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中国科协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
Toggle navigation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首页
关于本刊
编委会简介
编辑部介绍
选题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8-25
全选
|
体育产业·体育特色小镇
Select
“一带一路”体育合作的“金砖”路径
胡家浩
2018,37(4): 1-7,13.
摘要
(
)
PDF
(783 KB) (
)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一带一路”体育合作的价值和深入发展进行思考。体育合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巩固具有重大价值:体育合作能够维护政治伙伴关系,夯实经贸成果,实现民心相通。“一带一路”体育合作也遇到各种障碍:有些国家存在政治积怨,缺乏政治信赖,大国影响不免产生干扰;多种宗教和多个教派并存,地区冲突不断,体育合作很可能陷入冲突的漩涡;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有限、体育合作机制不完善等也是自身障碍因素。金砖国家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金砖体育交流与“一带一路”体育合作存在协调关系,金砖经验为克服“一带一路”体育合作障碍提供了“金砖”路径: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方式构建国际政治信赖;以发展共赢理念构建体育共同体;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构建共性文化;以金砖机制做好体育合作顶层设计;召开“一带一路”国家运动会,实现合作常态化;完善孔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体育人才培养合作。
专题研究
Select
新时代我国全民健身消费供给研究
李军岩
2018,37(4): 8-13.
摘要
(
)
PDF
(430 KB) (
)
消费状况是反映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消费升级与供给侧改革理论视角,科学研判新时代我国全民健身消费供给所处背景,深刻揭示我国全民健身消费供给实现的障碍。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出新时代我国全民健身消费供给路径: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供给结构平衡;强调服务质量导向,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完善组织机构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倡导多元主体协作,提高参与主体活力。
体育人文社会学
Select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形成机理、演进逻辑与优化策略
任波
2018,37(4): 14-20.
摘要
(
)
PDF
(466 KB) (
)
采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等,剖析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现实状况,探寻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形成机理,追溯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逻辑,提出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1)我国体育产业的内外部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强、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不大;2)体育产业结构是由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形成的;3)体育产业结构演进逻辑为:以促进体育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为方向,以推进体育主导产业发展为内在要求,以提升体育产业内外部结构不断优化为表现形式,以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为目的;4)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策略为:推进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确立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为体育主导产业。
Select
商业性体育赛事市场秩序监管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吴宝升
2018,37(4): 21-28.
摘要
(
)
PDF
(474 KB) (
)
商业性体育赛事市场秩序监管治理体系是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商业性体育赛事市场秩序监管治理主体应该实现多元化:包括政府(综合监管机构和行业监管机构等)、市场(体育赛事企业、职业体育联盟、保险公司和专业性咨询公司等)、社会(体育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体育迷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和公民(消费者、职业打假人和公共知识分子等)的“四位一体”的监管治理体系。同时,商业性体育赛事市场秩序监管治理体系各主体也应该成为商业性体育赛事市场和产业服务的主体,最终构建商业性体育赛事治理体系。
Select
基于资源整合视角的我国体育品牌资产构建研究
段艳玲, 何燕
2018,37(4): 29-33.
摘要
(
)
PDF
(575 KB) (
)
品牌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基于资源整合视角提出了我国体育品牌资产构建的理论模型,指出体育品牌资产的发展路径与机理:体育品牌资产的培育是体育品牌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通过资源整合进行品牌价值共创的过程。首先,体育品牌管理者根据价值性、合法性和紧迫性标准识别品牌资源整合对象;其次,体育品牌企业可通过品牌联合、创建品牌关系价值链和依托产业集群等路径创建体育品牌价值共创体系;最后,体育品牌资产的测评需要结合产业特征多维度综合评估。研究为我国体育品牌资产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有价值的实践指南。
Select
BSC理论下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标准:模型与实证
马勇, 叶锦, 王青青
2018,37(4): 34-39.
摘要
(
)
PDF
(1234 KB) (
)
为给予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以理论指导和落地实施,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AHP-FCE模型和数理统计法,在充分归纳、演绎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明确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基本内涵、建设目标与重点任务,并引入BSC理论确立“投入产出-利益相关者-组织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基础标准。同时构建体育资源配置中心评价模型,从而综合评析上海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主要问题及其肇因,最后根据上海城市发展定位、体育发展目标、体育资源禀赋等特有属性,建议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过程中“建立一个平台-结合两种方式-处理三种关系-依托四个中心”。
Select
中国足球协会实体化改革的困境与发展路径优化
孔琳琳, 陈荣浩
2018,37(4): 40-44,58.
