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3-20
      
  • 全选
    |
    体教融合
  • 丁明露, 杨雅晰
    2022,41(2): 1-8. doi: 10.12163/j.ssu.20210487
    摘要 ( ) HTML ( ) PDF (1406 KB) ( )

    通过对“dual career ”的概念释义,深入剖析欧洲体教融合政策的内涵与特征,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深化体教融合提供理论借鉴。研究发现,《欧盟体教融合指导纲要》是以人才培养过程中运动员、学生、职业为不同阶段,从政策支持、欧盟行为和传播监测与评价3个维度展开,旨在构建以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公共事业部门、财政部门等多部门协同保障运动员综合发展的欧盟体教融合模式。欧洲体教融合政策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协同治理理念等方面对我国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我国仍需聚焦人的全面发展,突出阶段共存与连贯性理念;落实多部门协同机制,保障体教融合政策实施;优化运动员培养与输出,创新职后运动生涯机制;疏解青少年培养壁垒,贯通青少年赛事体系;建立高校职业教练岗位体制,助力职业体育市场培育;完善体教融合法制建设,细化特殊人群制度保障。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引领,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学校教育达到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我国青少年健康发展。

  • 吉煜靖, 彭国强
    2022,41(2): 9-16. doi: 10.12163/j.ssu.20202036
    摘要 ( ) HTML ( ) PDF (854 KB) ( )

    对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为我国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认为,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和体育系统围绕体教融合发展的协同治理合力不足,学生运动员培养缺乏体教融合育人的整体推动,体教融合育人体系还未实现理论与操作层面的“一体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体教分离”现象比较严重等。美国学校体育实施体教融合育人的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全面化、体育教学内容架构的科学性、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实践性、体育教学评价实施的针对性,以及学生运动员“学训一体化”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等。研究提出:深化“以体育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将体育课程标准具体化,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多维发展;搭建“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共融共进”模式,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功效并重,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强化学生运动员的制度治理,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机制。

  • 蒋亚斌, 张恩利, 康博华
    2022,41(2): 17-24. doi: 10.12163/j.ssu.20212060
    摘要 ( ) HTML ( ) PDF (533 KB) ( )

    取消体育特长生升学加分政策乃至招生制度,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造成显著影响。通过对升学加分政策实施历程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取消升学加分政策在法理层面上同时存在合理性欠缺与合法性不足的问题;“唯分数论”教育评价的错误导向、体育特长教育的指向性不强、加分政策执行监督不力等是导致体育特长生升学加分政策异化的现实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体教融合政策合法化,防范政策合法性危机;破除“分数崇拜”,改革体育特长生培养的评价机制;明晰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目的与任务,突出特长教育理念;统筹制度设计,建立健全体教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推动新时代我国体育后备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实践举措。

  • 学校体育
  • 李乐虎, 高奎亭, 廖磊, 舒宗礼
    2022,41(2): 25-31. doi: 10.12163/j.ssu.20210682
    摘要 ( ) HTML ( ) PDF (457 KB) ( )

    学校体育集群化治理是学校体育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之举,集群化的治理实践已经产生,且效果显著。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分析当前教育集群模式下学校体育集群化治理的现状,认为集群化治理的实践成效体现在:形成了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的治理体系;形成扁平化的治理结构;形成内生性动力的生态型治理机制;促进体育资源的再次重组,实现要素均衡;实现了制度、文化、模式等教育生态环境的再造;扩大学校体育治理的自主权;优化了学生培养体制;建立了新型的资源供给机制等。存在的主要困境包括理念困境、组织困境、制度困境和机制困境。破解之道在于构建学校体育集群化治理的协同场域,提升治理主体的合作意识;理顺集群中各学校之间的权责关系,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明确学校体育集群化治理的流程,构建积极有效的治理机制;制定学校体育集群化治理的规则,完善治理的制度体系等。

  • 杨泽森, 张守伟
    2022,41(2): 32-38. doi: 10.12163/j.ssu.20212374
    摘要 ( ) HTML ( ) PDF (604 KB) ( )

