后以核心体育价值观为统领,对调查来的价值观内容进行分层聚类,构建出完整的体育价值观体系。

  • 罗孝军
    2016,35(2): 135-139.
    摘要 ( ) PDF (369 KB) ( )

    以哲学认识基础和逻辑学方法差异为出发点,对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研究中出现的各种观点思维方法特征进行梳理与归纳,认为论争有助于研究的深入,但是研究者应该反思目前研究方法导向下的认识差异,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认识争论各方的研究路径与思维特征,厘清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各自概念的本质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研究得出民间体育是上位概念,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是其下位概念,既相互包含,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现有基础上,应借助人类学田野调查实证研究方法,让文化回归生活,从质性研究出发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各相关主体的文化本源。

  • 王芒, 张胜利
    2016,35(2): 140-144.
    摘要 ( ) PDF (775 KB) ( )

    地域武术文化承载了地域的历史、文化信息,厘清其内容是研究地域武术的重要一环。运用地域文化的理论,分析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文化区域的区别与联系,探讨如何确定地域武术文化的内容。研究认为划定武术文化区的精确范围,动态地看待武术概念是确定地域武术文化内容的前提,提出对地域武术文化内容按照地域、时间和武术概念进行三维定位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内容体系;地域武术文化内容体系包括武术拳种、器械、人物、典籍、少数民族武术等本体武术文化,同时还包括史籍、文学艺术、民俗宗教、历史遗存以及武术组织、事件、产品、制度、武德等相关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