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第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11-20
      
  • 全选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 王先亮, 周铭扬, 赵延军
    2022,41(6): 1-6. doi: 10.12163/j.ssu.20220454
    摘要 ( ) HTML ( ) PDF (586 KB) ( )

    探索基层体育社团的下沉治理,旨在夯实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组织基础。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基层体育社团下沉治理的理论框架、演变历程、实践探索和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基层体育社团经历了艰难起步、模糊徘徊、角色转变和创新发展4个阶段,形成聚集效应、非线性特征、政策人才流基础、多样化服务、标识引领、内部模型优化、积木块配置的治理经验;同时基层体育社团存在治理方式少“智”、治理关系未成“流”、治理保障缺“法”3个问题。建议转变治理思维,融入智慧治理手段,优化治理关系,增强治理保障,注重治理文化塑造,推动基层体育社团的治理模式创新,使其下沉扎根基层,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体育生活需要。

  • 邹新娴, 杨松, 白宇飞
    2022,41(6): 7-13. doi: 10.12163/j.ssu.20220902
    摘要 ( ) HTML ( ) PDF (526 KB) ( )

    随着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并展现出强大力量,作用范围与影响程度前所未有。体育消费是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体育强国远景目标的重要力量,研究认为数字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正通过长尾效应、协同效应、渗透效应、融合效应和创新效应深刻改变着体育消费的整体特征和原有环境。进入新发展阶段,应从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育消费需求侧管理、体育消费环境优化三方面出发,使“数字红利”充分赋能体育消费升级,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 卢诗卉, 曹可强
    2022,41(6): 14-20. doi: 10.12163/j.ssu.20220952
    摘要 ( ) HTML ( ) PDF (489 KB) ( )

    在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正在阻碍我国居民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当下,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运动健康社区治理成为积极响应社会健康治理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在剖析运动健康社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健康中国战略的需求和我国社会健康治理的特殊需求,认为当前我国社区健康治理存在着治理支持环境未建立、治理主体权责模糊、治理政策不健全、运动之于健康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及居民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较差等困境。为了消解上述困境,本文提出运动健康社区治理的推进路径:建设基于主动健康观念的支持环境,推进高效的组织治理活动,丰富运动健康社区治理的政策供给,推进基于主动健康的运动健康社区行动,构建全民全面主动参与的运动健康社区治理机制。

  • 王晨曦, 满江虹
    2022,41(6): 21-27. doi: 10.12163/j.ssu.20210692
    摘要 ( ) HTML ( ) PDF (681 KB) ( )

    在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也要基于新发展格局培育体育产业新动能和竞争力,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双循环”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和内涵意蕴进行解读剖析,并且从动力、效能、结构、空间4个层面提出体育消费价值转换创造新动能、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增强效能、供求体系保持总量和结构均衡以及体育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空间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逻辑。建议从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培育新型体育产业消费体系、加快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产业配套支持等方面加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孙辉, 王润平, 张晓刚
    2022,41(6): 28-34. doi: 10.12163/j.ssu.20220765
    摘要 ( ) HTML ( ) PDF (645 KB) ( )

    “双减”政策下学生在学校、社区、家庭将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为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契机。本研究在解读“双减”政策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的价值、发展机遇与困境,进一步提出“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全面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加强学校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合力育人实力;优化社区体育布局,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明确家庭体育角色定位,激发内部发展动力。

  • 学校体育
  • 吕钶, 邢方元
    2022,41(6): 35-42. doi: 10.12163/j.ssu.20220793
    摘要 ( ) HTML ( ) PDF (501 KB) ( )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学科-学生-社会”为分析框架,对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优势、实践困局与优化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学科层面,体育院校专业聚类分布广泛,有利于凸显“以体育人”的办学特色;在学生层面,体育院校竞技运动氛围浓厚,有利于凝聚“为国争光”的文化特色;在社会层面,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有利于彰显“以体报国”的责任特色。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专业课程的“标签化”、学生学习的“浅表化”、社会实践的“痕迹化”等问题倾向。优化路径:从认识上强化体育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功能价值,打造“一校一(多)品”式的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模式;从方法上提高教师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探索“师生协同”式的体育课程思政机制;从实践上激发体育专业课程思政主体的聚合行动,开展“校外课堂”式的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 李彩娥, 郇昌店, 许月云
    2022,41(6): 43-49. doi: 10.12163/j.ssu.20220876
    摘要 ( ) HTML ( ) PDF (484 KB) ( )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学校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本研究采用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激励、监管构建4种分析模式,认为我国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属于弱激励、强监管的模式。弱激励、强监管属于消极安全的开放模式,其主要成因是相关主体的利益协调失衡,积极性不高;运行责任点较多,监管压力较大。基于国家对全民健身发展的布局和现实需求,未来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应走向强激励、强监管的积极安全开放模式,具体改革路径为变弱激励为强激励,强化主体的利益协调,提高积极性;制度建设缓解学校压力,推进科学监管。

