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 王苑苑, 刘东锋
    2025,44(2): 1-8. doi: 10.12163/j.ssu.20250005
    摘要 ( ) HTML ( ) PDF (659 KB) ( )

    在金牌数量趋于收敛的国际背景下,奥运金牌的非市场价值评估对于验证政府公共支出的合理性及公众对国家成就的认可具有关键作用。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和韦伯回归模型,以东京奥运会为例,通过上海居民奥运金牌的支付意愿估计其非市场价值。研究表明,奥运金牌具有显著的非市场价值,近半数的被调查上海居民表现出平均43.440元人民币/块的奥运金牌支付意愿;公众对奥运金牌的价值认知存在差异,其支付意愿受到象征性资本、消费资本和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而年轻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支付意愿相对较低。奥运金牌不仅是体育成就的象征,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支付意愿反映了对国家体育成就的高度认可。基于此,建议强化奥运金牌价值传播体系,提升青少年和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参与度,构建体育精准化资源配置机制,以期为国家制定更为精准和有效的体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王先亮, 廖粤生
    2025,44(2): 9-15. doi: 10.12163/j.ssu.20241433
    摘要 ( ) HTML ( ) PDF (504 KB) ( )

    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写照,是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指引与动力源泉。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以“是何-为何-如何”为主线,提出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认识向度、价值向度与实践向度。研究认为,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进而塑造教育家型体育教师,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相衔接、特殊性与普遍性相协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相呼应的特征。研究发现,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价值在于为体育教师自我师德修养提供目标指引,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提供路径支撑,为社会公众认同体育教师提供正面符号。据此,提出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中国特色实践路径: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深化体育教师专业认同;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培育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拓展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提升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革新体育教师专业理念;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明确体育教师专业目标。

  • 白翠瑾
    2025,44(2): 16-22. doi: 10.12163/j.ssu.20241475
    摘要 ( ) HTML ( ) PDF (554 KB) ( )

    数智赋能体育教研员专业化发展是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必由之路。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数智赋能体育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应然样态、实然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认为,数智赋能体育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应然样态为形成数智体育教研共同体、生成数智体育教研能力、养成数智体育教研思维、建成数智体育教研队伍。数智赋能体育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实然困境表现为体育教研员角色认知不清晰、数智体育教研能力表征不全、数智体育教研思维尚未建立、数智体育教研队伍建设缓慢。据此提出提升路径:深化角色认知,增强数智体育教研互动;依托数智技术,创生体育教研员教研能力;革新教研思维,促进体育教研员可持续发展;优化准入标准,强化数智体育教研培训。

  • 学校体育
  • 蔡思宁, 辛悦凯, 房广顺, 郑舒婷
    2025,44(2): 23-29. doi: 10.12163/j.ssu.20250104
    摘要 ( ) HTML ( ) PDF (502 KB) ( )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理念,发挥体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WSR方法论“物理-人理-事理”的三维分析框架,探究“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框架,提出发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五育并举”育人作用、践行高校体育新文科创改策略、强化体育强国建设战略引领等目标导向。在“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科技与人文基础薄弱、创新与管理运行困难、执行与参与效能欠佳等现实梗阻。据此提出推进路径:夯实科技与人文基座,发挥“五育”育人优势;拉动创新与管理引擎,落实新文科创改要求;提升执行与参与效能,深化体育强国战略引领。

  • 吕慧, 于连庚, 汪晓赞
    2025,44(2): 30-36. doi: 10.12163/j.ssu.20241409
    摘要 ( ) HTML ( ) PDF (431 KB) ( )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当前五育融合教育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抓手。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要义、困境和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要义是以跨学科为根本属性、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价值遵循、以本学科为概念边界、以学习主题为设计起点、以问题情境驱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然而,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教师认知、体系建立、协调发展、情境创设、教学评价等方面仍存困境。基于此,提出提高教师跨学科实践能力、搭建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体系、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拓宽教学评价体系和应用场域等实践路径,旨在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闫丽娜, 杨淑萍
    2025,44(2): 37-44. doi: 10.12163/j.ssu.20241264
    摘要 ( ) HTML ( ) PDF (514 KB) ( )

