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提升校园足球的综合育人功能,是实现学校体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工作。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社会生态学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实现校园足球育人功能的社会生态体系。研究发现,目前制约校园足球育人功能实现的因素主要包括:实践载体有待提高,统筹联动有待完善,制度保障有待优化,理念、政策引领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校园足球育人功能的路径:创新校园足球育人实践载体,提升各方支持力度;创新校园足球育人管理模式,完善各方联动机制;创新校园足球育人制度体系,强化各方育人能力;创新校园足球育人价值理念,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职业足球俱乐部青训与校园足球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关政策的驱动,促使俱乐部与足球特色学校谋求合作,进而实现共生发展。研究认为:双方合作以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为主要载体,内容涉及校园足球资源要素、青少年球迷培养及青少年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但缺乏常态化、长期化、深度化,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目标与理念不一致、学习与训练冲突、俱乐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基于社会交易理论构建一个由利益双赢机制、优势互补机制、相互信任机制、互动协调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构成的合作长效机制,有助于职业足球俱乐部与足球特色学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常态化、长期化与深度化合作。
采用内容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以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在2015—2017年颁布的校园足球改革政策样本为研究对象,探析七大地理区域在校园足球改革中政策工具的运用上是否存在差异性,并对其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表明:1)从供给型政策工具看,七大地域在其运用上具有一致性,而在具体工具类别的运用上七大地域内部存在些许差异性;2)从环境型政策工具看,七大地域在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具体工具类别的运用上存在差异性,但各地域在其高频工具和低频工具使用上呈现出一致性;3)从需求型政策工具看,各地域在其运用上存在明显差异性,且在具体工具的缺失上也有较大差异性,仅有个别省市自治区在具体工具的缺失上存在一致性;4)从政策工具上看,七大地理区域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具有一致性,具体是环境型政策工具运用频率大于供给型政策工具大于需求型政策工具。
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对现代奥林匹运动价值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从历史发展视角出发,探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在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的价值演变,并提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变化规律。研究认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规模最大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背景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百余年的时代洗礼,各个维度的价值不断拓展,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形成、应用和发展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体育智库是推进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体育强国建设新布局、体育治理现代化、决策咨询制度化建设、顶层设计全面发力等为我国体育智库发展带来了契机。种类发展不均衡、咨询制度亟待完备、运行机制尚待完善是我国体育智库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基于“五大理念”,从培育发展新动力、谋求发展新格局、实现发展可持续、拓宽发展新空间、分享发展新成果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体育智库建设的路径选择。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虽试点运行多年,但目前仍然呈现开放数量有限、开放比例较低、开放效能低微的尴尬现状,除政策、法律等层面因素外,尚未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是重要原因;这与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实体虚化、功能弱化、角色淡化的真实写照不谋而合。引入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到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运营和管理之中,形成协同治理机制,不仅有利于扩大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其开放水平,而且有利于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壮大,可以反促社会的共治、善治局面。
以休闲时代背景下兴起的马拉松运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当代大众化马拉松运动火爆的原因进行探究,发现竞技运动项目“软式化”是促使马拉松运动走进普通大众的主要动因。综合马拉松运动极限负荷、动作形式单一等特点,自我超越致趣才是其得以吸引无数人参与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马拉松赛事发展启示:赛事内容与形式的进一步“软式化”;细化竞赛组别;记录每位参赛者的进步。
学生体育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其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进而影响其体质健康水平,因此,新时代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依然是体育教育领域的关键与根本问题。从生命周期视域探讨学生体育价值观不仅拓展了学术研究视野增加了研究深度,而且更为学生体育价值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厘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体育价值观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生命周期视域下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以传播学、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录像观察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2017—2018赛季NBA 82轮常规赛全部比赛录像的定性分析、对总决赛4场系列赛录像的近景、慢镜、字幕对位以及球员得分等相关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对NBA电视转播的叙事逻辑和语法进行理论探析,试图揭示NBA电视转播制作过程所遵循的相关规律及转播各个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定性,为我国电视转播的制作提供理论基础并指导转播实践。研究结果表明:1)NBA电视转播的内在叙述机制主要包括真实作者、大叙述者、次要叙述者、真实读者四大要素,他们分别与电视转播制作团队、“大摄像师”、解说、字幕以及摄像视角相对应。2)NBA电视转播的叙述故事与事件的画面呈现中,按照篮球运动的规律呈现出比赛事件的逻辑性、人物之间的因果关联性以及故事与比赛的时间关系等。3)NBA电视转播在画面呈现的事件、情节、人物的塑造中,具有叙事多维重复性、球员故事线预设的主次性、事件表述的因果逻辑性等明显特征。
