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0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20
      
  • 全选
    |
    专题:奥林匹克研究
  • 陆海林, 刘涛, 白南燮, 汪君民
    2020,39(1): 1-6. doi: 10.12163/j.ssu.2020.01.01
    摘要 ( ) HTML ( ) PDF (476 KB) ( )

    全球化进程使国际体育组织为全球体育治理提供的公共产品备受学界关注。基于历史学与公共政策学交叉理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国际奥委会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相关报告、宣言和政策文本等进行定性分析,以期厘清其政策特征。研究认为:国际奥委会凭借奥林匹克体系的领导者形象,依托其在体育运动领域专业优势逐步构建其大众体育政策体系。依据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政策体系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无暇顾及期、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互促发展期以及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逐步成熟期3个阶段。国际奥委会在逐步完善大众体育政策体系过程中体现出以下特征:设立专门大众体育政策执行机构,充分利用奥林匹克运动遗产促进大众体育发展,逐步完善大众体育政策工具等。受国际组织特殊属性的制约,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政策表现出缺乏核心大众体育政策、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受限和政策约束力不强等局限性。

  • 王润斌, 王相飞
    2020,39(1): 7-7. doi: 10.12163/j.ssu.2020.01.02
    摘要 ( ) HTML ( ) PDF (529 KB) ( )

    大型体育赛事的战略规划及战略文本对赛事的成功筹办至关重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全面深入分析奥林匹克运动战略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议程》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影响。认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以“可持续性、公信力和青少年”为统摄性主题,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方向指引、行动规范和推助力量。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筹办理念与《奥林匹克2020议程》无缝契合,各项筹办工作突出了可持续理念、立足工作协同、注重遗产辐射,对《奥林匹克2020议程》给予充分践行,为最终实现“精彩、非凡、卓越”的办赛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 邵凯
    2020,39(1): 14-19. doi: 10.12163/j.ssu.2020.01.03
    摘要 ( ) HTML ( ) PDF (527 KB) ( )

    旨在梳理中国奥林匹克发展40年的历史经验,并探索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奥林匹克的发展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在深入梳理中国奥林匹克事业发展基础之上,将其创新地划分为3个历史阶段并给予相应的时代价值变化分析,并从历史还原角度分析3个不同时期我国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历史思路。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立足我国奥林匹克发展实际,提出推动我国奥林匹克事业在中国发展的3条具体思路:1)立足于我国体育发展实践,以奥林匹克运动带动全民健身;2)根植于东方体育文化实际,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亚洲体育强国;3)全面参与与共享奥林匹克,展示世界体育共同体中的大国情怀。

  • 学校体育
  • 耿洁, 许弘, 王凤慧, 孙麒麟
    2020,39(1): 20-28. doi: 10.12163/j.ssu.2020.01.04
    摘要 ( ) HTML ( ) PDF (1040 KB) ( )

    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影响和决定着学校体育供给,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不能轻视体育工作,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国家积极干预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更是促进学校体育工作自主评估和外部评价的质量标准和重要依据。基于2015—2017年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实施情况专项调研,从国家干预理论视角对标准的执行程度、落实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高校落实《基本标准》总体达标度为64.57%,基本达到标准要求,但还存在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如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开展、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应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采取精准有效措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向高质量发展。

  • 王文增, 刘晓明
    2020,39(1): 29-38. doi: 10.12163/j.ssu.2020.01.05
    摘要 ( ) HTML ( ) PDF (623 KB) ( )

    目的: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特征、自我决定、工作旺盛感和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特征问卷、自我决定问卷、工作旺盛感问卷和工作倦怠量表对305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测量。结果:1)工作特征、自我决定、工作旺盛感、工作倦怠彼此间显著相关。2)链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自我决定和工作旺盛感在工作要求和工作倦怠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其效应值为0.13,效应量为40.63%。自我决定和工作旺盛感在工作资源和工作倦怠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其效应值为-0.20,效应量为54.05%。结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特征通过自我决定和工作旺盛感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其工作倦怠。