    扩展现实技术赋能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不仅预示着教育数字化的未来趋势,还对构建数字时代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在梳理扩展现实技术发展脉络和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深入阐述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应用路径。研究认为,扩展现实技术赋能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的价值意蕴体现在:重塑教学理念,重视个性需求和全面素质;重构师生关系,促进深度对话与协作互助;创新教学内容,实现尖端技术与体育学科融合;创设教学情境,提升人机协同的学习效能;优化教学评价,助力教学方案的科学改进。扩展现实技术赋能高校体育沉浸式教学的应用路径:依托扩展现实技术的优势,丰富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及其呈现形式;优化运动技能培育策略,实现精准指导与损伤预防;强化拟真战术情境应用,提升运动决策与战术理解;开创新型心理疗愈方案,解决学生的运动心理问题。

  • 任玉庆, 史曙生, 潘月红
    2025,44(2): 45-51. doi: 10.12163/j.ssu.20241324
    摘要 ( ) HTML ( ) PDF (916 KB) ( )

    包容性发展为破解体质弱势大学生的体育教学难题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案。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阐释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成逻辑,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4个维度构建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模式框架。最后提出实践路径:厚植包容性教育理念,构建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教学内容;深耕全面发展导向,创新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教学方法;恪守公平普惠原则,完善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教学评价;嵌入数字信息技术,打造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数字化教学生态。

  • 于啸扬, 郑辉
    2025,44(2): 52-58. doi: 10.12163/j.ssu.20241364
    摘要 ( ) HTML ( ) PDF (664 KB) ( )

    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现代化,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探讨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推进困囿和纾解策略。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困囿为治理意识淡薄、治理主体缺位、治理手段匮乏、治理内容失序和治理评价羸弱。据此提出纾解策略: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守正创新,树立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治理理念;坚持协同原则,破除场域壁垒,加快构建多维协同化的治理格局;坚持整体原则,创新共享机制,持续打造现代智能化的治理手段;坚持精准原则,纠偏行为失范,积极创建精细化治理模式;坚持动态原则,完善监督反馈,全面建设系统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 李立峰
    2025,44(2): 59-65. doi: 10.12163/j.ssu.20241378
    摘要 ( ) HTML ( ) PDF (652 KB) ( )

    “三大球”振兴背景下,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对足球事业改革和体育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遵循空间生产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分析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运行逻辑和现实困境,并提出创新路径。研究认为,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运行逻辑是实现校园足球发展的动力系统、承载系统、互动系统有机联动,进而推动校园足球社会空间进行生产与再生产,通过空间力量的释放为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目前我国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存在驱动力释能不充分、载体建设不完备、运行机制不畅通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创新路径:激活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生产驱动力,夯实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生产载体基础,畅通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生产互动机制,为推进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群众体育
  • 刘露, 谭广鑫
    2025,44(2): 66-73. doi: 10.12163/j.ssu.20241236
    摘要 ( ) HTML ( ) PDF (1632 KB) ( )

    马拉松赛事是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典型代表,对其安全风险共治进行探究,可以为我国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安全关口前移提供参考。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依托协同优势理论对马拉松赛事安全风险共治的生成逻辑、“惰性”归因与“优势”进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马拉松赛事安全风险共治是保障赛事安全高质量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赛事安全“元管理”难题的必由之路,更是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举措。现阶段,缘于制度粗放、组织游离、目标离散、行动博弈与资源失衡,马拉松赛事安全风险共治呈现出“惰性”样态。为消解“协同惰性”,构建具有“协同优势”的治理格局,应健全以条款自洽效力、衔接为核心的规制体系,完善以身份明确、内外联动为中心的主体架构,凝聚以赛事安全稳定运行为轴心的主体共识,构建以统筹型自主式协同为重心的行动取向,增设以人、财、技术为支撑的协同配置基本要素。

  • 刘晖, 曲英杰
    2025,44(2): 74-80. doi: 10.12163/j.ssu.20241400
    摘要 ( ) HTML ( ) PDF (555 KB) ( )

    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空间开放式改造,事关“健身去哪里”难题的破解和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目标的实现。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空间开放式改造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囿和纾困路径。研究认为,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空间开放式改造应是沿着“物理—功能—行为—价值”空间链条循环跃迁式展开的过程。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空间开放式改造过程中存在规划标准难统一、市场监管乏力、公众话语权缺失和价值失衡等现实困囿。据此,提出纾困路径:构建梯度化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规划体系,精准匹配公众多样化体育诉求;强化公共体育场馆市场运营监管力度,提升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功能适配性;畅通公众多元需求反馈渠道,提升公众参与公共体育场馆改造的深度和广度;平衡场馆经济社会价值导向,明确社会资本参与场馆运营改造行为规范。

