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20
      
  • 全选
    |
    专题研究: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
  • 何钢, 倪军, 何强
    2023,42(6): 1-7. doi: 10.12163/j.ssu.20230523
    摘要 ( ) HTML ( ) PDF (465 KB) ( )

    采用文献资料法,探究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组织韧性的提升策略。组织韧性在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机制如下:1)信息是组织韧性的重要来源,提升风险信息获取效率有助于提升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响应的全面性、时速性和有效性。2)长期保持一定的资源冗余量有益于组织韧性构建,从而提升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化解的灵活性。3)多元主体的协同及有效参与是增强组织韧性和提升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效益的内在要求。4)不断汲取经验的持续学习和快速适应能够推动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但在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提升风险信息获取效率的难度大、资源冗余与节俭办赛理念冲突、多元主体的诉求对抗与角色不清、动态学习能力与风险文化欠缺等现实挑战。对此,提出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组织韧性的提升策略:技术赋能风险管理,提高风险信息获取效率;合理配置应急性冗余资源,稳固风险响应能力;强化多元主体联结,打造扁平化管理结构;提升组织动态学习能力,促进风险文化建设。

  • 陈旭东, 沈克印
    2023,42(6): 8-14. doi: 10.12163/j.ssu.20230464
    摘要 ( ) HTML ( ) PDF (488 KB) ( )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贵州“村BA”赛事的发展状况,从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入手,研究其内在机制,总结经验并提出培育路径。研究认为: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创新,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乡村文化塑形铸魂,加快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建设,助推乡村体育治理优化升级。在总结我国其他地区乡村赛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阐述经验启示:促进乡村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赛事价值充分转化;提高乡村体育人才供给质量,吸引贤才精英归乡创业;弘扬乡村民族体育文化精神,实现产业融合共存共生;加快体育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高乡村体育组织管理效能,完善基层体育治理体系。基于此,提出培育路径:乡村基层政府应广泛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补齐乡村公共设施短板;深入挖掘乡村体育精神内涵,善用文化引领乡村产业建设;创新体育赛事宣传工作,数字赋能乡村体育文化传播;促成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完善乡村治理制度标准体系。

  • 梁媛, 李佩, 王兆红, 李京律, 李树旺
    2023,42(6): 15-21. doi: 10.12163/j.ssu.20230649
    摘要 ( ) HTML ( ) PDF (630 KB) ( )

    基于SERVQUAL成熟量表,以我国金标马拉松赛事服务为例,通过构建IPA模型,以“重要性”和“满意度”为坐标单位进行实证分析,对马拉松赛事服务质量效能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从维度结构角度看,调查对象对“反应性”和“保证性”两个维度所对应的赛事服务持认可态度,但“移情性”维度内马拉松赛事服务质量水平较低。从指标设置角度看,服务体系的稳定性是马拉松赛事服务的亮点与核心竞争力,但也存在服务人员配置效率低下、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从“移情性”提升方面深化参赛群体体验感知价值,“有形性”增强方面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可靠性”深化方面建立健全人员激励机制,“反应性”促进方面建立赛事差异性服务预案的优化策略,为马拉松赛事服务质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学校体育
  • 张瑞林, 梁枢, 汪昀骏
    2023,42(6): 22-29. doi: 10.12163/j.ssu.20230701
    摘要 ( ) HTML ( ) PDF (590 KB) ( )

    乡镇体育师资培训工作作为提升乡镇体育教师能力、加强职业认同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保障乡镇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性工程。基于广东省“体育浸润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构建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质量—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中介模型,分析培训过程中教师“知识—能力—经验—信念”转化机制与实现条件。结果显示:1)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总体样本的中介模型成立,乡镇体育师资培训达成预期。2)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分析发现,女性及体育学科背景教师模型成立,但培训效果略弱;1~5年教龄教师模型成立说明培训有效,间接效应为负值意味面临更多乡镇负面压力;6~10年教龄教师模型不成立,职业发展诉求升级与培训评价制度不完善之间的矛盾爆发导致职业认同感骤降;培训1次模型效应最强、2次次之而3次模型不成立,说明培训内容存在重复导致效果递减。

  • 徐勤萍, 汪晓赞, ULRICH Dale A, 李兴盈, 陆悦美
    2023,42(6): 30-37. doi: 10.12163/j.ssu.20230708
    摘要 ( ) HTML ( ) PDF (993 KB) ( )

