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8-25
      
  • 全选
    |
    专题研究
  • 胡佳澍
    2017,36(4): 1-5,11.
    摘要 ( ) PDF (456 KB) ( )
    中国足协实行脱钩后,组织性质的变化必然要求政府与协会关系的变化。以政社分离为切入点,应用文献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用嵌入性治理理论审视当前中国足协的改革。首先,介绍了嵌入性治理应用于中国足协转型的可行性,探讨了政府嵌入的边界和程度;其次,从制度和组织两个层面分析当前中国足协中的政府嵌入行为;最后,提出政府嵌入中国足协的问题及优化建议,为体育管理体制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 张辉
    2017,36(4): 6-11.
    摘要 ( ) PDF (760 KB) ( )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解析荷兰足球体能训练基本理论,并结合运动生理学相关知识以及不同体能水平运动员体能差异实践特征,从体能消耗的目的任务入手,归纳总结出以完成战术任务为基本出发点、以提高运动员跑动能力为主要切入点、以评价动作次数与动作质量为核心指标的荷兰足球体能训练理论。研究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足球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并结合比赛实践,提出荷兰足球体能训练的核心理念;旨在对我国现有足球体能训练理论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为提高我国足球体能实践水平提供参考。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郑志彬, 董雪莹
    2017,36(4): 12-18,24.
    摘要 ( ) PDF (771 KB) ( )
    实现我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共识,但是,对于“均等化”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均等化的目标,政府和学界尚无定论。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进行解析,提出我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逻辑轨迹应是以社区为单位构建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以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其他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城乡在占有的体育场地数量、质量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并阐释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体育“举国体制”和城乡人口密度不同等。提出要构建我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路径,包括在起点上确定以社区为单位构建城乡体育服务均等化这个战略目标,在过程上要注重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在结果上注重社区的差异性和群众的满意度。
  • 王志文, 沈克印
    2017,36(4): 19-24.
    摘要 ( ) PDF (421 KB) ( )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视角,阐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涵及研究过程,结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困境,提出整体性治理的路径。研究认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是国家为了增强全民体质、改善人民生活所实施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给和治理中存在碎片化困境,政府和社会共同供给的局面混乱,供给信息碎片化导致决策机制不完善,标准化体系尚未形成。提出构建政府社会协同供给机制,以信息化供给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路径,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的创新治理模式。
  • 李轶君
    2017,36(4): 25-30,41.
    摘要 ( ) PDF (685 KB) ( )
    以美国体育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归纳分析法,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及企业并购相关理论成果,对美国体育企业并购案例进行梳理、分析、讨论,以求发现美国体育企业并购的最新规律与策略。研究发现美国体育企业主要并购策略包括在资源因素主导下追求成本优势,在资源、功能和技术因素主导下追求产品优势,在市场及功能因素主导下追求拓展市场和降低经营风险的竞争优势。美国体育企业并购时对竞争优势往往存在复合式需求;并购主要涉及企业基本活动而非支持活动。另外,美国反垄断法律规定使得美国体育企业并购较少在竞争对手之间发生。以上研究成果对于我国体育企业并购经营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 赵乐发, 李军岩
    2017,36(4): 31-35.
    摘要 ( ) PDF (432 KB) ( )
    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不强,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大众需求。依据战略管理中经典的“钻石模型”分析框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了当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现有条件,并剖析了制约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障碍性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策略:深化健康理念宣传,全面激发休闲体育需求;加强政府宏观指导,逐步推进大中型休闲体育企业建设;规划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快实现休闲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休闲体育专业人才资源的丰裕度。
  • 孙元芳, 宝红升, 邢昊天, 郝帅
    2017,36(4): 36-41.
    摘要 ( ) PDF (402 KB) ( )
    为推动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必要对国外成功的体育治理经验进行借鉴。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德国大众体育治理的特点、产生的动力和运行机制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德国体育治理是以地方自治为核心的多元化治理主体参与、网络化的治理结构和运用民主化、法制化的治理方式和手段,有效地促进了德国大众体育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在对德国体育治理成功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众体育治理体系的基本思路。
  • 郝海亭
    2017,36(4): 42-48,83.
