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 高向辉
    2024,43(6): 1-7. doi: 10.12163/j.ssu.20240979
    摘要 ( ) HTML ( ) PDF (593 KB) ( )

    体育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必然、战略使然和发展应然,是高等体育教育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本研究以沈阳体育学院高质量发展实践为例,以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导向性、创新驱动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和共享性为特征,旨在推动体育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创新。学校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激发科研活力、增强社会服务效能和拓展国际合作,实现了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改进。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高地,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体育大学高质量发展,未来应在坚持特色发展、着力内涵建设的基础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发展、以目标管理凝聚共识、以深化改革激发动力、以“五个转变”推进发展为根本路径,以此增强体育大学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自觉与自为。

  • 崔亚芹, 范超云, 梁慧龙, 张怡迪, 李在军
    2024,43(6): 8-15. doi: 10.12163/j.ssu.20241002
    摘要 ( ) HTML ( ) PDF (786 KB) ( )

    产业融合已成为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视角对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解构并剖析其驱动机制。研究认为,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可解构为原生系统、推力系统、拉力系统及支持系统。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原生系统是原动力,推力系统是根本动力,拉力系统是外部驱动力,支持系统是保障力,4个系统协同实现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据此,提出产业融合进程中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包括主体协同、技术加持、产品创新与育才强基。产业融合发展为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向,以产业融合为发展路径有助于实现单线型冰雪旅游价值链向集群性冰雪旅游价值网的转变,拓展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 吕辰楠, 郑湘平, 赵元吉, 吕万刚
    2024,43(6): 16-22. doi: 10.12163/j.ssu.20240909
    摘要 ( ) HTML ( ) PDF (583 KB) ( )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趋向,已然成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的新范式。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共同生产理论,以数字赋能为手段,探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的过程机理及现实堵点,并提出高质量推进路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具有精准性、整合性、交互性、去中介性和共享性特征,能够推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实现质效双升。数字赋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面临因需求感知与表达不畅引发服务供给错位、供给不足与应用异化掣肘服务体验质量、标准欠缺与供给僵化削弱内生参与动力、监管不足与权责不明加剧数据安全风险、形式主义与边缘参与导致数字评价失真等问题。应通过优化政社合作机制、提升数字供给能力、推动数字标准建设、完善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和健全数字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推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

  • 学校体育
  • 刘皓晖, 练宇潇, 郭振, 刘波
    2024,43(6): 23-29. doi: 10.12163/j.ssu.20241018
    摘要 ( ) HTML ( ) PDF (720 KB) ( )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教育的作用机理、关键维度与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体育教育内涵革新、推动体育教育要素升级、廓清体育教育发展趋势,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教育涵盖理念、目标、情境、技术、连接5个关键维度,当前存在发展环境不成熟、双向路径不通畅、人才储备不充足的问题。据此提出推进策略:树立新质发展理念,创建适宜发展环境;打通合作交流路径,搭建成果共享平台;形成协同培养体系,构建多元人才矩阵。

  • 高飞
    2024,43(6): 30-36. doi: 10.12163/j.ssu.20240649
    摘要 ( ) HTML ( ) PDF (439 KB) ( )

    学校体育史最早可追溯到近现代时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并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基于学问、科学到学科发展的研究逻辑,系统呈现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学术图景,探寻其史学研究路径。基于对我国学校体育史研究的萌生、起步、发展阶段的回溯,反思学校体育史研究当前面临的研究对象分界模糊、研究方法依附其他学科、理论体系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提出我国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的发展路径:以理论建设为核心,构建学校体育史知识体系;以范式融合为理路,形成学校体育史独有的研究范式;从学科导向出发,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史学科与学术共同体。

  • 禹华森, 李利强, 李菲菲, 汪晓赞
    2024,43(6): 37-43. doi: 10.12163/j.ssu.20240801
    摘要 ( ) HTML ( ) PDF (886 KB) ( )

    基于历史溯源视角,梳理单元教学的起源与发展,全面分析我国单元教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案例分析,系统探讨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本质特征及实践路径。研究发现,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思想润育了单元教学的萌芽,单元教学概念诞生并发展于欧美现代教育运动。20世纪以来我国单元教学理论与实践可以划分为雏形期、探索期、停滞期和发展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转型,迈向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本质特征包括发展性育人导向、整体性知识体系、系统性结构要素、操作性学科实践。基于现实问题,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路径:宏观层面以多元联动为综合保障,构建国家课程的“山峰”协同实践模式;中观层面以“五大教学计划”制定为抓手,保障国家课程的系统实施;微观层面以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为要点,助力大单元教学的真正落地;个体层面以大单元教学中的学科实践为突破锚点,推动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