  • 马培胜, 夏忠梁, 李玲, 刘洋
    2022,41(6): 50-56. doi: 10.12163/j.ssu.20220389
    摘要 ( ) HTML ( ) PDF (723 KB) ( )

    网络成瘾是当今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复发性精神疾病之一,已成为世界各国亟须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通过检索CNKI、WOS、PubMed等数据库中2000—2021年有关体育运动与网络成瘾的研究文献,揭示运动干预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深入开展运动戒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研究表明:体育运动通过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特定区域的结构和功能,双向调控多巴胺及其受体,进而有效矫正网络成瘾青少年行为、精神症状以及预防大脑功能损伤;运动强度的剂量性、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和运动时长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调节变量。策略:未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应构建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协调防控机制,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功能和作用,探索体卫融合的成瘾性疾病治疗与健康服务新模式。

  • 群众体育
  • 陈琳, 李桂华
    2022,41(6): 57-63. doi: 10.12163/j.ssu.20220995
    摘要 ( ) HTML ( ) PDF (649 KB) ( )

    我国在后冬奥时期持续深入推动冰雪运动发展需学习和借鉴冰雪运动发达国家的经验。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曾举办过两届冬奥会的日本在后冬奥时期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实践操作进行梳理,并分析日本冰雪运动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因。研究发现,日本在构建多层级冰雪运动组织网络体系,建立规范、连贯、互通的冰雪人才培训体系,政企联合设计与推广青少年特色冰雪活动,发展旱地滑行类运动培养潜在冰雪人口,设立冰雪专项保险等方面经验丰富,成效显著。启示:我国在后冬奥时期应重视基层冰雪运动社团组织建设,完善冰雪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开发面向初学者和青少年的活动项目,提高冰雪设施软件与硬件水平,完善冰雪运动专项保险产品体系。

  • 赵泓羽, 邵雪梅
    2022,41(6): 64-70. doi: 10.12163/j.ssu.20220969
    摘要 ( ) HTML ( ) PDF (605 KB) ( )

    数字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是促使其向更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迈进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立足于数字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学理构成,审视数字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过程中的阻滞壁垒,发现当前我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存在数字基建薄弱掣肘需求精准感知、数据不对称拉低需求精准聚类效能、多重因素制约需求精准测量与反馈机制不畅阻碍需求精准监测等症结。建议从扩大数字基建规模、强化需求数据收集监测、夯实多方资源要素保障、弥合老年“数字鸿沟”与完善数字平台功能等方面,层层递进、逐步落实,提升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精准感知、精准聚类、精准测量与精准监测效能,为进一步促进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双侧动态均衡适配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 刘姝宏, 曹继红, 王桂红
    2022,41(6): 71-77. doi: 10.12163/j.ssu.20221125
    摘要 ( ) HTML ( ) PDF (542 KB) ( )

    青年网络草根体育组织作为互联网普及与社会经济增长的时代产物,事关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梳理青年网络草根体育组织的价值意蕴和现实特征,揭示其现存问题,提出建设路径,以期推进其良性运行及健康发展。价值意蕴:契合青年个体发展的精神需求,提升青年个体的社会资本,形成独特的青年休闲文化。现实特征:成员目的多元、领袖权威性弱、结构扁平开放、活动新颖时尚、环境虚实结合、规范受信任约束。现存问题:契约意识薄弱,自律行为失序;中心人物变动,群体结构失稳;内部自治薄弱,外部监管不力。建设路径:提升契约意识,强化自律行为;建立内部补位机制,依托外部互助资源;提升内部自治能力,优化组织规范与机制;加强外部监管力度,优化组织发展环境。

  • 赵溢洋, 孙月霞
    2022,41(6): 78-84. doi: 10.12163/j.ssu.20220850
    摘要 ( ) HTML ( ) PDF (779 KB) ( )

