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5-20
      
  • 全选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 李成梁, 朱旺, 牟柳
    2023,42(3): 1-8. doi: 10.12163/j.ssu.20230213
    摘要 ( ) HTML ( ) PDF (686 KB) ( )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聚焦全面深化体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相关政策为指导,梳理我国体校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为破除体校改革的现实壁垒寻求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体校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困境:1)体校教育功利化恶化了生存与发展环境;2)地理区域和项目发展不平衡导致体校两极分化严重;3)保障团队缺失难以保证人才最优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体教融合背景下回归是促进体校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切实需求,合作与共享是纾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窘境的必然趋势,良好的保障机制是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并提出深化体校改革的优化路径:1)加强合作与共享,突破发展壁垒;2)革新教学要素,形成资源保障;3)优化培养路径,促进人才“反哺”;4)推动体育竞技人才库建设,促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 王先亮, 马超, 石振国
    2023,42(3): 9-15. doi: 10.12163/j.ssu.20230130
    摘要 ( ) HTML ( ) PDF (583 KB) ( )

    深入剖析不同时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政策供给情况,探究更高水平的政策供给策略,以此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向更高水平升级。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政策工具与作用阶段及两者交互的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并探索政策供给的发展历程、政策工具运用、作用阶段供给以及二维交互作用等特征。结果显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策供给历经初创探索、全面推进和提质增效3个阶段。供给型政策工具处于主导地位,但供给结构不均衡;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次之,但场景支持欠缺;需求型政策工具严重缺位,存在供需错配矛盾。政策供给呈现出纵深化转型、标准化引领和创新性变革的发展态势。供给策略:调整结构,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策工具;协同共治,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策效能共同体;精准智治,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策供给的多维驱动。

  • 柴王军, 姚浩江, 师浩轩, 王文渤
    2023,42(3): 16-23. doi: 10.12163/j.ssu.20230184
    摘要 ( ) HTML ( ) PDF (711 KB) ( )

    供需适配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全面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演变历程、作用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认为,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经历了市场化改革初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经济新常态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5个发展阶段。基于体育产品差异化视角,分别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质量经济与福利经济效应层面分析体育产业供需总量、结构、质量与均衡4个方面的适配机理。基于此,提出从有为政府角度完善体育产业政府治理机制、从有效市场角度健全体育产业市场治理机制、从内嵌技术角度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从内嵌制度角度构建体育产业融合创新网络的体育产业供需适配治理路径。

  • 王飞, 张莹, 孙大海, 马莉娅
    2023,42(3): 24-30. doi: 10.12163/j.ssu.20230145
    摘要 ( ) HTML ( ) PDF (516 KB) ( )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目标。新时代冰雪运动需要高质量发展并形成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契合性战略。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聚焦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从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切入,探究其战略定位及战略路径。研究认为,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应明确现阶段的发展基础与困境,破解冰雪运动参与质量锁定,加快冬季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缩小冬夏项目间差距,增强冰雪运动竞技综合实力;生成现代化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区域冰雪经济竞争活力;双轨发挥中介与桥梁作用,筑牢冰雪运动文化与外交根基。同时,在路径上需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塑造比较优势、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文化传播及展现中国冰雪特色。

  • 学校体育
  • 邹月辉, 张凯莉
    2023,42(3): 31-39. doi: 10.12163/j.ssu.20230014
    摘要 ( ) HTML ( ) PDF (2694 KB) ( )

    课程标准蕴含着对学科能力的要求,学科能力培养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建构我国百年小学体育学科能力分类框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25份课程标准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通过对目标文本的高频词共现分析,阐明小学体育课标4个发展阶段的演进历程及体育学科能力的变革特征,进而进行质性文本分析,从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5个维度建构小学体育学科能力分类框架。研究认为,百年体育课标变迁史彰显了体育学科能力的变革:基本能力始终处于首要地位;综合能力越发重要与丰富;问题解决能力日益凸显多元化;认知能力由外而内走向平衡与多元。我国小学体育学科能力呈现出从单一分离走向多元融合、学生主体性与学科实践性发展并重、不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不同发展阶段价值取向悬殊的演进特征,并指出要循证体育学科能力的不同维度、关切学生社会情感养成、显化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优化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四方面的建议。

  • 沈兆鑫, 赵富学
    2023,42(3): 40-47. doi: 10.12163/j.ssu.20230200
    摘要 ( ) HTML ( ) PDF (548 KB) ( )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程,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之举。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借由中观取向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存在认同感较差、行动力不足、协同性欠缺、制度化薄弱等问题,致使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地,建设实效未能充分显现。研究认为:应采取积极的转译策略,把握好问题识别、利益赋予、有效征召、充分动员4个环节,通过发挥高校在行动者网络同盟中的核心行动者作用,加快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研制工作,将体育课程思政工作能力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国家—地方—校际”三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等途径,有效调动和激发各方行动者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增强异质行动者之间的协同性与联动性,助力形成稳固的体育课程思政行动者联盟,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地、更好更快发展。