摘要
(
)
PDF
(783 KB) (
)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比较、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国家层面出发对中国足球协会的实体化发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足协实体化的主要内涵表现在参与成员的主体化、物质条件的实力化、制度建立的健全化、经济结构的实体化;依然面临着政府选择性的行政依附浓厚、管理实施的权力寻租现象滋生、社会公共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借助社会空间理论,分析原因在于足协组织的非自主性、足球发展的趋利性和社会制度环境的复杂性等。研究认为,中国足协应从脱钩实现真正脱离,建立独立运行的组织机构;引入专业监察机制,健全足协内部管理约束制度;调整足协功能定位,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效能;加强公民参与治理,增强足协决策的科学民主等领域逐步推进实体化进程。
Select
制度选择视角下我国CBA联赛权力结构的演进
胡佳澍, 郑芳
2018,37(4): 45-49.
摘要
(
)
PDF
(410 KB) (
)
当前,我国CBA联赛改革进入突变期,联赛权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政府部门占据绝对权力优势,开始演进为多元主体趋于均衡的结构,政府权力逐渐向市场主体、社会主体转移。基于制度选择理论,资源禀赋、利益集团的博弈、整体体制转型是造成这种演进的主要原因。随着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不断生成、发育、壮大,未来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主体相互制衡、有效制约的权力结构,实现“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有力的社会”合作共赢的多元治理局面。
Select
图像分层理论视域下足球赛场TIFO文化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解泽强
2018,37(4): 50-58.
摘要
(
)
PDF
(1660 KB) (
)
在罗兰·巴特图像分层理论视域下对足球赛场TIFO文化的图像内容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寻TIFO文化中不同层次的图像所具有的特征与功能,据此发现中国足球赛场TIFO文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研究发现:1)TIFO图像中的语言学信息层、外延图像层和内涵图像层分别起到了限定或补充图像信息、避免受众错失或误读信息以及暗指复杂深刻涵义的作用;2)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TIFO文化的发展存在文字使用过度、图像素材匮乏、缺少地域特色及模仿抄袭过多等问题;3)建议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的TIFO文化,进一步完善中国的TIFO文化。
Select
文化特征论视角下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新释及建设策略
张兴泉
2018,37(4): 59-63,104.
摘要
(
)
PDF
(926 KB) (
)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规范分析法,在回顾和梳理文化概念的基础上,依据文化基本特征,对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校园足球文化定义为:在校园场域内形成的,以足球为主题的,在代际间传承的,具有群体共享倾向的生活方式系统。结合这一定义,归纳出当前中国校园足球文化呈现的总体特征,最后提出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Select
义利观视域下我国归化运动员的伦理考量
张大为, 曹景川
2018,37(4): 64-68.
摘要
(
)
PDF
(501 KB) (
)
基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解读,依托孔墨的义利思想,分析我国归化运动员的舆论争议与现实诉求,构建符合新时代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的伦理规约。认为归化行为促进运动员个人价值彰显、国家竞技能力提升、体育项目均衡化发展,体现出求“利”的本质特征,但归化运动员的求利行为有悖于我国传统伦理思想强调的“义利统一”价值原则。尊重传统伦理的义利思想,营造健康的归化舆论导向,才能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与伦理思想诉求的和谐统一。
运动与健康科学
Select
铁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女性运动员训练中特殊作用的回顾性研究
倪莎莎
2018,37(4): 69-75.
摘要
(
)
PDF
(404 KB) (
)
铁元素在人体进行氧分子转运和产生能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是一种对运动训练产生重要影响的微量元素。参与耐力性运动的女性运动员,由于周期性月经的原因,导致机体铁流失,进而影响机体的耐力性运动机能。传统上通过口服补充铁剂来预防治疗铁缺乏。然而这种方法因为其具有副作用并增加铁毒性而备受诟病,因此最近的研究是通过膳食调节增加运动员的机体铁状态。这些膳食铁疗法包括富铁膳食、血红素铁饮食、膳食辅导咨询及新型富铁食品。目前虽然对膳食调节的研究还不多,但是研究文献都支持这样一种观点:通过干预膳食中的铁含量,可以辅助维持女性运动员机体铁状态,特别是在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期间。未来的研究应聚焦在通过膳食调节更高效地提高铁状态的方法上,以及这些方法是否能够在运动训练中产生有利影响。
Select
不同恢复方式对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汤静
2018,37(4): 76-83.