    摘要 ( ) PDF (853 KB) ( )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财政补助政策。研究认为,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程序制定部门化、理论研究不足、“经济人”和功利观念、体制制约、资源匮乏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了政策及其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政策主客体、体制机制环境与利益相关者等存在的困境与实际,提出推进政策法律地位确立、加强理论研究、更新观念、加快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执行标准、完善政策监督和评价体系等政策优化建议,促进政策有步骤地修正和完善。
  • 王琼, 唐翰林, 李征
    2017,36(4): 49-57.
    摘要 ( ) PDF (611 KB) ( )

    以CBA 2012—2017赛季电视转播内在质量变化为主线,主要运用实地调查法、录像观察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CBA电视转播所表现出来的由表面形式化到内容专业化、由电视娱乐性到篮球专业性相互贯通的发展过程进行详细地剖析:1)回顾CBA2012—2017赛季电视转播的发展历程,包括CBA电视转播受关注度情况以及转播团队、制作标准(硬件、软件)的统一化建设;2)在CBA电视制作标准化统一框架下,根据实际CBA电视转播中的字幕、慢镜、景别切换的相关内容归纳出篮球专业化要求,并通过不同赛季比赛画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挖掘出转播要素与篮球专业素养互融的痕迹和形式,为今后CBA电视转播的实际操作提供理论借鉴。3)提出思考,认为CBA电视转播的篮球专业化理念、转播要素与篮球专业素养的互融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转播人员篮球专业素养的欠缺、跨学科人才的稀少成为今后CBA电视转播比肩国际先进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

  • 运动与健康科学
  • 高婉娜, 张海平, 刘兴, 高岩
    2017,36(4): 58-63.
    摘要 ( ) PDF (336 KB) ( )
    通过对沈阳市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的体质测试,分析不同年级幼儿的体质状况及年龄变化的体质指标特征,并针对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的不同体质水平,建立较为科学的评价等级体系,为我国幼儿园不同年级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幼儿体质等级的评价等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身高、体重均逐渐增加,灵敏性素质逐渐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逐渐增强,平衡能力逐渐增强。(2)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同性别相同指标测试结果间均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为幼儿园不同年级幼儿制定不同的体质评价等级标准提供了依据。(3)根据统计学百分位数法划分评价等级标准,选择各体质指标第10、25、75、90百分位点测试结果制定的幼儿体质指标五级评价等级体系,对我国幼儿园不同年级幼儿体质等级的评价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赵泽霖, 汪宏莉
    2017,36(4): 64-69.
    摘要 ( ) PDF (989 KB) ( )
    目的:评价33℃高温环境(相对湿度:65%)定量负荷运动中口服CAF对体温调节及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溶菌酶(LZM)的影响。方法:14名男性耐力运动员以50%最大负荷分别完成两次40 min(60转/分)功率自行车运动。咖啡因(CAF)运动实验,口服运动饮料(3 ml/kg体重)按6 mg/kg体重加入CAF,对照运动实验口服等量的运动饮料。连续测定直肠温(核心体温)、皮肤温,测定运动前60 min、运动前即刻、运动20 min、运动后即刻唾液sIgA、LZM浓度。结果:核心体温在运动30 min至恢复期,CAF运动实验低于对照运动实验,平均皮肤温在运动20~30 min,CAF运动实验低于对照运动实验。唾液sIgA水平,CAF运动实验与对照运动实验相同时间点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唾液LZM水平在运动20 min、运动后即刻低于对照运动实验对应时间点(P<0.01)。结论:高温环境口服CAF能够抑制男性耐力项目运动员运动中核心体温和皮肤温度的升高,并降低唾液LZM的水平。
  • 苏晓红, 李炳光, 田英
    2017,36(4): 70-76.
    摘要 ( ) PDF (430 KB) ( )
    为了解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因素,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健康行为生态学模型进行简单的理论梳理和分析,并以该模型为视角分别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区层面和政策层面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寻求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并通过有效的途径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参与动力、体质健康保障是青少年产生体育锻炼行为及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因素;家庭健康意识和经济及教育环境、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学校锻炼环境、社区的设施保障、价值观和群体影响力等因素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变化发展的方向;体育行政执行和政策资源保障因素是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巨大推动力量。
  • 曲辉, 姚家新, 石建国
    2017,36(4): 77-83.