    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本研究选取我国东、中、西部14个省市的11 480名3~10岁儿童进行基本运动技能的大面积横断面测评,并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儿童早期体育政策制定、课程实施和家庭科学养育等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认为:1)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整体下滑,全世界范围内3~10岁儿童普遍面临着基本运动技能发展迟缓的风险;2)发展中国家受儿童早期体育边缘化、运动课程匮乏和体育师资短缺等现实壁垒的束缚,以及忽视儿童动作发展的“窗口期”和左右双侧协同能力的发展,导致3~10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3)在动作发育序列和外界支持环境的双重制约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操控技能的发展上;4)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背景和家庭养育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并影响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优弱势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发展轨迹。

  • 柴娇, 刘文静, 吴鹏先
    2023,42(6): 38-45. doi: 10.12163/j.ssu.20230812
    摘要 ( ) HTML ( ) PDF (1169 KB) ( )

    国外运动乐趣来源量表研究起始于Scanlan等构建的四象限模型,学者们依据该模型围绕运动员和学生两大群体进行量表编制。受制于国内外体育文化、环境等差异, 国外的运动乐趣来源测量工具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研究。为了解我国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以540名7~18岁学生为调查对象,编制适用于我国的《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量表》。结果:1)该量表共包含自我参照能力、活动过程体验、他人参照能力、同伴关系、父母支持、师生互动6个维度、24个题项;2)量表拟合指数良好(χ2/df=1.843,GFI、NFI等均大于0.9,RMSEA=0.043);3)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分别为0.96、0.91、0.95。结论:1)我国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量表的编制和应用是了解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提升其运动乐趣、践行新课标的先导性条件。2)该量表契合Scanlan等的四象限模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青少年的运动乐趣来源。3)该量表对7~18岁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测量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标准,可以作为我国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的测量工具。

  • 李敏, 寇祖杨, 李欣玥, 秦小喆, 张大超, 魏毓青
    2023,42(6): 46-52. doi: 10.12163/j.ssu.20230655
    摘要 ( ) HTML ( ) PDF (556 KB) ( )

    青春期女生体力活动快速下降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家校社协同育人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工作中,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探索学校社区协同促进青少年女生体育参与协同机制是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战略落地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全社会合力促进青少年女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美国TAAG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目标设置、组织架构、干预内容等方面对学校与社区协同机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探索其协同模式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据此提出我国青少年女生体育参与促进工作学校社区协同机制构建路径:1)研发针对青少年女生的行动计划,建立学校社区协同的目标体系;2)发挥研究机构及高校等研究力量,探索学校与社区多元主体协同的共治模式;3)构建学校社区协同干预内容,多维度破除青少年女生体育参与障碍;4)注重科学监测与反馈,全面评估学校社区协同干预的综合绩效。

  • 张大为, 王晓晓, 康健, 刘兵
    2023,42(6): 53-60. doi: 10.12163/j.ssu.20230567
    摘要 ( ) HTML ( ) PDF (670 KB) ( )

    推进体育志愿服务长效化发展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体育志愿服务的主要参与群体,其身份转换引发的持续参与不足问题已成为探讨体育志愿服务长效化发展的全新议题。运用扎根理论对大学生身份转换前后的体育志愿服务持续参与行为影响机制进行探索与建构。研究发现:从大学生到社会人,影响体育志愿服务持续参与行为选择的要素主要涉及个体、组织和社会3个层面。从作用机制看,实现体育志愿服务的持续参与是以社会期望的感知性为前提条件、以角色认知的一致性为推进动力、以生活型态的可控性为基本保障、以组织支持的有效性为关键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 刘炜, 彭俊, 周柏玉
    2023,42(6): 61-67. doi: 10.12163/j.ssu.20230637
    摘要 ( ) HTML ( ) PDF (478 KB) ( )

    伴随ChatGPT、虚拟现实、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如何在体育教育中融入人工智能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新课题。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人工智能融入体育教育的价值、问题与进路。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融入体育教育有助于推动体育教育场域自由化、评价现代化、方案个性化、管理智慧化、过程低风险化,其进程面临教育定位、技术适配、教育数据、模式普及四重困境。人工智能融入体育教育的进路:转变师生角色定位,突出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优化技术研发流程,增强人工智能体育教育产品适配性;完善体育教育数据治理,夯实人工智能应用底座;强化设备及人员支持,消解人工智能应用壁垒。

  • 焦宗元
    2023,42(6): 68-73. doi: 10.12163/j.ssu.20230702
    摘要 ( ) HTML ( ) PDF (475 KB) ( )