  • 赵海波
    2020,39(1): 39-44. doi: 10.12163/j.ssu.2020.01.06
    摘要 ( ) HTML ( ) PDF (567 KB) ( )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从时代背景、必要性与紧迫性3个方面分析我国体育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时代逻辑,并据此提出实现路径。研究认为:在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下,为促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我国体育专业必然要推进信息化教学,但其基本现状并不乐观,尤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滞后、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不高以及缺乏便于利用的优质教学资源等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专业的内涵式发展,由此我国体育专业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教学工作。研究建议:为推进我国体育专业信息化教学工作,教师应主动学习打破“技术壁垒”、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素养,院系领导应主动适应新理念、创新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国家层面应集中优势、统筹教学资源建设。

  • 群众体育
  • 舒盛芳, 朱从庆
    2020,39(1): 45-53. doi: 10.12163/j.ssu.2020.01.07
    摘要 ( ) HTML ( ) PDF (534 KB) ( )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进程来看,中国体育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时代:1)恢复与基础建设时代;2)改革开放时代,又称加速追赶时代;3)习近平新时代。对中国体育来说,新时代是竞技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是群众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是体育产业强国建设的时代,是体育科教强国建设的时代,是体育外交强国建设的时代,是体育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

  • 田海波, 周文婷, 邱亚君, 齐震
    2020,39(1): 54-60. doi: 10.12163/j.ssu.2020.01.08
    摘要 ( ) HTML ( ) PDF (453 KB) ( )

    在“马拉松热”的背景下,对跑步参与过程中马拉松跑者的深度休闲特质进行探究。采用滚雪球抽样方式,对20名马拉松跑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0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拉松跑者具有深度休闲的6个特质:坚持不懈、生涯性、显著的个人努力、强烈的认同感、独特的文化、持久的收益。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研究成果,其中坚持不懈中的“毅力”和“自我管理”两方面体现了马拉松项目的特点。对马拉松跑者来讲,经济回报和团队发展并不是明显的持久收益。本研究结果拓展了对我国“马拉松热”现象的理解,未来应采用定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 张阳, 王志红, 张猛, 康亚志, 吴友良
    2020,39(1): 61-67. doi: 10.12163/j.ssu.2020.01.09
    摘要 ( ) HTML ( ) PDF (587 KB) ( )

    目的:体医融合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探讨当前人们对体医融合的服务需求和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因素,并据此提出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思路。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合肥市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体医融合服务需求;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来研究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因素以及发展思路。结果显示:中老年人群、离退休人群及慢性病患者对体医融合表现出更强烈的服务需求;人们最渴望的服务对象为体医复合型人才;服务内容以运动处方和体质监测为主;服务模式以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和医院健康指导中心模式为主。在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体医融合观念淡薄、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组织及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体医融合对“运动三性”的改善效果不显著以及体医复合型人才不足等成为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理念政策创新、多部门协同、跨行业资源融合、传统医学和竞技体育成果应用于体医融合中以及因地制宜创新体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等体医融合的发展思路。

  • 杨剑, 吴媛, 田石榴
    2020,39(1): 68-79. doi: 10.12163/j.ssu.2020.01.10
    摘要 ( ) HTML ( ) PDF (1490 KB) ( )

    目的:检验间歇和持续有氧运动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从而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 、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SportDiscus、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有关间歇与持续有氧运动干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利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包括偏倚风险评估、异质性分析、合并效应与效应大小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结果:1)共纳入9项研究,包括297名被试;2)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能有效改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BMI、有氧适能和疲劳、幸福感等身心健康指标;3)两者在改善HbA1c%(P=0.04)、总胆固醇(P=0.00)、收缩压(P=0.00)和有氧适能(P=0.00)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15~30 min/次、3~5次/周,持续8~12周的中至高等强度间歇训练对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有氧适能的干预效应更优,而长于12周、5次/周、大于30 min/次的中等强度间歇训练对总胆固醇可以产生较好的干预效应。结论: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能一定程度改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相较于持续训练,间歇训练能更有效降低HbA1c%、总胆固醇、收缩压、提高有氧适能,15~30 min/次、3~5次/周、持续8~12周的中等强度间歇训练是干预中老年2型糖尿病较为有效的运动处方。