    摘要 ( ) PDF (389 KB) ( )
    为了检验锻炼坚持性、锻炼成瘾的流畅体验理论,探索坚持锻炼个体与锻炼成瘾个体特质流畅的特点与差异,采用《特质流畅量表-2》(DFS-2)、《锻炼成瘾量表》(EAI)和自编问卷对459名大学生的特质流畅、锻炼成瘾和锻炼坚持性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特质流畅与锻炼坚持性、锻炼成瘾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49(P<0.01)、0.209(P<0.01);锻炼成瘾组与坚持锻炼组的特质流畅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锻炼坚持性与特质流畅呈正相关,特质流畅水平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坚持锻炼;锻炼成瘾与特质流畅呈正相关,特质流畅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锻炼成瘾;与坚持锻炼个体相比,锻炼成瘾个体的特质流畅水平高,更倾向于获得流畅体验。
  • 靳明, 王静, 及化娟, 靳勇, 李永辉, 王进选, 左健
    2017,36(4): 84-91.
    摘要 ( ) PDF (638 KB) ( )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模型的拓展,探讨对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程度。以2 356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运用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青少年的社会环境自主支持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美学性、场地设施利用性、体力活动处于中等略为偏下的水平,街道连接性、目的地可达性处于中等略为偏上水平,安全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自我决定理论模型能够较好地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体力活动自主支持的社会环境感知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加入建成环境感知后,自我决定拓展模型对体力活动的解释力提高;建成环境各维度中,目的地可达性、设施可利用性、安全性和美学性能够直接和间接通过基本心理需要显著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街道连接性不能显著影响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体力活动;比较建成环境各维度对青少年体力活动影响效应值,设施可利用性最高,目的地可达性次之,安全性和美学性较低。
  • 朱娜, 黄天阳
    2017,36(4): 92-97,127.
    摘要 ( ) PDF (1001 KB) ( )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等,以辽宁省的北票、昌图与阜新等留守儿童聚集地区作为调查对象,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以及影响和制约留守儿童体育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地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植入与陪伴模式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匮乏、体育教学体系不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开展不规范以及留守儿童校外体育活动参与不理想等是影响留守儿童体育健身活动植入与陪伴的主要因素。由此,提出了强化政府职能介入、构建彰显地域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组建校外体育活动小组、号召社会力量的支持等发展策略。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高喜倩, 李杰凯
    2017,36(4): 98-105.
    摘要 ( ) PDF (963 KB) ( )
    采用生物电测试与主观量表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健美操运动不同情境下作业练习带给学生运动愉悦感的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客观生物电测量与运动者主观量表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健美操运动的运动愉悦感规律,两种测试所得到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健美操运动中的核心致趣要素是肢体动作与音乐韵律的恰和。3)观察视频与实际跳操相比,实际跳操运动实践活动能够获得更多的运动愉悦感受。4)熟练者以熟练的技术动作演绎曲调的内涵意境,在观察和实际跳操过程中中文歌曲比英文歌曲能带来更多的运动愉悦感受;而初学者由于专注于动作的完成和节奏的依赖,在观察情境下表现为对中文歌曲偏好,而在实际跳操情境下则表现为对英文歌曲的偏好。5)普通未学者观察视频活动与初学者和熟练者实际跳操活动相比,也能获得明显的愉悦感受。
  • 孙勇
    2017,36(4): 106-112.
    摘要 ( ) PDF (923 KB) ( )
    目的:探讨间歇期不同恢复手段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时运动能力以及有氧、无氧代谢供能的影响,为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方法:20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自愿参加本实验。受试者先利用递增负荷实验测定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和最大功率输出(maximal power output,Wmax),择日进行3次HIT(以110% Wmax强度蹬车至力竭,间歇5 min,重复4组),间歇期对应3种不同的恢复方式,即以20% VO2max对应的功率继续蹬车(即积极性恢复,HITA)、下肢牵张运动(HITS)以及在功率车上安静休息(即消极性恢复,HITP)。实验过程中分别测定做功量、力竭时间、VO2、VO2动力学、氧亏积累(AOD),以及血乳酸含量([La])。结果:与HITS和HITP比较,HITA做功量、峰值摄氧量(VO2peak)、平均摄氧量(VO2mean)和总摄氧量(VO2total)升高(P<0.05),VO2动力学时间常数(TC)降低(P<0.05);力竭时间、AOD和血[La]在HITA、HITS和HITP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ITS与HITP比较上述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IT间歇期进行积极性恢复对于运动能力的效果优于消极性恢复以及牵伸运动,其机制可能与积极性恢复时有氧代谢能量输出增加有关,VO2动力学加快和氧利用率提高是有氧供能增加的原因之一。
  • 王锋, 陈彦, 栾丽霞, 李成梁
    2017,36(4): 113-120.