摘要
(
)
PDF
(1292 KB) (
)
目的:探讨不同恢复方式对健康青年男性一次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HIE)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方法:20名健康青年男性进行两次HIE实验,间歇期分别进行积极性恢复(AR)和消极性恢复(PR)。运动前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第10、20、30 min时利用手指血压监测仪测定心率(HR)和血压(BP),利用遥测心率监测仪监测RR间期,用于心率变异性(HRV)分析。采用配对
t
检验(不同恢复方式比较)和方差分析(血液动力学和自主神经功能的时程变化)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HIE间歇期进行AR,运动后10 min时SBP和HR高于PR(
P
<0.05),10 min和20 min时LnRMSSD和LnHF高于PR(
P
<0.05),LnLF和LnLF/HF比值低于PR(
P
<0.05)。结论:以不同恢复方式进行HIE时,AR能够促进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血液动力学反应。
体育教育训练学
Select
不同水平短跑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对成绩影响的研究
闫俊涛, 张烨城, 林松
2018,37(4): 84-90.
摘要
(
)
PDF
(742 KB) (
)
以40名国内一级、二级水平短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平面扫描拍摄、平面定点拍摄、影像分析等方法获得被试运动员的全程速度位移变化曲线,将其按成绩优劣分为A、B两组,分析对比不同水平短跑运动员在速度节奏变化上的差异,力求总结百米速度节奏对运动成绩影响的规律。研究发现:1)国内一、二级水平短跑运动员,前20 m加速强度较大,速度增长明显,但在达到最大速度后维持高速跑动的距离短,后程速度损失严重;男子、女子运动员均存在这样的特点;2)运动员的加速距离、最大速度与运动成绩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加速距离长、最大速度高的运动员成绩越好;女子运动员体现的更为明显;3)国内外顶尖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节奏趋向于“高速平稳单峰式”,有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良好发挥。
Select
艺术教育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促进作用——基于“审美效应”视域下的探究
宋歌, 刘兴
2018,37(4): 91-95.
摘要
(
)
PDF
(466 KB) (
)
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提出对运动员进行艺术教育的全新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竞赛成绩与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两者的有机结合,优化运动员作为体育强国形象代表的展示。以竞技体育的人本主义价值观为出发点,运用艺术教育的审美效应,从深化美学认知、提高技能水平、调整赛前状态以及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论证艺术教育对促进高水平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Select
当代世界优秀男篮中锋位置技术运用新特征研究
练碧贞, 张子业, 张飞
2018,37(4): 96-104.
摘要
(
)
PDF
(1403 KB) (
)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录像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17-18赛季NBA的比赛以及2017年欧洲男子锦标赛四强队伍中最优秀中锋位置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当代男子中锋位置技术运用的新特征。研究表明,当代中锋的进攻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持球、运球突破将成为运用最多的进攻手段;投篮区域出现多元化趋势,在三分线以外的远距离投篮命中率与篮下近距离命中率较高;抢位与接球呈现灵活多变的特征,通过掩护被掩护以及挡拆等配合后抢位接球次数运用最多,传统的原地抢位接球技术将变得越来越少;抢位与接球区域基本覆盖半场阵地进攻中的所有区域,从近距离、中距离到三分线外的远距离区域的抢位与接球次数和成功率呈递增的趋势;远距离的传球与策应次数要多于中距离和近距离,且策应与传球有着较高的成功率。防守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中距离和远距离区域防守次数出现增多且接近内线防守次数的情况,从篮下近距离到外线远距离区域防守成功率呈平稳递增的特征。
Select
篮球“命中致趣原理”的微观量子学说新释
宋彪鑫, 李杰凯
2018,37(4): 105-109,119.