以1993—2017年CNK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784篇体育资源配置研究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法、共现分析法、词频分析法,借助CiteSpace Ⅲ和SATI 3.2软件绘制知识图谱,从发展动态与前沿热点两大层面考量体育资源配置研究整体外部特征与文本属性,旨在系统审视体育资源配置研究整体概况。研究结果表明:发展动态层面的发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期刊分布符合布拉德福定律,但尚未出现稳定的国内期刊群;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集散地,但整体机构之间合作频次较低,规模较小,合作形式多为两两合作;尚未形成稳定的高产作者群,作者合作网络不明显,合作广度与深度亟待拓展;研究热点聚焦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领域资源配置的相关议题。基于此,应从加强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深化学科融合、培养科研人才、开拓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等入手提高体育资源配置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以公共政策执行理论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以辽宁省为例,剖析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研究发现,辽宁省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开始较晚,承接主体单一,购买内容多为赛事活动及场地设施,购买资金有限,竞争购买方式运用不足,监督机制欠缺。研究认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包括:政策本身模糊不清,缺乏配套性;执行机构间协调不畅,执行人员思维固化;承接主体发育程度低,与行政机构间存在依附关系;行政体制僵化,经济和信息环境落后。针对上述阻滞因素提出促进辽宁省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以《申报》所载的近代自行车骑乘内容为素材,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探寻近代中国自行车运动的传播轨迹。晚清时期,“洋车入华”,骑乘者多为西人,能御之华人者亦日多但被嘻之,自行车被投入军务和公用,新式学堂学生开始接触自行车;北洋政府时期,华人能仿而制之,自行车运动竞赛层出不穷,女性敢于在公开场合骑乘游玩斗技,并出现了自行车俱乐部;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性和业余性兼具的自行车商娱场所出现,国人在现代奥运会舞台上参与自行车竞技,骑乘自行车周游世界。研究认为,自行车运动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从文化好奇到文化自觉的过程:在物质层面,从“洋车入华”到本土制造,自行车的骑乘对象由封建帝王、西式知识分子到富商子弟、学生、良家子女、一般民众;在制度层面,社会各界举办各类运动会和自行车赛,自行车会、自行车俱乐部等社会组织以及娱乐性自行车商业场所出现;在精神层面,平等、竞争、民主、开放等现代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得到弘扬。
通过CNK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学生体质”为主题,检索出913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工具CiteSpace对我国学生体质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共现和时区等进行分析,揭示近2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研究的热点嬗变,为我国学生体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结果发现:①我国学生体质研究20年来成果丰硕,经历了以“大学生体质”(1998—200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3—2008)和“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2009—2017)为主题的3个演进阶段。②我国学生体质研究紧紧围绕国家政策,高等院校是学生体质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③我国学生体质关注的对象逐步从“大学生”转变为“青少年”,研究热点从“学生体质”逐步转变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学校体育、体质健康和体育教育是过去和今后一段时间学生体质研究的热点;体质健康促进是我国学生体质研究的前沿。建议:学生体质研究应延伸到学校体育之外,加强学生生活方式和运动干预方法的研究;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制定和研究应重视从体质化到健康化的递进,加强青少年健康和健身知识教育,引入第三方督导和评价。
以2013周期与 2017周期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2017—2020周期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从而探索艺术体操个人及集体项目难度发展的趋势,以期为我国艺术体操项目的难度训练和竞赛难度编排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新规则个人难度部分的制定更加人性化,更加关注艺术和技术的共同提升,鼓励运动员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突出个性特点。集体难度朝着艺术性、多样性方向发展,本周期将重视提高5名队员间的协作能力,增加协作价值在成套中的比例,使得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更具观赏性。
为探索HISRT(High-intensity and speed resistance training)、LBFRT(Low-intensity 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以及“HISRT+LBFRT”综合训练对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爆发力的影响效果,将18名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分成HISRT实验组(n=6)、“HISRT+LBFRT”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3个组根据实验的不同阶段内容设计要求,共计进行了为期8周的训练。结果显示:8周的训练使得HISRT组、“HISRT+LBFRT”组的20m加速跑和助跑摸高成绩显著提高。其中HISRT组20m加速跑成绩增长了6.65%,助跑摸高成绩增长了3.68%;“HISRT+LBFRT”组20m加速跑成绩增长了7.14%,助跑摸高成绩增长了3.96%;而对照组20m加速跑和助跑摸高成绩仅提高了1.06%和0.91%。证实“HISRT+LBFRT”综合训练法可以在训练强度下降和损伤风险减少的前提下,达到和高强度HISRT抗阻训练一致,甚至更好的效果。该方法适用于我国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爆发力训练。
《周易》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强调理想与实践并重,对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周易》的视角,对中国武术动作的美学呈现进行了深层次的阐释。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动作在强调技艺美的基础上,承袭与运用“阳刚”“阴柔”概念,强调道德精神与美学思想的完美结合。按照“居中守正“的要求,无论处在动态或静态过程,武术动作力求维持最适宜的运动状态,在动作中表达“中正”的美感。《周易》中“阴阳变化”的原理呈现于中国武术的实际动作中,形成一种肢体行为上的规律变化,在武术技能表现上构成一种独特的节奏美。结合中国文化中“写意”的传统,武术动作留下许多想象空间给予观赏者自行发挥,带给人正面积极的愉悦美感。
置身于审美系统中,研究中国武术与生命活动意义之间的互渗关系,是指导中国武术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研究命题。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新时代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站在生命美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中国武术成长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中国武术生命美学的新时代使命。研究认为:基于生命美学,生物生命愿望催生了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社会生命愿望强化了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核,而精神生命愿望拓展了中国武术的艺术追求。新时代中国武术生命美学的使命:服务于满足人民对生物生命的健康向往,服务于满足人民对精神生命的艺术向往,服务于满足人民对社会生命的不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