  • 薛昭铭, 高升
    2024,43(6): 44-51. doi: 10.12163/j.ssu.20240761
    摘要 ( ) HTML ( ) PDF (619 KB) ( )

    实现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是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路径,能够为培育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强有力的教学保障,也有利于促进基层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始终以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预期层、感知层与运作层课堂的“教-学-评”要素均要保持素养目标的一致。以水平四篮球运动教学为例,阐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理路:1)从课程标准、体育教材、学生学情方面解析素养目标大概念,形成预期课堂素养目标;2)对素养目标进行具体化与层次划分后确立学习目标,并设置课堂学习效果评价框架,以此设立学习路径与学习任务;3)在教学实施上应秉持以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思维,达成“教师教导-学生学习-课堂评价”三者的互通互联;4)加强对体育与健康3个层次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反思。

  • 谌平, 高厦飞, 张文鹏
    2024,43(6): 52-58. doi: 10.12163/j.ssu.20241000
    摘要 ( ) HTML ( ) PDF (432 KB) ( )

    为促进县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农村薄弱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育部推出了面向农村薄弱学校的专递课堂教学形式。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体育专递课堂实践中教师身体的核心向度和实现进路。研究认为,体育专递课堂中的身体具有现实、虚拟、技术三重向度。从现实向度看,现实身体作为师生交互的本原,是教学主体的物理身体。从虚拟向度看,虚拟身体作为师生现实的延伸,是技术将现实身体通过远程虚拟形式来实现身体的在场。从技术向度看,技术身体作为师生实虚转换的枢纽,是技术和媒介交互映像的身体再现。加快推动体育专递课堂中多重身体协作的实现进路:(1)形塑体育教师的现实身体,优化双师协同和明确体育教师角色定位;(2)保障体育教师的虚拟身体,增强虚拟交互和创设虚拟体育教学环境;(3)强化体育教师的技术身体,克服技术恐惧和提升技术“居间”的利用效能。

  • 李乐虎, 王姗姗, 刘玉财
    2024,43(6): 59-65. doi: 10.12163/j.ssu.20240898
    摘要 ( ) HTML ( ) PDF (450 KB) ( )

    青少年体育教育政策的有效衔接是构建新时代青少年体育教育政策体系的关键。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青少年体育教育政策衔接的3种类型:跨层政策衔接、跨域政策衔接、跨时政策衔接。政策有效衔接的共性问题:政策体系的目标离散,政策衔接导向性不足;政策体系的内容割裂,政策衔接联结性不足;政策体系的工具失衡,政策衔接执行性不足;政策体系的资源失衡,政策衔接匹配性不足。政策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促进关联政策的目标弥合,提高政策衔接的方向性;实现关联政策的内容一致,提高政策衔接的协同性;实现关联政策工具的优化与整合,提高政策系统的治理效能;优化政策资源供给,提高政策执行资源的匹配性。

  • 群众体育
  • 徐成博, 丁文
    2024,43(6): 66-72. doi: 10.12163/j.ssu.20240745
    摘要 ( ) HTML ( ) PDF (1201 KB) ( )

    充分发挥数字政府的引领驱动作用,既是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质效提升的关键力量,也是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引擎。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厘清数字政府建设引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质效提升的驱动要素、阻滞困境和实践指向。研究认为,数字政府建设引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质效提升的阻滞困境:配套政策顶层设计不健全,多元治理主体权责分配不清晰;挖掘和拓展业务场景能力不足,协同创新治理效能不理想;数据资源流通共享不顺畅,数字平台业务调度不灵活;智能运维管理水平偏低,海量关键数据安全保障不到位。据此提出实践指向:加强政府部门数字化建设顶层设计,明确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权责清单与时序;精准识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业务场景需求,协同创新推进场景应用落地见效;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据资源管理体系,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平台业务流程;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平台运维管理效率,加强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建设。

  • 徐彬, 任玉晶
    2024,43(6): 73-80. doi: 10.12163/j.ssu.20240828
    摘要 ( ) HTML ( ) PDF (944 KB) ( )