    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由“增强体质”转变为“立德树人”。本研究通过身体观和知识论视角对学校体育以体育人中的困囿进行审视,认为“抑身扬心”的身体观和“轻技重知”的知识论是现实中体育课地位偏低形成的理论成因。从“我有”到“我是”的身体观转变以及默会知识较明述知识的优先性是学校体育育人价值回归的理论支撑。运用三个身体理论和默会知识理论对学校体育在身体教育和知识传授方面提出纾解路径:从身体维度来看,通过“勤练”促进学生自然身体健康行为的养成,通过“常赛”树立学生文化身体的体育品德,通过“教会”提升学生技术身体的运动能力;从知识维度来看,应在体育教学中突出情境、显性和亲知3个方面,即创造复杂的运动情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 群众体育
  • 冯欣欣, 胡孟蕃, 曹继红
    2023,42(6): 74-80. doi: 10.12163/j.ssu.20230390
    摘要 ( ) HTML ( ) PDF (526 KB) ( )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经过70余年发展,成为体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织支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模式变迁的历程,认为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模式经历了“行政化”治理、“拟社会化”治理、“有限包容性”治理和“包容性”治理4个阶段,科层逻辑支配体育社会组织的治理模式变迁,表现出明显的权威化治理和专职化治理倾向。治理模式变迁源于复杂的力量机制,表现为国家治理转型是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模式变迁的制度性压力,长期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成为变迁的阻力;此外,变迁还受到体育治理目标转向、地方政府政策创新、体育需求多元化等多重力量影响。

  • 杨莹莹, 方慧, 陈召, 冯振伟
    2023,42(6): 81-87. doi: 10.12163/j.ssu.20230661
    摘要 ( ) HTML ( ) PDF (493 KB) ( )

    基于健康中国与数字中国的国家战略,数字赋能已成为社区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数字赋能社区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场域特征表现为人机交互普及化、终端响应主动化、供需匹配精准化和数据信息脱域化,但现实场域显现出体育与卫生部门的数据信息对接失范无序、服务人员专业惯习因循守旧、服务行动实施人本异化等困境。研究提出纾解方略:从体卫融合场域的行为主体构成层面,明晰与整合行动主体一主多元的位置关系;从大数据分析与运用技能、智能设备人机交互技能、跨界整合服务技能等方面,升级与再造体育与卫生部门服务人员的专业行为惯习;从普惠化共享、归属感增加、主体性持存等维度,持守与遵循数字赋能进程中的人本化塑造。

  • 吕宗南, 李哲, 杨光
    2023,42(6): 88-94. doi: 10.12163/j.ssu.20230597
    摘要 ( ) HTML ( ) PDF (561 KB) ( )

    深化体卫融合健康服务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举措,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基于共生理论探讨新时代新征程体卫融合健康服务的发展困境和理想形态,研究认为:发展困境体现在共生单元的关联度低和兼容性不强,共生模式的协同度差和运转性不畅,共生环境的支持度弱和保障性不足;理想形态表现为共生单元上彼此兼容的主体间性互动,共生模式上一体化对称性的互惠共生,共生环境上正向激励的支持力量协同。据此提出现实进路:加强共生单元的自身建设,提升参量兼容;构建共生模式的支撑机制,畅通共生关系;营造共生环境的正向生态,改善外部条件。

  • 李冬梅, 陈俊涛
    2023,42(6): 95-101. doi: 10.12163/j.ssu.20230544
    摘要 ( ) HTML ( ) PDF (476 KB) ( )

    系统优化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是保证全民健身活动顺利开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和内在需求。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立足美好生活建设,明晰我国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人性化、内涵化及精细化的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制约我国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建设的现实困境:需求的人性化亟待关注,供给的负效应亟待扭转,治理的精细化亟待完善。据此提出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优化的发展路径:坚持“人民满意”,打造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协同共建格局;坚持“优质高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有效供给体系;坚持“精准补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社会共治能级。旨在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空间品质,增进民生福祉。

  • 竞技体育
  • 王宇, 冯峰, 杨振兴, 李笋南
    2023,42(6): 102-108. doi: 10.12163/j.ssu.20230589
    摘要 ( ) HTML ( ) PDF (612 KB) ( )

