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
  • 崔亚芹, 梁慧龙, 李正鑫, 李在军
    2025,44(5): 1-7. doi: 10.12163/j.ssu.20250820
    摘要 ( ) HTML ( ) PDF (871 KB) ( )

    系统提升冰雪旅游产业供应链韧性是应对风险挑战、保障产业稳定运行的迫切需要,亦是促进冰雪经济全链升级、培育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产业融合视域下冰雪旅游产业供应链韧性提升的理论内涵、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认为,产业融合视域下冰雪旅游产业供应链韧性提升的内在机理包括4个方面:技术融合重塑供应链底层逻辑,业态融合构建供应链风险缓冲地带,要素融合筑牢供应链风险防范基础,资源融合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据此,提出通过强技术、融业态、优要素、统资源提升冰雪旅游产业供应链韧性的实现路径,从而有效应对各类风险冲击。

  • 杨俊竺, 薛子恒, 刘元国
    2025,44(5): 8-15. doi: 10.12163/j.ssu.20250660
    摘要 ( ) HTML ( ) PDF (524 KB) ( )

    冰雪运动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顺应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指引实现高质量发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半结构式访谈法,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目标导向和现实样态,并提出纾困之策,旨在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主要包括:推动冰雪运动走进基层,确保发展惠及人民;完善冰雪运动产业链,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秉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价值意蕴,协调“两个文明”和谐共生;立足绿色发展理念,探索“体育+环保”模式实践;植根中国传统文化,传递和平理念。现实样态:群众性冰雪运动参与欠缺,“冰雪+”产业跨界融合活力不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受阻,雪场生态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文化内涵认知不足。据此提出纾困之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共享冰雪时代成果;培育冰雪产业底蕴,创新融合发展理念;坚持“两个文明”两手抓,促进冰雪运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生;突破生态制约,推进绿色冰雪建设;以文化自信为依托,提升群众对中国特色冰雪运动文化内涵的认知。

  • 陈淼, 姚小林
    2025,44(5): 16-22. doi: 10.12163/j.ssu.20250538
    摘要 ( ) HTML ( ) PDF (554 KB) ( )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诠释青少年滑雪运动培训市场多元共治内涵的基础上,阐释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学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有责学校”理论框架。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滑雪运动培训市场多元主体存在的政策主体关系割裂、市场驱动效果欠佳、社会服务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供给匮乏等现实困境,对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学校等主体提出研制多元共治有效实施的政策、构筑驱动创新资源优化的市场、建立专业高效服务的社会组织、建设精准满足市场需求的学校等多元共治路径,旨在推动我国青少年滑雪运动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 学校体育
  • 原世伟, 茅洁, 谷倩
    2025,44(5): 23-29. doi: 10.12163/j.ssu.20241123
    摘要 ( ) HTML ( ) PDF (609 KB) ( )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数字驱动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动力引擎。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数字驱动学校体育治理效能提升的内涵与作用机理进行阐释,对现实挑战进行梳理,并提出靶向策略。研究认为,数字驱动学校体育治理效能提升以数据为基础、算法为支撑、平台为载体,以“赋能-赋权-赋智-赋责”为基本逻辑,推动学校体育治理方式更优化、治理主体更协同、治理过程更科学、治理底线更坚实。同时,其仍然面临着数据管理混乱削弱治理数据资产价值、算法效度模糊干扰治理主体科学决策、平台信息壁垒降低治理资源配置效率、主体理念分化引发治理实践行动分歧、数治基础薄弱阻碍治理流程有序运转、制度建设缺位限制治理体系转型升级等现实挑战。应通过规范数据管理、优化算法效度、打破平台壁垒、重塑治理理念、完善数治条件、健全数治制度等靶向策略,实现数字驱动学校体育治理效能提升的有序推进。

  • 王俊涵, 赵富学
    2025,44(5): 30-37. doi: 10.12163/j.ssu.20250581
    摘要 ( ) HTML ( ) PDF (848 KB) ( )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引领体育教育“教、学、管、评、研”深层变革的核心力量。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体育教育的运作机理、技术隐忧和防范策略。研究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体育教育有助于拉动体育教师教学提质增能、驱动学生体育学习减负增效、助力体育教育科学管理决策、推动体育教育评价系统变革和提升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水平。面对个性化反馈与情感交互缺失、过度依赖数字教师和虚拟学伴、算法黑箱与数据采集误差、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标准不明确、内容生成忽视现实复杂性且权责归属难界定等技术隐忧,应多措并举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体育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加强体育教育结果与过程评价的专业性,切实保障体育教育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 何浩, 关博
    2025,44(5): 38-44. doi: 10.12163/j.ssu.20241311
    摘要 ( ) HTML ( ) PDF (482 KB) ( )