    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建设是教育强国战略的应有之意,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幼儿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生命、生活、游戏的回归夙愿。本文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幼儿为本”的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建设理念,并对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内涵和价值、发展困境及建设路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发展中存在教育理念功利化、课程目标单一化、课程内容专业化、教学环境低幼化等困境。基于此,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我国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体系提出全方位的建设路径,以期助力新时期我国幼儿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 群众体育
  • 张麟寰, 张丽, 刘征
    2022,41(2): 39-46. doi: 10.12163/j.ssu.20212087
    摘要 ( ) HTML ( ) PDF (493 KB) ( )

    为探索近年来我国“三大球”发展在世界赛场上竞技成绩持续滑坡、职业联赛市场混乱以及人才萎缩和后备力量薄弱等现象的本质,依托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运用AGIL分析范式将我国“三大球”社会发展结构划分为以赛事体系为代表的行为有机系统、以精神内涵体系为代表的人格系统、以人才培养体系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和以体制体系为代表的文化系统4个子系统。研究发现我国“三大球”积弱现象的根源:赛事体系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精神内涵的影响力不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空心化严重和发展的制度体系与市场脱节。针对这些根源性问题,结合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背景提出具体破解路径:1)丰富并完善我国“三大球”发展的赛事体系;2)树立并培养我国“三大球”发展的精神内涵;3)多体系培养我国“三大球”发展的后备人才;4)推进并改革我国“三大球”发展的制度体系。

  • 赵玉琛
    2022,41(2): 47-54. doi: 10.12163/j.ssu.20211251
    摘要 ( ) HTML ( ) PDF (469 KB) ( )

    群体心理认同对体育参与动机的影响是改善体育参与的一项积极举措,自行设计微信朋友圈群体认同量表和体育参与量表,对沈阳市7所高校随机分层抽取1 050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通过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较、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Tamhane多重比较,考察大学生朋友圈群体认同与体育参与的特点,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性分析,明确群体基于微信交流产生的群体认同与其体育参与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影响力定位、归属感认定、参与目的、参与方式、参与反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交往目的、影响力定位、归属感认定、角色的扮演、角色的反馈、参与目的、参与方式、参与反馈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群体认同和体育参与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1)大学生影响力定位明确、积极影响他人或者容易受到他人鼓舞能够拓展其体育参与方式;2)大学生交往目的和归属感能够影响其运动参与的目的与反馈;3)大学生高影响力定位、积极的归属感认定以及角色反馈能够调动其运动参与的主动性。通过影响大学生虚拟互动来触发其体育参与的动机,本文提出3点建议:建立全新的体育参与模式;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激发其体育参与行为;密切关注大学生业余体育生活。

  • 朱双双, 郑国华, 蒋健保
    2022,41(2): 55-62. doi: 10.12163/j.ssu.20210428
    摘要 ( ) HTML ( ) PDF (564 KB) ( )

    在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健康革命”等为关键词的发展战略背景下,新时代体医融合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并推动形成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提出路径: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理念、技术、资源“三融合”发展模式;全面协调发展,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组织齐参与的共治格局;绿色人本发展,落实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对外开放发展,聚焦“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共建共享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更加充分造福全体人民。

  • 刘雯静, 张钰, 潘妮, 李芃松
    2022,41(2): 63-69. doi: 10.12163/j.ssu.20211712
    摘要 ( ) HTML ( ) PDF (492 KB) ( )

    为探讨广场舞锻炼与老年人死亡焦虑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死亡焦虑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85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广场舞锻炼、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死亡焦虑彼此间显著相关。2)社会支持在广场舞锻炼和死亡焦虑间起单独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38.84%;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在广场舞锻炼和死亡焦虑间起链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5.03%。结论:广场舞锻炼通过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老年人的死亡焦虑水平;在老龄化背景下,广场舞锻炼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竞技体育
  • 李祥虎, 袁雷, 丁晓梅
    2022,41(2): 70-76. doi: 10.12163/j.ssu.20210859
    摘要 ( ) HTML ( ) PDF (488 KB) ( )