摘要
(
)
PDF
(717 KB) (
)
针对篮球学术领域对“命中致趣原理”规范化分析不足的问题,采用主观情境兴趣量表测试与客观生物电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投篮命中致趣的原理进行基于微观量子学说的实证研究,旨在对当前体育界普遍讨论的“篮球运动中不确定性”问题进行更为科学的解释。发现除投篮命中、不中两种确定性状态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可能命中”状态,这种不确定的“可能命中”状态是导致投篮者产生运动愉悦感的根本原因。
Select
亚洲职业足球联赛竞争均衡性研究
成守彬, 赵养清, 张辉
2018,37(4): 110-119.
摘要
(
)
PDF
(1013 KB) (
)
竞争均衡性是衡量一个职业联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亚洲10个国家顶级联赛10个赛季(2007-2016)的比赛结果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竞争均衡熵从联赛整体、主客场和球队等级3个层面对亚洲10个国家的联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2007-2016赛季中,伊朗波斯湾职业联赛的竞争均衡性是最高的;2)中超联赛整体竞争均衡性也很高(仅次于伊朗联赛),但主、客场的竞争均衡性却比较低;3)日本J1联赛整体的竞争均衡性虽一般,但主、客场的竞争均衡性比较高;4)澳大利亚A联赛、韩国K联赛和泰国联赛的竞争均衡性都较一般;5)沙特职业联赛、阿联酋海湾联赛、卡塔尔明星联赛在3个层面上的竞争均衡都明显较低,而乌兹别克斯坦超级联赛的竞争均衡性是最低的。
Select
养狼防狼,孰轻孰重——2018年度中国乒协新政思考
兰彤, 何艳
2018,37(4): 120-125,132.
摘要
(
)
PDF
(889 KB) (
)
中国乒协于2018年初颁布新政,全面禁止国外协会球员到中国参加各级联赛,“养狼计划”宣布结束。研究认为:新政是基于中国竞技乒乓球现有的内外压力下提出的临时性举措,明显具有“防狼”的意味,短期内对于遏制主要对手、减轻国乒压力、确保球队平稳过渡是有利的,但其所暴露出来的弊端显而易见。中国竞技乒乓球运动应始终在建立国球自信的基础上,贯彻实施“养狼计划”,通过深化乒乓球职业化改革、增加国际乒联话语权、着力打造新一代领军人物以及积极适应国际乒联新政等有效措施,始终成为引领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风向标。
民族传统体育学
Select
太极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科学支撑与路径研究
姜娟, 刘志华, 孙爱平, 张坤, 黄垚垚
2018,37(4): 126-132.
摘要
(
)
PDF
(598 KB) (
)
着眼于太极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视角,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明晰了太极拳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应然性,梳理了太极拳对人的健康的促进作用和对慢性疾病辅助疗效的系列科学研究成果,为太极拳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供科学支撑。在此基础上,根据太极拳的开展现状,提出太极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两条路径:一是以需求为出发点,完备协会组织,深耕传播路径,全面、深入实施太极拳健康公共服务;二是以太极拳技术和运动处方为产品,试行推出线上线下同步的太极拳健康有偿服务。
Select
新发展理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出路
张强, 孙庆彬
2018,37(4): 133-138.
摘要
(
)
PDF
(471 KB) (
)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和出路问题进行探讨。结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发展动力弱、发展不平衡、传承艰难、联动性低、目的不明等困境;新发展理念能引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均衡性、传承性、联动性和共享性破解传承发展之困,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出路。提出了加大学习宣传,形成发展认同;深入调查研究,完善规划政策;加强监督考核,健全监评机制;加强大数据建设,拓展发展维度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主要举措。
Select
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路径审视与思考
金涛, 李臣
2018,37(4): 139-144.
摘要
(
)
PDF
(732 KB) (
)
基于文献资料、文本分析和头脑风暴等研究方法,运用文化学、传播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以“网络文化强国”国家意志为引领,对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特征、机遇、发展路径进行了学理上的分析与思考。认为:世界互联网进入“中国时间”为中国武术极速“走出去”提供了先行机遇。以政府部门主导的计划性传播、民间拳师和武术组织为主体的自由式传播,以及以影视作品为载体的无意识传播,虽为中国武术海外发展赢得了辉煌成就,但在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新引擎的当下,中国武术“走出去”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适时转变发展理念,并以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文明进行国际化宣传与推介,才能促使其重新找回中国武术的海外传播主场优势。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外审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