  • 竞技体育
  • 冯建, 徐校飞, 李征, 朱智勇, 张旭洋
    2020,39(1): 80-87. doi: 10.12163/j.ssu.2020.01.11
    摘要 ( ) HTML ( ) PDF (558 KB) ( )

    以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理论为依据,阐明篮球运动的时空对抗特点及时间与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归纳概括篮球时空观,并在其视阈下,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2018年西班牙首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的攻防效果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篮球运动时间要素的对抗主要体现为速度的制衡,空间要素的对抗包括地面位置及其垂直空间的立体对抗。时间和空间要素彼此转换、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表现为球队进攻效果的速度方面:中国女篮快攻质量高、衔接段进攻薄弱;向篮突破和空切的数量较多,但进攻效率低,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空间对抗进攻效果方面:油漆区空间进攻较多,对篮下攻击力增强,但是三分区空间的进攻质量较差。表现中国女篮防守效果的速度方面:防守对手向篮突破和空切的质量不高,防守整体性较差。主要体现空间对抗防守效果方面:中国女篮的全队拼抢空中篮板球能力,尤其是外线队员,与世界强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集体协作拼抢位置及空间的能力较弱,对低位中锋的协防意识欠缺。

  • 张兴泉
    2020,39(1): 88-93. doi: 10.12163/j.ssu.2020.01.12
    摘要 ( ) HTML ( ) PDF (493 KB) ( )

    我国校园足球新政执行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走样、跑偏现象不容忽视。引入政策执行偏差解释理论的制度环境视角,运用理论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和访谈材料,探讨了当前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偏差问题产生的机制。研究认为,我国校园足球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偏差,是在应试教育和学校安全事故规避背景制度的阻力制约下校园足球政策本身提供的激励程度不足导致的。要想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需要通过背景制度设计,提高学校体育的资源获得能力,明晰学校安全事故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校园足球政策本身的激励程度。

  • 体育产业
  • 司亮, 萧林静, 陈淼, 程文广
    2020,39(1): 94-100. doi: 10.12163/j.ssu.2020.01.13
    摘要 ( ) HTML ( ) PDF (715 KB) ( )

    国务院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文件中指出“积极培育‘冰雪运动’体育消费新业态”。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消费空间视角,以冰雪文化成为空间消费品为切入点,针对我国冰雪文化消费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概念。研究发现,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不仅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的内涵特征,而且其体验化、商业化、休闲化、娱乐化的典型特征与文化艺术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国际化的非消费要素相互共存,在空间消费活动中逐渐构建成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空间体系。最终,在空间生产语境中,基于“生产—消费”的逻辑,提出了将冰雪文化消费空间正式纳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追求再生产的发展路径。

  • 崔佳琦, 王松, 邢金明
    2020,39(1): 101-109. doi: 10.12163/j.ssu.2020.01.14
    摘要 ( ) HTML ( ) PDF (598 KB) ( )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目前三大主体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顺利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避免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潜在风险,故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寻求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利益相关主体的潜在风险,进而付诸潜在风险以防范。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存在“逆向选择”潜在风险、“执行难”潜在风险和道德潜在风险;2)社会组织存在生存危机潜在风险、“主体价值丧失”潜在风险和合同履行投机潜在风险。3)社会公众存在“被动性”潜在风险、“公信力不足”潜在风险和权力表达失灵潜在风险。建议:1)法治化规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行为;2)政府应加强对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潜在风险的管控能力;3)社会组织要培育和发展承接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4)社会公众须广泛参与。

  • 毕天杨, 冯雅男, 王莉
    2020,39(1): 110-117. doi: 10.12163/j.ssu.2020.01.15
    摘要 ( ) HTML ( ) PDF (716 KB) ( )