  • 杨瑷宁, 曲波
    2023,42(3): 48-55. doi: 10.12163/j.ssu.20230128
    摘要 ( ) HTML ( ) PDF (519 KB) ( )

    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人才保障,师德师风是体育教师队伍评价的第一标准。体育师范生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其师德养成状况和内在构成是建设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研究立足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廓清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时代内涵与体验式优化方法的基本理论,客观检视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存在的主体协同相对不力、内容构成较为单一、实践场域比较局限等突出矛盾。基于东北师范大学“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典型案例,揭示出融组织主体与实践主体于一体的多元主体,融体育知识、技能、价值观于一体的内容体系,融城乡、大中小学于一体的实践场域,融主体协同、内容互通、场域联动于一体的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模式样态。研究认为,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离不开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合力共促,需要强化教育实践,并贯通职前、职中、职后全过程。

  • 刘颖, 崔淼
    2023,42(3): 56-61. doi: 10.12163/j.ssu.20230010
    摘要 ( ) HTML ( ) PDF (578 KB) ( )

    “双减”政策背景下实现高水平供需良性循环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究并审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的内涵意蕴与现实阻滞,认为当前协同育人共识不足导致“应试化”升温、供需结构不匹配导致市场提质增效乏力、治理手段落后导致预期与现实存在落差。基于此,以“理念—主体—环境”为核心要素,构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供需良性循环运行模式,提出有效畅通青少年体育培训供需良性循环的现实进路,即理念层面:多元主体凝聚共识,合力构建育人新格局;主体层面: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厚植高质量发展基础;环境层面:深化数字赋能,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

  • 唐立慧
    2023,42(3): 62-68. doi: 10.12163/j.ssu.20230059
    摘要 ( ) HTML ( ) PDF (425 KB) ( )

    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是新时期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导向与要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探究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的学理逻辑基础上,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面临思想认识不到位,文化溢出效应不足;治理结构不合理,学训矛盾依然突出;法治化程度不高,法规政策制度待完善;信息化与智慧化水平低,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建设路径:深化理念认同,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文化建设;加强组织建设,优化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组织结构;健全治理规范,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制度;完善平台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促进治理融合发展。

  • 群众体育
  • 程丽婷, 董传升
    2023,42(3): 69-76. doi: 10.12163/j.ssu.20221612
    摘要 ( ) HTML ( ) PDF (511 KB) ( )

    社区居民体育健康行为治理深刻影响着社区健康治理水平,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本研究在阐述社区居民体育健康行为生态化治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讨社区居民体育健康行为治理的困境:健康治理囿于传统,难以形成支持生态;线性治理思维主导,难以激发系统动力;治理主客体关系松散,难以实现共治共享;政策环境匹配性差,难以实现有效治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社区居民体育健康行为的生态特性及其生态化治理的优势,提出树立主动健康理念,构建全面生态化治理格局,建立共治、自治、互治相结合的协同治理机制,强化生态化治理的政策保障等建议,以期为社区居民体育健康行为治理提供理论借鉴。

  • 夏一冰, 元文学
    2023,42(3): 77-83. doi: 10.12163/j.ssu.20230155
    摘要 ( ) HTML ( ) PDF (539 KB) ( )

    社区体医融合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为国民提供全流程、覆盖生命全过程的发展保障。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审视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的机制建设状况和困境。研究发现,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中存在基层治理权责设置失衡、综合治理工具运用匮乏、服务主体协同供给能力孱弱、专业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话语权缺失等困境。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的实施方案:1)优化基层治理权责匹配,强化治理运行监督力度;2)组合运用多类型治理工具,优化体医融合治理结构;3)深化体医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供给路径;4)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保障专业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权与话语权。

  • 李龙
    2023,42(3): 84-91. doi: 10.12163/j.ssu.20221308
    摘要 ( ) HTML ( ) PDF (638 KB) ( )

    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所主张的科技、社会变迁和生活步调三方面的协同加速观点,为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异化与重构提供了分析视角。在步入现代化进程中,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作为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在享受社会加速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遭受各种解构,出现参与者身心二分、主体性流失和现实性破缺等异化现象。重构社区公共体育空间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1)在更新空间发展观念、提高整体空间质量、保障场地锻炼设施、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其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在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丰富空间价值和功能、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等方面精准施策,强化其建设的群众基础与参与意愿;3)在达成空间发展目标、增进集体组织参与、倡明空间公共属性等方面与时俱进,拓宽其内涵与外延。

  • 孙博谦, 全海英, 张玉婷
    2023,42(3): 92-98. doi: 10.12163/j.ssu.20230180
    摘要 ( ) HTML ( ) PDF (476 KB) ( )