    摘要 ( ) PDF (737 KB) ( )
    目的:通多比较不同网球起动技术下的起动及短距离冲刺表现的差异性,进行起动技术的择优。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结果:向左侧移动时,各个起动技术在起动、2.5 m和5 m冲刺时间及起动和冲刺的总时间上差异性显著(偏η2=0.216~0.509,P<0.001);向右侧移动时,各个起动技术在起动、2.5 m和5 m冲刺时间和起动及冲刺的总时间上差异性显著(偏η2=0.241~0.539,P<0.001);前跨步和后撤步的起动和2.5 m的冲刺时间以及起动和2.5 m及5 m冲刺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d=0.264~0.381,P<0.05),且前跨步>后撤步;两种向前起动技术的5 m冲刺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网球运动员在侧向移动时,采用支撑前移步的起动和短距离冲刺表现最佳,其次是重力步;随着冲刺距离的增加,这两种起动技术的作用要优于前冲步和并步。向前移动时,采用后撤步的起动和短距离冲刺表现最佳,随着冲刺距离的增加,这种起动技术的作用无异于前跨步。
  • 喻晶, 陈建毅
    2017,36(4): 121-127.
    摘要 ( ) PDF (642 KB) ( )
    美国作为世界网球强国,在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运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对美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体系进行分析,为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提供启示:营造良好网球运动氛围,促进青少年网球参与;进一步健全青少年体育政策体系,监管执行,缓解学训矛盾;政府宏观调控,推进社会组织自主管理;以“运动员导向”训练理念为引导,关注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规范赛事,打造精品青少年网球系列赛事。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赵秋菊, 邓玲玲, 凌静园
    2017,36(4): 128-132.
    摘要 ( ) PDF (555 KB) ( )
    通背拳古拳谱称“祁家门”。它历史悠久,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优秀拳种之一。通背拳流传至今,形成许多流派分支,风格发展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武林的瑰宝。通背拳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以传统哲学为基础。第四代通背拳大师修剑痴提出“势、法、理”,推动了通背拳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背拳成为兼具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等传统文化特有价值取向的新武术流派。运用文献资料法、考察法等,根据通背拳历史传承脉络,将通背拳技术演变特征划分为四个阶段:“仿形模势”的“老祁和少祁”的“大开大合与以柔克刚”并存的初步形成阶段,“五行与五形”交融阶段,“势法理”成型阶段,“传统与竞技”“表演与健身”兼容的技术发展阶段。建议在未来发展中,通背拳要树立大武术观,秉承动作标准化要求,突出观赏性,不断提高健身价值。
  • 明磊, 石爱桥
    2017,36(4): 133-139.
    摘要 ( ) PDF (475 KB) ( )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分析了中国武术当代发展存在的文化流失问题之后,对中国武术本土化发展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本土化缺失着实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中国武术本土化的过程中,不应当为本土情结所左右,而应当在深厚、健全的民族情感的基础上作出理性的反思和把握。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理性回归来自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掀起了中国武术本土化回归的浪潮”“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理性回归是民族文化自省的使然”“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理性回归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呼唤”“中国武术本土化的理性回归是武术国际化进程的前提”。指出中国武术“本土化”的回归,不仅是中国武术文化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理性回归,同时也是推进中国武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在中国武术“本土化”的基础上,武术国粹才能发扬光大、惠及后人,文化瑰宝才能绽放出永远璀璨的光芒。
  • 邵艳艳, 王宏, 龙行年
    2017,36(4): 140-144.
    摘要 ( ) PDF (425 KB) (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武术及其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晶。与时俱进地传承武术精神,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研究认为:以武德为伦理基础,以侠义之举为具体表现形式,以爱国、民族大义为最高境界,是武术精神的内涵所在。而同作为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实践的指导观念,武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同源”“同理”“同本”的契合性。其次,武术精神与作为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双向推动的互动关系,即武术精神的弘扬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了武术精神的时代发展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