    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体育是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重要载体,其适老化改造是推动老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为契机,探讨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体育适老化改造的理论内涵、实践困境及实施策略。研究认为,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体育适老化改造存在以下问题: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理念滞后,社区体育适老化改造创新不足;老年体育制度保障不足,社区体育适老化改造范畴受限;老年数字鸿沟和技术壁垒加剧,社区体育适老化改造效率受阻;老年体育资源配置失衡,社区体育适老化供需匹配不均。据此,从贯彻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理念、加强老年体育发展制度保障、破除老年数字鸿沟和技术壁垒、完善老年体育资源配置体系等方面,提出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体育适老化改造的实施策略,以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 李福有, 孙华泽, 王丹, 李华帅, 孙璞
    2024,43(6): 81-87. doi: 10.12163/j.ssu.20240627
    摘要 ( ) HTML ( ) PDF (527 KB) ( )

    新发展阶段,老年人身体活动促进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以身体素养为视角,探寻身体素养与健康老龄化之间的关系,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审视老年人身体活动促进的内在逻辑,分析老年人身体活动促进的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纾解路径。研究认为,当前老年人身体活动促进面临着身体边缘化、环境缺失化、时空割裂化和评价孱弱化等多重发展困境。据此提出纾解路径:聚焦身体功能,增强老年人身体活动主动性;加强时空调适,保障老年人身体活动连续性;注重身体体验,提升老年人身体活动参与率;构建评价体系,提升老年人身体活动规范性。

  • 竞技体育
  • 郑铭浩, 刘征
    2024,43(6): 88-95. doi: 10.12163/j.ssu.20240986
    摘要 ( ) HTML ( ) PDF (1175 KB) ( )

    本研究主要探究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大学生男性排球运动员发球速度、发球准确性以及在模拟比赛中运动表现的影响。运用实验法,28名健康大学生男性排球运动员被随机分为阳极刺激组和假刺激组,进行连续5 d 5次的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或假刺激,刺激脑区为初级运动皮层。在刺激前、刺激后进行发球测试以及模拟比赛表现测试。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刺激条件×时间)比较两种刺激前后发球速度、发球准确性、发球积极性、比赛中积极动作和中性动作以及消极动作等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在发球技术表现中,阳极刺激组的发球速度显著高于刺激前(P<0.05),假刺激组刺激后的发球速度与刺激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阳极刺激组的发球准确性总分显著提高(P<0.05),假刺激条件下,刺激前后的发球准确性总分没有发生变化;阳极刺激后的发球7分区数量显著提高(P<0.05),假刺激条件下,刺激前后的发球7分区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在模拟比赛中,阳极刺激条件下,刺激后的发球积极动作数量显著提高(P<0.05),刺激后的发球中性动作显著低于刺激前(P<0.05),假刺激条件下,刺激后的发球积极动作以及中性动作得分与刺激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比赛整体积极动作而言,阳极刺激后的比赛整体积极动作显著提高(P<0.05),刺激后的比赛整体中性动作显著降低(P<0.05);对于比赛整体消极动作而言,刺激条件与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且刺激条件和时间的主效应亦均不显著。研究认为,连续5 d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增强大学生男性排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发挥和模拟比赛中的运动表现;该技术可以帮助大学生男性排球运动员提升肌肉力量控制和神经兴奋性,从而在实战比赛中增加积极动作的发挥并减少中性动作的表现。

  • 刘排, 张军
    2024,43(6): 96-102. doi: 10.12163/j.ssu.20240884
    摘要 ( ) HTML ( ) PDF (645 KB) ( )

    为进一步打造CBA联赛精品赛事,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CBA联赛运动员职业成长期竞技要素特征进行解析,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CBA联赛运动员职业成长期包括年龄结构、身体指标、竞技表现、球员输送、合同变更等竞技要素,竞技要素特征成因分别为制度链接不畅、选材标准不一、发挥效率不高、路径选择不同、竞技潜力不足。据此提出优化策略:优化年龄结构,建立双核心输送制度体系;监测身体指标,完善智能化选材供给模式;提升竞技表现,科学精准化聚焦发挥效率;保证球员输送,拓宽高质量人才培养渠道;促进合同变更,营造开放式潜力挖掘环境。

  • 石庆福, 周广亮, 堵逸萌
    2024,43(6): 103-109. doi: 10.12163/j.ssu.20240846
    摘要 ( ) HTML ( ) PDF (478 KB) ( )

    大型体育赛事的高度复杂性给国家安全带来新挑战,韧性治理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应对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的根源性方式与路径。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型体育赛事韧性治理的逻辑理路表现为赛事机构适应性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健全赛事安全组织,赛事机构危机恢复和认知能力提升赛事安全能力,赛事机构集体与自组织行为有效性优化赛事安全行为。然而,大型体育赛事韧性治理仍面临观念落后与结构不优、多元主体缺位或错位、设施规划与资源配置不足、信息失真与沟通不畅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实践进路:推进组织适应性革新,强化赛事机构治理韧性;吸收和优化多元主体,打造赛事主体共治格局;超前规划与匹配资源,提升赛事危机恢复能力;甄别信息与畅通渠道,增强赛事集体行为效能。