    新时代学校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创”)是应对文化传承时代命题的战略选择。本研究基于“两创”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其价值意蕴、现实困囿与纾解路径,以期为学校武术文化“两创”提供理论借鉴。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文化“两创”是破解文化断代危机的核心场域,是培育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路径,也是应对大国文化博弈的战略屏障。现实困囿层面:套路范式固化,制约“两创”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导向偏差,消解“两创”的教育主体性根基;数字建设迟滞,割裂“两创”的现代性叙事逻辑。据此提出纾解路径:促进传承范式转型,破解套路形式固化困局;文化铸魂与技击赋能,重塑教育主体性根基;推进数字赋能工程,弥合现代叙事脱节鸿沟。

  • 高守东, 阮成武
    2025,44(5): 45-51. doi: 10.12163/j.ssu.20250162
    摘要 ( ) HTML ( ) PDF (494 KB) ( )

    体育中考政策关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和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论视角和方法论阐释体育中考政策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成因,并提出纾解路径。研究认为,体育中考政策变迁的制度困境主要体现为:在“考什么”方面存在政策要求与行动逻辑的矛盾张力,在“怎么考”方面存在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矛盾张力,在“怎样改”方面存在提高分值权重与避免过度竞争的矛盾张力。其成因源自深层结构上的政府责权结构失衡、资源配置体制桎梏、文化价值观念羁绊,路径依赖上的地方政府规避政策风险成本递增、学校难以摆脱利益博弈、家庭投入与回报的应试效益考量。据此,提出纾解路径: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消解政策变迁的外部阻力;优化考试评价机制,激发执行主体的内在动力;突破执行主体有限理性,提升政策执行的协作效力。

  • 何承龙, 杨阿丽, 李岩, 王兴
    2025,44(5): 52-58. doi: 10.12163/j.ssu.20241344
    摘要 ( ) HTML ( ) PDF (547 KB) ( )

    为探明青少年冰雪运动风险行为的规避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青少年冰雪运动风险认知对冰雪运动风险行为的影响,并揭示状态焦虑的中介作用及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运用横断面调查法,采用《青少年冰雪运动风险认知、风险行为问卷》《状态焦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 40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冰雪运动风险认知较差、风险行为较多;冰雪运动风险认知显著负向预测冰雪运动风险行为,状态焦虑在其中起遮掩效应;自我效能感显著调节冰雪运动风险认知对状态焦虑的影响。结论:青少年冰雪运动风险认知与风险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冰雪运动风险认知是冰雪运动风险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通过状态焦虑间接影响冰雪运动风险行为;自我效能感能够缓冲冰雪运动风险认知对状态焦虑的消极影响。建议:“家校社”共育,助力青少年冰雪运动风险认知教育;增强情绪识别与调节,有效管理青少年状态焦虑;“技能+心理训练”双重赋能,全方位提升青少年自我效能感。

  • 施烜, 孙辉, 张晓刚
    2025,44(5): 59-65. doi: 10.12163/j.ssu.20250004
    摘要 ( ) HTML ( ) PDF (468 KB) ( )

    建设足球特色幼儿园是实现足球与幼儿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幼儿教育综合竞争力及推动幼儿足球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深度访谈法,在解读我国足球特色幼儿园试点建设的价值内涵基础上,检视足球特色幼儿园试点建设面临的困境。研究认为,足球特色幼儿园试点建设的发展机制有待完善、家长育儿理念偏离、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参与主体单一、理论研究根基薄弱是制约我国足球特色幼儿园试点建设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纾困策略:深化思想融合,创建良好的幼儿足球发展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多元化幼儿教育观,引领家长转变育儿理念;筑牢幼儿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提升幼儿足球师资专业化水准;构建家园社主体协同的联动机制,赋能幼儿足球发展动力;加强幼儿足球的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幼儿足球发展理论根基。