    中国的政治治理具有非常鲜明的优越性,在各个领域都有极佳的表现。探究我国政治治理特点对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可持续性的内在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双奥”的实现,彰显并证明了中国政治治理特点的优越性对奥运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有效性。本研究基于《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奥运会可持续性”理念,提取中国政治治理特点当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治理特点、人民当家作主治理特点、大国担当治理特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理特点、改革创新治理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治理特点6方面进行剖析,探究中国政治治理特点如何影响奥运会可持续发展,为奥运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陈瑞思, 李小芬
    2022,41(2): 77-85. doi: 10.12163/j.ssu.20210868
    摘要 ( ) HTML ( ) PDF (896 KB) ( )

    2024年巴黎奥运会新增霹雳舞、滑板、攀岩和冲浪4个大项,霹雳舞(Breaking)正式晋升为新奥项目。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录像观察、波士顿矩阵等方法对2011—2020年霹雳舞十二大商业赛事和八大官方国际赛事的信息资料和奖牌分布进行统计,并构建世界霹雳舞竞技实力时空分布态势模型,对霹雳舞竞技发展现状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北美洲、欧洲、亚洲区域竞技实力呈现“三足鼎立”态势;日本持续处于“占增双高”且呈现稳健上升趋势;美国、日本、荷兰、俄罗斯列为世界霹雳舞竞技实力强国第一梯队,中国实力相对较弱暂列第四梯队。为我国霹雳舞备战奥运提供参考建议:提升中国在霹雳舞国际赛事中的话语权;提高对霹雳舞国际赛事新规的重视程度;构建四位一体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霹雳舞项目文化建设。

  • 赵娜, 石岩
    2022,41(2): 86-93. doi: 10.12163/j.ssu.20211928
    摘要 ( ) HTML ( ) PDF (519 KB) ( )

    加强反兴奋剂法治建设研究对解决兴奋剂纠纷事件、运动员权利保障以及兴奋剂处罚规制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反兴奋剂法治建设研究存在对内审视不足,对外接轨不畅,专项立法缺失,法治实施、监督、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防控机制构建不全面五大问题。基于研究问题,结合相关政策文本及已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实践思路,为开展反兴奋剂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依据我国法治建设要求,提出未来反兴奋剂法治建设研究“两步走”战略,即“十四五”时期以“法治教育与惩罚”并重为主进行反兴奋剂治理研究,“十四五”后到2035年以“专项立法”为主,逐步建构完善的反兴奋剂法治体系及防控机制,为进一步保障运动员权利、减少兴奋剂事件再发生提供法治保障。

  • 体育产业
  • 贺新家, 潘磊
    2022,41(2): 94-101. doi: 10.12163/j.ssu.20211189
    摘要 ( ) HTML ( ) PDF (568 KB) ( )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相关经济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方法,从供给侧、需求侧两个层面及产业结构角度实证考察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演进及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以2015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分界点,支撑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供给动力由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积累转向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支撑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结构动力由体育制造业转向体育服务业;2)支撑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动力一直是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和出口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较高,农村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3)中国体育产业集约型发展模式已显现,但还不稳定,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配置还存在较大优化空间;4)未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供给动力将继续依赖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需求动力依赖城镇居民引领的大众体育消费,产业结构动力依赖体育服务业。据此,从政策调整、推动体育科技创新与应用、扩大体育投资、提高体育消费等方面提出建议。

  • 王飞
    2022,41(2): 102-109. doi: 10.12163/j.ssu.20211469
    摘要 ( ) HTML ( ) PDF (1025 KB) ( )

    标志性体育赛事发展对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标志性体育赛事发展的微观视角,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技术,挖掘标志性体育赛事多元互动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剖析各影响因素间的多元互动关系,实现对标志性体育赛事的综合性分析。研究发现居民赛事认同、赛事品牌形象、举办地意向、参与意愿、感知价值、感知地区综合实力构成了标志性体育赛事多元互动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梳理各影响因素故事线逻辑,构建出标志性体育赛事多元互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型,为促进标志性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 姚松伯, 刘兵
    2022,41(2): 110-119. doi: 10.12163/j.ssu.20212389
    摘要 ( ) HTML ( ) PDF (538 KB) ( )