    为利用社交媒体助力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青少年社交媒体赋权与体育健康促进关系的逻辑线索。研究发现:1)青少年社交媒体赋权促成和强化体育健康促进。自我赋权体现自主自控,家庭赋权体现引导信任,学校赋权体现组织行动和宣传。2)体育运动引发健康责任、促进精神成长、和谐人际关系、饮食营养均衡和压力管理等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连锁反应。它的意义在于体育运动可能成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一种控制手段。3)社交媒体赋权过程中,锻炼者图式的塑造身材、保持活力、体育锻炼和促进健康构成了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相关联的底层逻辑。

  • 姜庆丹, 张艳, 赵忠伟
    2022,41(6): 85-89. doi: 10.12163/j.ssu.20220735
    摘要 ( ) HTML ( ) PDF (552 KB) ( )

    体卫融合能够科学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对有效促进全民健康起到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体育与卫生健康系统有机融合,本研究阐述体卫融合视域下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内涵,分析我国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障碍并提出破解路径。研究表明,体卫融合视域下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存在着体育与卫生健康系统融合理念不足与融合程度较低、协同机制不够健全、融合模式尚不完善等障碍。破解路径:深化体育与卫生健康系统融合理念,提高融合程度;优化体育与卫生健康系统协同机制;探索体卫融合治理模式。

  • 竞技体育
  • 甘荔桔, 李成梁
    2022,41(6): 90-96. doi: 10.12163/j.ssu.20221076
    摘要 ( ) HTML ( ) PDF (722 KB)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竞技体育全方位服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依然存在竞技体育对举国体制的过度依赖、多系统融合困难、多元价值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故系统联动已成为竞技体育适应新时代要求和解决问题的较佳选择。当前竞技体育与社会相关系统存在对竞技体育多元价值认识不足、系统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系统联动动力不足等状况造成系统联动推进缓慢。建议积极打造体育系统与政府、社会、市场、个人之间各获所需的系统联动机制,重视系统联动的主体诉求和协作,挖掘系统联动的深层驱动力,使系统联动真正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新时代新任务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 庞博, 杨献南
    2022,41(6): 97-102. doi: 10.12163/j.ssu.20221064
    摘要 ( ) HTML ( ) PDF (432 KB) ( )

    俱乐部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改变过去那种效仿西方逻辑、利润至上的狭隘利益观,坚持从增进社会福利出发,积极落实社会责任,建立与人民高质量生活需要紧密结合的利益共享框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社会责任视角,构建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利益共享框架,提出俱乐部利益共享的推进路径。研究认为:利益基础、利益保障、本原利益和社会利益共同构成了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利益共享框架。俱乐部服务国家政治利益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体现,属于利益基础;维护职业体育竞赛市场秩序是俱乐部的利益保障;回归本原,助推竞赛表演产业发展是俱乐部的重要使命;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公共服务是俱乐部社会利益的直接体现。在此框架下,以实现利益共享最大化为目标,提出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利益共享推进路径。

  • 温融, 唐翰林, 张旭洋
    2022,41(6): 103-108. doi: 10.12163/j.ssu.20220911
    摘要 ( ) HTML ( ) PDF (488 KB) ( )

    新冠肺炎疫情对CBA联赛造成了严重冲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CBA联赛启动了一系列实践尝试,亦面临着诸多风险困境。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开展CBA联赛的实践尝试和风险困境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应对策略,力求促进CBA联赛高质量发展,并为我国职业体育联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破解困局、寻找新机遇提供参考。实践尝试:转变办赛方式,“赛会制”和“空场比赛”相结合;缩减经费支出,注重社会效益;调整外援制度,给予本土年轻球员更多上场机会;观赛渠道多元化,将线上观赛作为主要渠道。风险困境:疫情传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防控与办赛双重压力并存;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压缩,联赛收入锐减;球员竞技状态下滑,外援缺席造成负面影响;观赛体验不佳,联赛关注度下降。应对策略:发挥制度优势,寻找“动态清零”和“开放办赛”之间的平衡点;推动联赛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调整球员竞技状态,减少对外援的依赖;营造丰富观赛体验,提高联赛关注度。