  • 群众体育
  • 冯加付, 宋业猛
    2025,44(5): 66-73. doi: 10.12163/j.ssu.20250675
    摘要 ( ) HTML ( ) PDF (1083 KB) ( )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智慧化转型是数字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体育赛事效能、增强体育赛事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数字技术赋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智慧化转型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数字技术赋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智慧化转型的作用机制包括:向智能监测转变,促进赛事场馆安全防护全面化;向集群动态转移,加快赛事场馆数据运维高效化;向人机交互转型,助力赛事场馆执裁保障精准化;向绿色运行转换,推进赛事场馆能耗管理低碳化。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在智慧化转型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全域防控受限、集群协同低效、人机协作失范与低碳转型迟滞等现实挑战;基于此,提出全域防控升级、算力生态重构、交互机制优化、能源治理转型等实践进路。

  • 高逢点, 王志文, 张瑞林
    2025,44(5): 74-81. doi: 10.12163/j.ssu.20250105
    摘要 ( ) HTML ( ) PDF (1052 KB) ( )

    基层体育治理再组织化是在体育行政部门缺位背景下多元社会体育力量重新组织的过程,体现体育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主体、资源、方式、规则”四要素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上海市公共体育事务基层治理实践及相应问题,阐释基层体育治理再组织化的结构重组过程。研究发现,基层体育治理再组织化遵循多元主体共创、基层资源整合、治理方式优化和相应规则落实的逻辑机制,重构网状基层体育治理结构。在实践中,应重点从凝聚多元治理主体、统筹多方治理资源、精细运用治理方式和规范治理规则4个方面入手,实现基层体育治理再组织化,从而破解基层体育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 汤舒涵, 李荣日
    2025,44(5): 82-88. doi: 10.12163/j.ssu.20250380
    摘要 ( ) HTML ( ) PDF (830 KB) ( )

    人工智能赋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运营风险管理是进一步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与重要环节。本研究立足管理学的运营风险识别与评估、应对策略及风险社会放大等理论逻辑,以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研究认为,当前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运营风险管理存在管理者智能化思维缺位、智能型管理人才稀缺、设施保障体系离散与数据资源整合脱嵌、机器学习技术与赛事融合程度不足、赛事顶层设计同质化与营销定位模糊、赛事赞助两极化趋势等困境。建议从打造赛事智能引擎、拓宽智能型管理人才培育渠道、系统性重构赛事设施保障体系、推动机器学习“适体化”改造、完善差异化顶层设计与构建精准化营销体系、创新智能交互式赞助模式等方面切入,为革新人工智能赋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运营风险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竞技体育
  • 李妍京, 高寰宇, 曹连众
    2025,44(5): 89-95. doi: 10.12163/j.ssu.20250321
    摘要 ( ) HTML ( ) PDF (680 KB) ( )

    心智游移作为运动员身体、环境、认知交互下产生与当前任务无关想法的意识体验过程,是运动员实现训练生活合理重叠目标的体验模式,对运动表现具有双重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通过编码发现心智游移研究主题和驱动因素、个体表现、认知评价、应对方式4个主要维度,形成雪上技巧类运动员心智游移链式体验机理。心智游移体验的具身性、情境性、内源性特征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解释性契合锚点。研究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深入解读心智游移链式体验机理所蕴含的横向统一模式、多元评判基准、差异评判情境参考、双向选择应对方式,为实现运动员训练与生活合理重叠目标、持续提升我国冬奥雪上技巧类运动员心理建设水平和运动表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 陈睿, 徐建华, 刘永峰
    2025,44(5): 96-102. doi: 10.12163/j.ssu.20241382
    摘要 ( ) HTML ( ) PDF (481 KB) ( )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智技术为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访谈法,阐释数智技术赋能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理路、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向。研究认为,数智技术赋能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在于其能够促进精准化选材、科学化训练、高效化参赛和创新化管理。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面临人才储备与动态评估不足,区域数智基建失衡;技术认知与团队效能不高,负荷监测连续性差;真实场景与分析技术欠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匮乏;信息共享与部门联动滞碍,主体数智素养不高等现实挑战。据此提出坚持智慧选材,推进精准化选材的数智化进程;加强智能训练,提升科学化训练的数智化效能;强化智谋参赛,增强高效化参赛的数智化保障;推进智控管理,提高创新化管理的数智化水平等实践路向。

  • 体育产业
  • 童杰, 林建君
    2025,44(5): 103-109. doi: 10.12163/j.ssu.20250482
    摘要 ( ) HTML ( ) PDF (502 KB) ( )