    为进一步探究电子口碑不同表达形式对体育用品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差异,本研究引入共情理论,结合刺激-机体-响应(S-O-R)理论,构建以共情为中介效应的电子口碑对体育用品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问卷调查,根据电子口碑表达形式的差异,对样本进行分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电子口碑的不同表达形式中,共情的中介效应有显著差异,影像形式电子口碑中共情的中介效应强于文字打分形式电子口碑;2)感知可信度对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且在不同表达形式中有显著差异,影像形式电子口碑中感知可信度对体育用品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强于文字打分形式电子口碑;3)电子口碑的来源专业性对感知可信度有正向影响,且在不同表达形式中有显著差异,影像形式电子口碑来源专业性对感知可信度的影响高于文字打分形式;4)电子口碑的来源可靠性对感知可信度有正向影响,但影像形式电子口碑与文字打分形式电子口碑在来源可靠性对感知可信度的影响上无显著差异。

  • 体育文化
  • 刘为坤, 律海涛, 何叙, 鲁梦梦
    2022,41(2): 120-128. doi: 10.12163/j.ssu.20210757
    摘要 ( ) HTML ( ) PDF (521 KB) ( )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体育思想与实践,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基础。时值建党百年之际,从本体论、认知论及方法论层面诠释党早期领导人体育思想极具历史意义。党早期领导人的体育思想与实践表明:本体论层面,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体育思想,实现了对本土体育要素与精神的整合,完成了体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手段的主体性构建;认知论层面,阐明了体育之于个人、社会及国家三重维度的价值——“身心皆适”“体育为民”和“动以卫国”;方法论层面,表明了其体育思想与实践的精髓在于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思想底色的确立、对以“国族构建”为目标的体育革命的实践、对以“科学发展”为理念的体育道路的探索。

  • 刘宏伟
    2022,41(2): 129-137. doi: 10.12163/j.ssu.20210844
    摘要 ( ) HTML ( ) PDF (764 KB) ( )

    为完善跆拳道腿法技术体系架构,运用录像统计、访谈、赛场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使用普通护具与电子护具的两届奥运会决赛的腿法技术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跆拳道腿法技术创新与开发以及体系构建进行探索。研究认为:电子护具的使用和比赛规则的改变引发了腿法技术内容和使用形式的明显变化;跆拳道腿法技术的创新应该从穿戴电子脚套的感应点和符合生物力学规律的下肢不同运动方式来挖掘潜在的技术;跆拳道腿法技术体系由冲击式和控导式两类腿法构成;明确跆拳道腿法技术体系新的架构与内涵,对跆拳道教学、训练和比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腿法技术训练应两类腿法并重,并将新的技术合理地嵌入到个体技术体系之中,避免简单的技术堆砌。

  • 陈飞, 吕韶钧
    2022,41(2): 138-144. doi: 10.12163/j.ssu.20210380
    摘要 ( ) HTML ( ) PDF (471 KB) ( )

    武术技术是中国武术的本体存在,其背后的意义表达是中国武术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有质素。基于此,以武术本体内容研究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等研究方法,依循为什么解读、解读什么和怎么解读的逻辑思路,对武术技术的意义解读命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1)武术技术的意义解读,无论对武术本体理论的完善与补充,或是对武术的文化研究与传承,抑或是对文化自信的彰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目前学界普遍将关注点放在宏观层面的文化和操作层面的技术的两极上,更加构成了对武术技术意义进行解读的必要性。2)武术技术意义的解读内容包括主要意义和辅助意义的解读两个方面,前者是对作为武术技术动作本质属性的攻防含义的解读,后者则是根据功能分化的武术发展现实,在前者基础上对不同实践领域理论支撑上的偏重选择,是不同场域中其重要属性的转义,并在其特定场域内具有特定意义的解读。3)武术技术的意义解读主要有深入民间与广采众长、交叉融合与详解本质、继承传统与勇于创新3条路径。