    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关涉我国篮球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三大球”振兴的关键环节,更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对“三大球”振兴背景下我国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进行探索,并借鉴美国6~18岁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经验,提出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的中国路径。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存在系统创新缺失、资源协调不畅、人才基础薄弱、竞赛体系欠佳等问题;“金字塔”式推优运行机制、“双主型”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式精英打造路径、“高曝光”式竞赛平台搭建、“双赛季”式竞赛运行体系的美国经验值得借鉴。中国实践指向:构建“体育—教育—社会”融通的新型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区域竞训中心,优化多元选拔与培养机制;扩大篮球传统学校数量,支持社会青训机构发展;优化青少年区域性篮球赛事结构,构建全国性立体式竞赛体系。

  • 刘光宇
    2023,42(6): 109-115. doi: 10.12163/j.ssu.20230581
    摘要 ( ) HTML ( ) PDF (456 KB) (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女篮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是夯实“三大球”发展基础的关键一环。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历史、理论、实践3个层面梳理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女篮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顺应时代发展的不断跃升,从单一目标追求向全面发展的转化,从竞技绩效追求向注重个体发展的提升;深入分析我国女篮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女篮运动参与率不足,后备人才存量有限;体育与教育系统协同欠佳,融合发展壁垒仍存;后备人才科学培养干预不充分,人才损耗居高不下;体育与教育系统竞赛体系分离,竞赛杠杆作用发挥不足;复合型训练人才与教育人才匮乏,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女篮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加强女子篮球宣传,激发社会参与活力;细化融合政策,突破发展壁垒;革新培养观念,助力后备人才科学发展;整合竞赛资源,完善竞赛体系;发挥高校作用,提升科研支撑水平。

  • 体育产业
  • 杜江
    2023,42(6): 116-122. doi: 10.12163/j.ssu.20230350
    摘要 ( ) HTML ( ) PDF (461 KB) ( )

    运用逻辑推演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公共体育治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理路与框架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探究其优化路径。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与公共体育治理的逻辑理路,探索并推演出中国特色的公共体育多元互动治理结构,提出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公共体育治理优化框架,即运行机制更完善、治理方式更现代、治理目标更明晰;优化路径包括优化党领导下的政府主导型公共体育治理机制、创新互动式协同网络治理方式以及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民体育治理目标3个方面,以期推动我国公共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 高圆媛, 曹连众, 高寰宇
    2023,42(6): 123-129. doi: 10.12163/j.ssu.20230692
    摘要 ( ) HTML ( ) PDF (561 KB) ( )

    为深入了解大众对滑雪运动的认知与需求,本研究以视觉隐喻与图片想象为基础,运用隐喻抽取技术对滑雪爱好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对构念抽取和构念间关系的进一步梳理,最终揭示滑雪爱好者参与滑雪运动的共识地图。研究结果表明:滑雪爱好者的共识地图由19个共同构念组成,其中起始构念4个、连结构念8个、最终构念7个。据此提出发展策略:1)以青少年为核心,推动家庭滑雪运动发展;2)丰富滑雪社交内容,发展多元社交模式;3)完善滑雪场馆建设,创新群众滑雪体验;4)树立健康滑雪意识,满足群众精神追求。

  • 体育文化
  • 邰峰, 李允允
    2023,42(6): 130-136. doi: 10.12163/j.ssu.20230621
    摘要 ( ) HTML ( ) PDF (430 KB) ( )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强化身份认同、体现国际地位、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运用场域理论,从场域、机制、创新3个方面对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场域是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机制是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保障,创新是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动力。当前,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存在受西方阻碍、质量与效力不高、提升动力缺失等问题。优化路径:夯实基础,拓展话语传播的场域与途径;完善机制,保障话语生成的质量与效力;创新发展,提高话语生产的动力与驱力。

  • 宋菲菲, 李爱群, 游迎亚
    2023,42(6): 137-144. doi: 10.12163/j.ssu.20230669
    摘要 ( ) HTML ( ) PDF (696 KB) ( )

    期刊的学术引领功效一直被学界所期待。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引领”的概念与内涵出发,聚焦理论建构,对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进行学理性解析与系统性阐释。研究认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在学术引领的时代特征方面,核心期刊的引领目标更加契合国家战略、引领主体更能形成协同合力、引领内容更能保证高质优品、引领方式更加注重常态和长效。在学术引领的逻辑理路方面,同向性的引领目标是延续学术脉络的应然选择,多元化的引领主体是推动学术进程的动力保障,高质量的引领内容是引领学术创新的内核支撑,创新性的引领方式是表达学术思想的重要手段。学术期刊要围绕明晰期刊价值定位、凸显学术引导作用、落实出版规章制度和发挥媒体传播功效来规划学术引领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