  • 徐元洪, 高跃
    2025,44(2): 81-87. doi: 10.12163/j.ssu.20241419
    摘要 ( ) HTML ( ) PDF (462 KB) ( )

    本文以社会共生理论为基础,剖析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的内在机理、现实阻滞及路径选择。从理论、实践与宗旨使命层面来看,建设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的内在机理表现为“组织化-再组织化”互通机理、政社互塑机理、行政与社会资源互补机理。然而,社会共生视域下建设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仍面临权力泛化、宗旨替代、权力寻租、责权利失衡、社会认同度走低风险等现实阻滞。基于此,提出推进路径:明晰权责边界,构建分权制衡制度体系;锚定公益宗旨,建立双重属性协同发展模式;嵌入区块链技术,完善全流程穿透式监管机制;优化协同治理框架,形成权责利对等机制;实施梯度扶持政策,培育多元主体社会认同。

  • 何冬妹, 周培文
    2025,44(2): 88-93. doi: 10.12163/j.ssu.20250157
    摘要 ( ) HTML ( ) PDF (494 KB) ( )

    本文在阐释户外运动打造健康心生活的内涵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并立足抚顺独特的山水资源,围绕地域品牌户外体育赛事的培育、地域优势挖掘、设施建设强化等核心问题开展研究,探寻通过户外运动打造健康心生活的实施路径。研究认为,举办高级别体育赛事可扩大户外运动影响力,激发大众参与热情;打造品牌体育赛事能有效推动户外运动的普及,吸引大众投身其中;依托地域优势开发四季项目可满足大众多元需求;建设户外运动体系可促进大众健身,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 竞技体育
  • 邵凯
    2025,44(2): 94-100. doi: 10.12163/j.ssu.20241126
    摘要 ( ) HTML ( ) PDF (579 KB) ( )

    为探讨近年来日本“三大球”快速振兴发展的原因,为我国“三大球”振兴提供经验启示,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实地调研法和访谈法,深入日本体育领域进行全面调研。研究认为,日本“三大球”的振兴发展呈现五大特征:国家政策持续支持,项目协会积极筹措落实推进;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符合项目发展的可持续规律;群众广泛参与竞技比赛,注重赛事对项目发展的支持;细化团队管理模式,实现关键技术的精细化管理;注重法律法规建设,形成专项制度保障振兴发展。据此,得出对我国“三大球”振兴发展的经验启示:紧密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与任务,加快推出“三大球”振兴工作方案;积极推动社会力量深入参与,持续促进“三大球”后备人才培养;构建全链条全龄段赛事体系,不断扩大“三大球”项目参赛队伍;深度细化体育团队管理结构,实现新质技术赋能“三大球”发展;创新项目专项振兴发展制度,形成中国特色“三大球”振兴策略。

  • 李鑫, 张欣, 李森
    2025,44(2): 101-108. doi: 10.12163/j.ssu.20241230
    摘要 ( ) HTML ( ) PDF (639 KB) ( )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我国体育发展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制度,并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前进。本研究采用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研法,系统梳理中国青少年排球赛事体系的构成,并分析其在体育强国战略和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背景下的发展成效。研究发现,中国青少年排球赛事体系已形成综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复合型模式,通过多样化的竞技平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效推动了排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然而,该体系仍面临体教融合不足、参赛机会有限、赛事功能单一和经费来源单一等现实困囿。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深化体教融合,构建协同体系,培养全面人才;扩大参赛机会,完善赛事体系,提升竞技实力;发挥多元赛事功能,挖掘多重价值,扩大社会影响;优化经费结构,拓宽资金渠道,保障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纾解策略。