    针对我国幼儿体质测定存在的问题,探寻适合我国幼儿体质测定评价的方法,成为当前有效促进幼儿体质发展的紧要任务。基于以游戏为基础的跨学科评价法(Transdisciplinary Play-Based Assessment,TPBA),剖析TPBA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契合之处,提出TPBA在幼儿体质测定中的应用假设。研究认为,幼儿体质测定改革应遵循适宜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同时,依据评价项目名称的自明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反馈机制的完整性等策略,进一步对测试环境、测试形式、评价标准和评价反馈系统进行改革和优化,旨在为我国幼儿体质评价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的体质水平,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 竞技体育
  • 荣霁, 崔鲁祥
    2023,42(3): 99-106. doi: 10.12163/j.ssu.20230063
    摘要 ( ) HTML ( ) PDF (1301 KB) ( )

    “三大球”职业化治理结构是由政府、项目协会与职业俱乐部等主体所构建的以价值为基础、以制度设计为规则、以行为方式为路径的系统框架。多年来“三大球”职业化治理结构受经济、制度、观念等因素影响,治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需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三大球”职业化治理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开放市场经济、提升公民意识、完善制度设计是“三大球”治理结构变革的动力。我国“三大球”治理结构经历了塔式、链式和环式过程,目前正处于环式治理和网式治理并存阶段,在治理结构尚未完善之前要避免结构僵化和颠覆性变革问题的出现,避免走进链式治理结构当中;同时,路径建设向以和谐平等为价值取向、以各主体利益均衡发展为制度保障、以共同参与和协调发展为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结构迈进。

  • 李宣廷, 贺彬, 钟胜男
    2023,42(3): 107-112. doi: 10.12163/j.ssu.20230005
    摘要 ( ) HTML ( ) PDF (446 KB) ( )

    竞技体育领域中异化现象频发,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异化现象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竞技体育领域中存在竞技目的背离、体育精神缺失、人文关怀弱化、交往主体疏离的异化现象。研究认为,过度商业化对竞技体育的腐蚀、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个人功利主义的偏激影响是竞技体育领域中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基于此,提出竞技体育“反异化”路径:正确引导竞技体育商业化,发挥资本对竞技体育的正向作用;构建良好的体育伦理道德体系,复归竞技体育本真;推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融合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竞技运动环境。

  • 体育产业
  • 邹本旭, 黄玉阳
    2023,42(3): 113-119. doi: 10.12163/j.ssu.20230060
    摘要 ( ) HTML ( ) PDF (572 KB) ( )

    当前,数字经济热潮喷涌而来,成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焦点。户外运动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数字经济的巨大冲击,并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阐释数字经济赋能户外运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内涵,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剖析动力机制,并探索数字经济赋能户外运动产业的表现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户外运动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数字鸿沟”与“数据孤岛”、投入成本高与成效周期长、认知经验不足与数字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实施路径:发挥产业协同作用,完善数字监管体系;优化产业税收政策,落实转型升级规划;加快技术创新应用,夯实数字人才培养基础,以期为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 段娟娟, 李荣日
    2023,42(3): 120-128. doi: 10.12163/j.ssu.20211927
    摘要 ( ) HTML ( ) PDF (712 KB) ( )

    为探求体育产业演化的动力因素与传导路径,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演化发展,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专家访谈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对体育产业演化动力机制进行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外部宏观环境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是主动力,且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在外部宏观环境影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呈现多重中介作用。具体推进路径:强化外部宏观环境,夯实体育产业发展之基;聚焦创新驱动,提升体育产业供给质效;释放体育消费,注入体育产业源动力。

  • 体育文化
  • 付志铭, 黄莉
    2023,42(3): 129-136. doi: 10.12163/j.ssu.20230187
    摘要 ( ) HTML ( ) PDF (822 KB) ( )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等,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系统分析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逻辑、目标指向与实践方略。研究认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彰显了中国体育百年建设的艰辛探索,切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的题中之意,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必然。新时代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从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和世界5个维度确立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目标。通过加强体育精神教育,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创新弘扬传播过程,营造体育社会风尚;融入体育事业全局,统筹推进“大体育”发展格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赓续中华体育精神谱系等实践方略,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在教育人民、凝聚共识、引领风尚、服务社会和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助推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 陈肖鹏, 张晓义
    2023,42(3): 137-144. doi: 10.12163/j.ssu.20230007
    摘要 ( ) HTML ( ) PDF (556 KB) ( )

    提升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有利于维护中国文化安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国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和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下,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的提升面临4个方面的现实困境:西方体育文化霸权不断强化,挤占中华体育文化发展空间;中外体育文化差异制造认知鸿沟,形成文化折扣;中华体育文化“自塑”言不达意,产生理解偏差;国际传播方式创新不足,缺乏持续影响。本文从共情传播的视角厘清共情传播的作用机理,进而创新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打造中华体育文化的共情场景,优化中华体育文化的“自塑”效果,强化中华体育文化的持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