    数字化赋能是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体育企业生存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抓手。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明晰数字化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体育企业创新发展的内涵,揭示其发展过程呈现的倾向降本增效和精细化管理且尤为关注投入产出比、重点聚焦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环节的数字化改造、侧重选择“小快轻准”类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同要素密集型中小体育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存在异质性等鲜明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透视其面临的数字化创新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有限、数字化人才储备和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数据采集应用和资产保护能力欠缺、数字化服务供给低效化和创新发展环境不完善等创新发展困境。据此,提出增强创新发展动能,破解数字化创新资金瓶颈;强化数字化人才支撑,增强数字技术应用效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潜能,筑牢创新发展安全屏障;提升数字化服务供给效能,优化创新发展环境等突破路径。

  • 张译丹, 李壬冬, 赵敏, 刘元国, 李漫红
    2025,44(5): 110-116. doi: 10.12163/j.ssu.20250286
    摘要 ( ) HTML ( ) PDF (571 KB) ( )

    在文体旅产业融合背景下,冰雪旅游迎来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原动力、拉动力、支撑力3个方面阐释文体旅产业融合驱动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原动力方面,文化与体育的跨界激发冰雪旅游消费“热效应”;拉动力方面,体育与旅游的协同驱动冰雪旅游“热经济”;支撑力方面,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激发冰雪旅游市场“热活力”。研究认为,文体旅产业融合驱动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文化要素与体旅产业融合深度不足、体育要素与文旅产业适配度低、旅游要素与文体产业协同不充分等实然困境。基于此,提出突破路径:激发原动力,以多元文化拓展冰雪旅游发展空间;强化拉动力,以体育要素整合促进冰雪旅游消费升级;夯实支撑力,以品牌要素拓展冰雪旅游新机遇。

  • 体育文化
  • 殷鼎
    2025,44(5): 117-123. doi: 10.12163/j.ssu.20250032
    摘要 ( ) HTML ( ) PDF (489 KB) ( )

    多民族传统体育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指导,探究多民族传统体育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价值、困境与路径。研究认为,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传统体育相互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多民族传统体育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增进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新发展阶段,面对多民族传统体育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困境,应发展多民族传统体育交融的产业经济、强化多民族传统体育交融的政策保障、讲好多民族传统体育交融的文化故事、营造多民族传统体育交融的社会环境、保护多民族传统体育交融的生态空间。

  • 陈志凌, 谭志刚, 任丽丽
    2025,44(5): 124-130. doi: 10.12163/j.ssu.20250404
    摘要 ( ) HTML ( ) PDF (540 KB) ( )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系统探讨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关联、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天然的契合度与内在关联。民族传统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搭建桥梁、拓展载体、固本强基等重要价值,但同时也面临实践动力不足、实践机制不健全、实践成果较薄弱等现实挑战。据此,提出以共有基础、共生纽带、共享载体奠定理论基础,以共同记忆、共同情感、共同精神提供实践思路,以有形载体、有感手段、有效成果创新实践方式的实践路径。

  • 王宏伟, 吕韶钧, 孟峰年, 陈飞, 张扬
    2025,44(5): 131-137. doi: 10.12163/j.ssu.20241423
    摘要 ( ) HTML ( ) PDF (540 KB) ( )

    民间习武共同体群际偏见影响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抑制社会的良性互动。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探究民间习武共同体群际偏见的表现特征与滋生根源。研究认为,片面性、“传染性”和负面性是民间习武共同体群际偏见的表现特征,刻板印象、自我不确定感及群体意识是群际偏见产生的根源。基于此,提出破解路径:促进群际接触,改善内群体对外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提升内群体成员的自尊水平,减少自我不确定感;淡化传统群体观,构建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本研究旨在消弭民间习武共同体群际偏见,改善其群际关系,促进民间武术的健康发展。

  • 李乾丙, 王相飞, 王真真
    2025,44(5): 138-144. doi: 10.12163/j.ssu.20250050
    摘要 ( ) HTML ( ) PDF (524 KB) ( )

    结合叙事可供性理论,选取抖音、快手2个短视频平台上传播效果较好的、蕴含女排精神的146个故事案例,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传播可供性3个方面探究短视频平台弘扬女排精神的叙事策略。研究认为:女排精神传播受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传播可供性3个方面的交互影响,并可归纳为互动叙事型、价值隐喻型和实时记录型3类影响路径。由此提出女排精神短视频传播的启示:基于历时性记忆书写女排精神的价值内涵,形成共通的民族情感;注重专业性、原创性叙事,再现女排参赛画面,增强国家意识;围绕社群互动主题,开展实时性叙事,推动女排精神的记忆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