  • 体育产业
  • 马越斐, 李海
    2022,41(6): 109-115. doi: 10.12163/j.ssu.20220921
    摘要 ( ) HTML ( ) PDF (596 KB) ( )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新型城镇现代化建设,赋予我国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崭新契机与强劲动力。本文在明晰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体育与旅游产业资源、技术、产品与市场4个方面融合逻辑的基础上,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赋能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仍存在区域政策环境差异、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不足、特色品牌开发不足、体旅基建薄弱等问题。认为应从弥合区域制度短板、加强县级旅游城市建设、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与区位优势、强化体育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4个方面入手,为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在资源、技术、产品与市场方面更好地承接当前“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新型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导向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张文鹏, 周有美
    2022,41(6): 116-122. doi: 10.12163/j.ssu.20210391
    摘要 ( ) HTML ( ) PDF (858 KB) ( )

    政府体育治理的注意力是指政府对体育的关注程度、资源配置及变化逻辑,反映了政府决策者将体育治理纳入决策议程的过程,决定了政府体育治理的资源配置与精力投放。运用文本分析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样本,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体育治理的资源配置及变化逻辑。研究发现:1)从整体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体育治理的注意力呈现“震荡上升”的阶段性特征,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2)从局部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体育治理的注意力分配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特征;3)从治理领域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体育治理的各项具体领域指向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特征。建议:1)在纵向上,要继续提高政府体育治理的注意力配置水平,加大政府体育治理的精力投放;2)在横向上,加强政府体育治理的各具体领域的注意力投放;3)在治理领域上,要加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治理,让政府体育治理的注意力达到各领域协调均衡发展的状态。

  • 体育文化
  • 关朝阳, 陈亮
    2022,41(6): 123-130. doi: 10.12163/j.ssu.20220522
    摘要 ( ) HTML ( ) PDF (1757 KB) ( )

    科研成果质量是学科发展与学术话语权形成的关键所在,而成果质量提升则依赖成果评价体系的发展完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我国体育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发展历程、研究主题以及评价优化的动力逻辑,并提出我国体育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研究展望。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历经评价空白、评价起步、评价规范与评价改革4个阶段,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体系。但是,体育人文社科成果评价整体受重视程度不高,研究人员及成果较少,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缺乏持续、稳定的观点。另外,同行评议渠道梗阻、量化评价过度泛滥也制约着研究成果评价优化。为此,我国体育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应结合学术评价改革与学科发展需求,在评价基础理论、体系机制改革与方法手段创新上加大研究力度。

  • 王烁, 王晓晨
    2022,41(6): 131-137. doi: 10.12163/j.ssu.20220953
    摘要 ( ) HTML ( ) PDF (508 KB) ( )

    为充分挖掘近代东北地区体育作为区域文化软实力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推进东北地区体育高质量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借助相关档案、地方志书、近代报刊等资料,考证1911—1931年近代东北地区体育发展的镜像,总结近代东北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影响。研究认为:体育教育、大众体育、竞技运动沿着清晰的脉络逐渐发展,系统内部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系统外部彼此交叉支撑,共同实现东北地区体育近代化进程。近代东北地区体育发展的启示:开展高质量体育教育需要依靠学校体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有力彰显城市体育发展新形象;同步规划城市建设与体育用地进一步拓展体育设施新领地;利用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加快促进冰雪特色项目巩固发展。

  • 温搏, 王洪潇, 张晓旗, 申丹丹
    2022,41(6): 138-144. doi: 10.12163/j.ssu.20220722
    摘要 ( ) HTML ( ) PDF (482 KB) ( )

    1978—2008年的主流武术思想是金牌战略武术思想,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在体育武术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以“入奥争光”为目标,影响武术改革与发展和促进武术国际传播的观点及观念体系。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1978—2008年的主流武术思想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理路进行剖析。研究认为:武术的“体育化”是金牌战略武术思想的萌发前提,武术的“奥运化”是金牌战略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武术的“入奥升级化”标志着金牌战略武术思想的最终确立;在《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以及北京申奥成功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了以实现武术“入奥争光”目标、推动武术国际化、提高武术国际竞争力为价值取向的金牌战略武术思想。金牌战略武术思想加快了武术“入奥”的进程,促进了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发展,推动了武术国际化,却未能真正实现“争光”的愿望,对武术产生了误读,挤压了传统武术的发展空间。新时代批判继承金牌战略武术思想,应抓住时代机遇,坚定“入奥”信念;要立足国际视野,融合文化武术思想;要重视传统武术,优化武术发展体系,引导武术“入奥”与国际化的同时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