  • 闫晗, 邰峰, 李允允
    2024,43(6): 110-116. doi: 10.12163/j.ssu.20240767
    摘要 ( ) HTML ( ) PDF (503 KB) ( )

    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国际体育组织任职是提升我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能力、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方式。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阐述全球体育治理变革下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三维建构逻辑及策略。研究认为,全球体育治理变革下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对于推进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建设,提升体育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开展体育外交与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应从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基本素养3个维度培养职业管理型、专业应用型和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提出全球体育治理变革下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策略:政府通过立足顶层设计、争取就业与实习岗位、组织培训讲座提升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的职业素养,协会通过开展运动技能培训、重视理论知识教育、承办各类国际体育活动强化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的专业素养,高校通过开展外语能力培训、组织中外互访交流活动、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培养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的基本素养。

  • 体育产业
  • 高思雨, 周成林, 李海
    2024,43(6): 117-123. doi: 10.12163/j.ssu.20240857
    摘要 ( ) HTML ( ) PDF (453 KB) ( )

    在新兴技术驱动下,体育品牌消费模式与路径不断创新和优化。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围绕体育品牌消费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建构,系统阐述新兴技术驱动体育品牌消费的主要成效。研究认为,新兴技术通过促进系统化监控、提升预测准确性和优化评估效果驱动体育品牌消费模式演变。通过建设体育品牌消费的云平台、构建视觉搜索特征预测模型以及优化智能营销策略,体育品牌运营商得以精准满足市场需求,增强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体验。未来,建立消费者行为分析与预测模型、深化应用全渠道整合营销及创新个性化智能营销策略将推动体育品牌消费模式的持续发展,助力体育品牌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 黄佺, 张勇, 周道平
    2024,43(6): 124-130. doi: 10.12163/j.ssu.20240584
    摘要 ( ) HTML ( ) PDF (466 KB) ( )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是推动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体育新业态、新模式、新空间及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探讨我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推进路径。研究阐释我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以要素配置提升运营效率、以产业共生实现融合发展、以功能互补优化产业结构及以品牌创新塑造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审视其面临的要素配置尚未最优、产业融合共生不足、功能互补关系不强及品牌创新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据此,提出我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优化要素配置,提高高质量发展效率;推动产业共生,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强化功能互补,夯实高质量发展载体;推进品牌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 体育文化
  • 曹苏方, 张业安, 于晓梅
    2024,43(6): 131-137. doi: 10.12163/j.ssu.20240765
    摘要 ( ) HTML ( ) PDF (593 KB) ( )

    社会的数字化发展实践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虽丰富了个体的生活方式,但逐渐使个体陷入现实与虚拟隔阂、精神与肉体剥离、数字劳动异化身体的困境。具身视域下,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基于现实并强调身体活动的社会存在,愈发凸显出其在促进个体摆脱上述困境中的意义:身体资本的有效转化,体育运动助推个体回归现实;回归生物性和社会性统一的本体,体育运动耦合肉身与精神;重归身体劳动,体育运动消弭数字空间对身体的异化。基于此,结合体育具身属性,提出数字时代体育运动促进个体回归现实与身体的实现路径:通过体育仪式传播达成共鸣与共情,构建良好的“情绪态存在”;强调体育运动中的身心一体,消弭“机器态身体”;搭建体育场域中的人际互动场景,形塑“沟通态身体”。

  • 董刚, 卢春天, 金玉柱, 陈保学
    2024,43(6): 138-144. doi: 10.12163/j.ssu.20240783
    摘要 ( ) HTML ( ) PDF (510 KB) ( )

    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背景下,深入探究中国武术美育的文化渊源、价值指向与实践进路,既是彰显中国武术育人价值、推进以武育美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审美素养的应然之举。研究认为:肇于巫舞交融、成于礼乐教化、兴于内在超越的中国武术美育,围绕着人的涵濡美成形成了在身体上追求物我合一、在心性上注重智识启悟、在生命上向往游艺尊生的以武育美价值指向。推进以武育美,需要呼应全人教育理想,构建多维融合的武术美育课程体系;提升武术教师素养,不断增强武术美育意识和美育能力;创设美育浸润情境,营造多种样态的武术美育滋养场域;完善美育评价体系,健全武术美育实施监测与反馈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武育美的价值追求,为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