    随着中超联赛的职业化发展,其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愈加密切。中超联赛的发展与传媒理论的革新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增强。在当前传媒产业研究的焦点从“注意力经济”向“影响力经济”转向的情况下,本研究通过构建影响力经济视域下的传播分析模型,从生产、传布和提升3个环节探讨中超联赛传播的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认为,从影响力经济的视角来看,中超联赛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有:1)影响力生产方面,联赛整体赛事质量不高,资本、人才等问题需要改善;2)影响力传布方面,联赛与传统媒体合作逐渐式微,与新媒体融合不够充分;3)影响力提升方面,联赛在传播中没有对受众的同质性和差异性及造成的受众市场细分足够重视,服务多样化有待加强。针对以上问题,建议:1)以提高赛事质量为核心,用资本投入改变联赛效用,用人才投入扩大联赛效用,生产良好的影响力产品;2)以运用媒介技术为关键,发挥传统媒介优势,利用新兴媒介特点,传布多样的影响力内容;3)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标,积极开展消费者调查并以此指导传播实践,提升联赛的影响力效应。

  • 体育文化
  • 曹大伟, 曹连众
    2020,39(1): 118-124. doi: 10.12163/j.ssu.2020.01.16
    摘要 ( ) HTML ( ) PDF (467 KB) ( )

    对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中若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揭示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与其所具有的游戏本质、教育属性和社会属性密不可分。2)育人目标窄化、育人主体导向偏失、人文精神缺乏导致了校园足球实施中教育本原的漠视;足球生存场域发生变化、工具化足球的演进、足球发展理念不定导致了校园畸形足球形态的盛行。研究认为我国校园足球发展应把握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原则,强调顶层设计与实际需求相互适应的指导思想,以及打造生活化的校园足球实践活动行动方案。

  • 关朝阳, 周娜娜
    2020,39(1): 125-131. doi: 10.12163/j.ssu.2020.01.17
    摘要 ( ) HTML ( ) PDF (596 KB) ( )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得出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探究成果转化路径。研究认为:思想观念约制、内容形而上学、转化机制欠缺、结果检验风险、评价不甚健全等原因导致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条件相对弱势,转化效果不甚理想。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需要通过解放思想,强化认知;打牢成果转化前期基础;找准成果转化策略等路径来推动成果转化,并以此推进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发展。

  • 尹继林, 李乃琼
    2020,39(1): 132-137. doi: 10.12163/j.ssu.2020.01.18
    摘要 ( ) HTML ( ) PDF (483 KB) ( )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内容与类别、推广形式与途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东盟推广内容丰富,涉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层面,涵盖竞技、游戏、舞蹈、节会和养生等类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东盟推广形式包括中国群体主动推广、华人华侨自创和前赴中国习得3种,推广的途径有管辖与战争、移民与避难、竞赛与巡演、教育与培训等。研究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推广应守持和谐平等的推广原则、秉持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操持求同存异的推广思想、坚持循序渐进的推广步骤。

  • 张君贤, 戴国斌
    2020,39(1): 138-144. doi: 10.12163/j.ssu.2020.01.19
    摘要 ( ) HTML ( ) PDF (588 KB) ( )

    以社会控制理论的方法探析先秦射礼的社会治理行为,认为:基于权威关系、核心利益以及情感号召基础上的强制、交换、动员等社会控制要素,在从大射仪到乡射礼的社会治理路径上存在着不同的分配与行使机制。“君与”的大射仪通过意识形态的施压、推行“知识体系”和树立“模范”标杆为强制手段,以“身份”和“资本”交换贵族的“中”与“忠”,结合内在动机的激励式动员,达成了表彰“国家意志”的准集权式强制型治理形态;而“君不与”后的乡射礼则是立足政策规范,以“兴贤能”的号召、塑造“社会背景”以及引导自我操控等动员形式为举措,辅之以“禄仕”和“射义”作为民众“道德”与“君子”的回馈而实现的体现“地方行动”的分权式动员型治理风格。从“国家意志”到“地方行动”,先秦射礼践行了一种准集权式的强制型与分权式的动员型治理共生共存的社会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