  • 刘江山, 彭国强
    2025,44(2): 109-115. doi: 10.12163/j.ssu.20241381
    摘要 ( ) HTML ( ) PDF (479 KB) ( )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备战米兰冬奥会的制胜优势、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特色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米兰周期”我国运动队的优异表现以及科技助力和现代智能化手段的创新应用,是备战米兰冬奥会的制胜优势。然而,国际冰雪竞技格局已形成集团优势,我国冰雪重点优势项目分布较少、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冰雪项目布局“红利”削弱以及世界百年变局下境外参赛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对我国训练备战造成严峻考验。据此提出我国备战米兰冬奥会的实施策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冰雪项目备战新模式;分类研判我国冰雪项目参赛能力,科学统筹重点项目参赛布局和新增项目扶持策略;高度重视体能类基础项目的突破发展,精准提升冰雪运动员专项体能储备;构建国家队参赛风险防控预警机制,全面提升境外备战参赛安全效能;深入开展冰雪运动项目数字赋能科技助力工作,提升训练备战科学化、智慧化水平。

  • 体育产业
  • 李创, 阚军常
    2025,44(2): 116-122. doi: 10.12163/j.ssu.20241208
    摘要 ( ) HTML ( ) PDF (507 KB) ( )

    新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人工智能助推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的价值、风险与应对方略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认为,人工智能以增强互动交流体验、助力供给质量提升、满足个性化需求、推动场景创新升级、提高管理运行效率为价值指向,助推冰雪体育旅游发展。但还存在技术运作、数据安全、价值伦理、市场紊乱等潜在风险,究其原因在于智慧冰雪体育旅游的政策标准体系不健全、人工智能与冰雪体育旅游存在适应性偏差、高端复合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互联互通的主体协作与监管机制尚未确立、冰雪体育旅游核心数据的规范性不够。基于此,提出应对方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冰雪体育旅游智能技术创新,提升从业人员与专业技术人才素养,明确多元主体职责与价值定位,坚持数据信息增量与提质并重。

  • 李海, 马越斐
    2025,44(2): 123-129. doi: 10.12163/j.ssu.20241457
    摘要 ( ) HTML ( ) PDF (762 KB) ( )

    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平台积蓄产业发展势能,是促进商旅文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依托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商旅文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论意涵、内在逻辑、阻滞困境和推进指向。研究认为,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商旅文体在政策制度、产业资源、核心要素、消费市场和业态产品方面深度融合发展,但仍面临相关政策制度认识不充分,多元主体权责边界模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不完善,赛事品牌带动作用有待加强;信息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专业对口人才数量不充足;融合产品服务供给不到位,配套基础设施保障不完善等阻滞困境。据此,提出强化地方政府政策制度解读能力,明确多元主体权责边界与互动关系;提高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使用效率,深化大型体育赛事品牌引领和带动作用;强化关键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健全商旅文体专业对口人才培养机制;丰富商旅文体融合产品业态供给,优化配套基础设施服务要素配置等推进指向。

  • 体育文化
  • 刘为坤, 鲁梦梦, 律海涛, 何叙
    2025,44(2): 130-137. doi: 10.12163/j.ssu.20241270
    摘要 ( ) HTML ( ) PDF (705 KB) ( )

    近代以来,国人对体育的理性考察与思想回应深刻决定着中国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本研究立足于体育思想领域的“元问题”,从本体论、认知论及方法论三重维度审视中国体育思想“走出近代”的演进逻辑。研究认为:本体论层面,通过对跨文化体育本体的主动性吸纳与对本民族体育要素的自觉性整合,中国体育实现了对本体论意义的现代性推进;认知论层面,通过对体育价值认知的早期构建、反思与重构,中国体育实现了对价值意蕴的思想认知突破;方法论层面,通过参与国家构建的艰难探索、参与国家建设的道路确立及对改革发展道路的开拓,中国体育实现了对既往“学习-模仿-借鉴-融合”发展模式的超越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创新。

  • 黄美蓉, 金子誉, 房纹萱, 周思羽
    2025,44(2): 138-144. doi: 10.12163/j.ssu.20250019
    摘要 ( ) HTML ( ) PDF (492 KB) ( )

    中国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可强化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哲学思辨法,探讨中国传统体育中身体文化促进中华文明延续与发扬的机理。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体育以特有的身体学、行为学、姿态学的方式延续中华文明,并融合成新的礼乐文化,形成中华文明的特殊符号。中国传统体育可以唤醒身体交往的集体记忆,促成身体实践的文化认同,凸显身体姿态的文化追求。中国传统体育中身体行为代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身体形象促进中华文化自洽性共享,身体符号融汇西方体育文化促进认可。中国传统体育在交叉融合中突破,在优化组合中跃升,发掘新的学术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